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善于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在我们党的百年征程中,一共制定了“三个历史决议”,分别是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
每一个历史决议,都铭刻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自觉,都记录了一个古老民族坚定不移奋进的身影。回眸百年,深入思考我们党为什么要写“三个历史决议”?为什么能写成“三个历史决议”,“三个历史决议”是怎么写成的,“三个历史决议”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我们会赫然发现,“团结”是成就百年党史“三个历史决议”的核心驱动力量。
一、“三个历史决议”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团结
为什么在历史的重要关头,我们党都要写一份历史决议,纵观“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和百年党史的轨迹,得出的答案就是“为了实现团结”。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写就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全党今后的任务,就是在弄清思想、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决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为着获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
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自身的目的也是为了团结,在充分肯定“第一个历史决议”发挥了“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的作用基础上,明确写道,“十一届六中全会相信,这次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必将起到同样的历史作用。”
站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认为,“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必将起到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三个历史决议”的前提都是因为拥有团结
百年转瞬,为什么能成就彪炳史册、功勋卓著的“三个历史决议”,纵观“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和百年党史的轨迹,得出的答案都是“因为拥有团结”。
没有党内团结的条件和氛围,尤其党内中高级干部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就不可能写出团结的决议。
“第一个历史决议”诞生于1945年4月,第一个有利条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迎来全面的胜利;第二个更重要的前提和条件是,自194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了面向全党的整风运动,通过学习党史、总结经验、反思错误,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空前的一致,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空前的团结”使“第一个历史决议”就1921年建党以来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形成结论性意见水到渠成。“
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1981年6月,“四人帮”被彻底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让全党同志在思想路线问题上达成新的团结;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万物萌动。在这样来之不易的新的团结局面和伟大的转折时期,“第二个历史决议”对党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作出科学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达成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的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个历史决议”写于2021年11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奋力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站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的团结奋进的起点上,“第三个历史决议”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体现与前两个《决议》已有结论相衔接,又突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与时俱进,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都是充分体现团结
对历史进行总结和评价,异常复杂和艰巨,既是历史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错,甚至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和巨大的失败。“三个历史决议”到底是怎么写成的,能够在全党形成共识,得到全党上下的认可呢?纵观“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和百年党史的轨迹,得出的答案都是“充分体现团结”。
“第一个历史决议”从起草到通过历时一年多时间,从一开始就体现着全党智慧的结晶。1944年5月10日,中央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任弼时同志为召集人。5月,任弼时同志就写成了决议草案稿。决议草案之所以能很快写出初稿,源于从1940年开始,中央就在着手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收集、编辑和研究形成的历史文献集《六大以来》、亲自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等决议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党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学习、反思、检讨的成果为决议的写作奠定了全新的共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学习教育方针为决议的写作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决议草案形成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党的其他高级干部又多次讨论,对决议稿进行多次修改。可以说,“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和理论结晶,是团结的产物,决议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和拥护,就连在历史上犯过错误的同志,也是如此。博古就在六届七中全会上发言,真诚拥护这个决议,并向那些曾经受过错误路线迫害的同志道歉。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始于1979年11月,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和胡耀邦两位同志主持进行。在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艰苦复杂的起草工作中,邓小平始终充当了决议的总设计师角色,提出了“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决议起草总原则。” 1980年10月,决议草稿在4000名高级干部中讨论了20天;1981年3月,决议草稿又送达中共中央52位主要负责同志手中征求意见;198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又邀请70多人对决议稿讨论了12天,修订后于5月16日基本通过,随后又征求了130名各民主党派代表的看法和意见,使决议逐步臻近成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决议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结的结果。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于2021年3月启动,决议起草工作始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习近平同志强调,“起草好关于党的历史的高质量文件,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决议稿成为凝聚智慧和共识的好文件”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求。在党内,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从按程序下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到以适当方式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文件起草各个阶段,始终凝聚着全党智慧结晶;在党外,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来自各方面的真知灼见,成为贯穿文件起草全过程的重要参考。实践证明,“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以优良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高质量写成的一份严谨科学,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好决议,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的智慧。
四、“三个历史决议”的结果都是促成更大团结
为什么“三个历史决议”都得到了全党和全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评价,“三个历史决议”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纵观“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和百年党史的轨迹,得出的答案都是“促成更大团结”。
“第一个历史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
第二个历史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个历史决议”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它以宏阔的历史视角,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以深厚的历史智慧,用“十个坚持”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揭示百年大党的力量源泉和成功密码;让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接“强起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从胜利走向胜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