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
兰溪
兰溪地处三江之汇,自古有“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商埠繁华,自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首设惠民药局以来,药商云集,药店林立,名医辈出,是历史上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位居包括安徽绩溪、浙江慈溪在内的全国“三溪”药都之首。
兰溪历史上从事中医药产业人员为全国县市之最。自宋代以来,史书有记载的名医就有70余人,如郭时芳、何凤、王镜潭、童文、张山雷等。另据1949年底工商登记资料,兰溪有药行8家,药店116家,从业人员399人,兰溪在外开设的药店不下500家,从业人数多达5000人以上,远及广州、香港等地,著名的药行有天一堂、葆仁堂、益生堂等。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父亲、伯父也是从事中医药为生。
兰溪是全国推行中医药规范教育较早的县市之一。中医药自古都是师徒传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而且行内有暗语“药窃”相传,不为外人所知。1920年张山雷在兰溪主持中医专门学校教务,开创了中医由师承教育向课堂教育之先河。张山雷自撰教材,主持教务15年,沥尽毕生心血,其学生遍及全国和东南亚,大多成为当地的著名医家。
兰溪名中医小故事
兰溪名中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在他们的行医生涯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今天我就从这种众多故事中选出一个代表性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叶建寅
个人生平
叶建寅(1920-1985),字永春,男,浙江兰溪诸葛乡派衍头村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祖父海南,父亲宝珍,均为浙西名医,先生初承家训禀性起悟,年少时曾从师于回回堂吴荫堂先生(即吴士元之叔),其医学作文“医不执方论”,有吴荫堂批语真迹,“挹其清芬,可朴俗老三针”云云。十七岁就读于张山雷先生执教的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即悬壶于乡里,操祖业以治温病见长。
1951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颁发临时开业许可证(第2355号),同吴士元一道在兰溪“大生堂”坐堂行医,后因应病召回,53年在诸葛镇创办中西医联合诊所任院长之职,56年调兰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供职,文革期间,下放于香溪卫生院。由于先生工作勤恳,服务热情,且业务精湛,先后当选兰溪县1至6届人民代表,兰溪县1至5届政协委员,兰溪县4至6届县人委委员,市科协1至2届委员,59年曾出席兰溪县文卫系统群英会,62年被评为省著名中医师,并编入《浙江当代中医名人之志》。
擅长方向
先生治乙型脑炎有独到之处,认为“乙脑”乃“西瓜”病耳,西瓜上市即有,西瓜落市即无。其用药更是轻灵活泼,变化多端。常谓“乙脑”类似中医之“暑温”,只要辨证精确,虽银翘散、桑萄饮、三杏汤、藿朴夏苓之类皆是好药,不一定非要用“三宝”不可。因当时“三宝”药源紧张,价格昂贵,一般寻常百姓之家,难以购觅负担,非到万不得已,不肯轻用,其用“三宝”经验曰“砰砰膨膨紫彐散,不声不响至宝丹,糊里糊涂牛黄丸”。每在“乙脑”流行之际,先生往往以院为家,食不知味,寝不入枕,苦思冥想,在危急存亡之际,出奇制胜屡起沉疴。如马涧郑某儿,经治疗后绝无后遗症,长大后竟考上医学院校。
典型医案
王某某,男,48岁,教育系统干部,初诊1970年5月23日,主诉:患慢性支气管炎二十余年,近一、二年来日益加重,一月前出现四肢浮肿,轻度腹水,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喉中痰声漉漉,色白量多,尿少,下肢冰冷,面色灰滞,唇呈紫绀,两肺充满湿性啰音,西医诊断为肺心病心衰早期,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转入中医科治疗。检查: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沉微细数。辨证:痰饮,水气凌心,治法:温阳利水,宣肺化饮。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加减:生麻黄9克,淡附子15克,细辛3克,巴戟天10克,葫芦巴10克,茯苓30克,生白术30克,炒白芍10克,川椒目10克,补骨脂10克,葶苈子20克(布包),玉苏子10克,肉桂粉1克,(吞)三剂,日一剂。
再诊:服药后气喘明显减轻,小便增多,胸闷腹胀较宽,略能平卧,痰量减少,下肢较前温暖,予原方加减治疗月余诸症缓解。
又:在每年三伏天,将丝棉背心浸泡在此方药汁中,九浸九晒,每年三九寒天贴身穿,并内服金匮肾气丸,连续治疗三年,患者气喘病恙渐趋平和,多年顽疾竟获痊愈,至今尚健。
兰溪药帮和药窃文化
兰溪药帮
兰溪药业自明代开始,经营业务已发展到外地建行设店,其经营之盛况与宁波的慈溪、徽州的绩溪享有“全国有三溪”的鼎足之誉。
据《兰溪市医药志》载:兰溪籍人在外地开设的药店不下500家,从业人数多达5000人以上。远及陕西、山东、江苏、广州、香港等地,亲邻相带,父子相承,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兰溪药帮”载誉省内外。如在省外知名的有:广州的祥源、太兴隆、恒生等药号;上海的新华、祥泰、祥源、德和县、宝康等药行;福建福鼎的恒宝堂、桐山恒德堂;江苏东台的裕生堂等都是兰溪药商开设。在省内知名的有:缙云的问松堂、丽水的生生堂、松阳的王太源、常山的问松堂、武义的王储春、永康的童德和、衢州的永生堂等,仅金华城乡兰溪人开设的药店就有31家。
民国时期兰溪药业仍处于发展中,民国22年(1933),中药行、店营业额55.20万元,从外输入药材5000余件。民国24年编的《兰溪实验县商业概况》载云:浙中西部多产药材,因兰溪交通方便多集散于此。浙中西部各县及闽、赣、皖需用药材,亦皆赖于兰溪。全县有药材行、店75家,资本额9.16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兰溪更成为湘、赣、皖、川、云、贵等地采办交换药材的集散地,药材行、店增至80余家。抗战胜利后,兰江水运失去优势,药市开始萎缩,城区仅存天一、同庆、义昌、张如泰、金瑞泰、同仁、同昌润记等7家药行,药店12家。
从此兰溪药业界改变经营方式,采取加强产地药材采购,扩大地产药材购销;采取先供货后结算,讲质量,讲地道,服务热情周到,以此挽回业务衰落。至1949年度,据工商登记,全县有药行8家,药店116家,从业人员399人。
兰溪药窃
它是一种行业暗语。清代和明国时期,诸葛药帮在生意场中有一种行内流行的语言,几乎每个数字或事物都用暗语代替,叫“药窃”。在现代生活中,村民之间的交流有时也会用上几句“药窃”,换换口味,增添生活乐趣。现在就“药窃”,列举数例。
•傻瓜-阿木林 睡-晖 •妇女-卯氏老倌 姑娘-妖老倌
•称一称-横一横 吃-桑厚 •老师-子曰浪荡 药-若水
兰溪当代名中医
兰溪当代名中医众多,他们都有自己最独到的医术,今天我们就在这众多名中医中选出几位,和大家分享:
毛 庆 熙
毛庆熙(1912--1980),字一鹏,男,浙江兰溪市诸葛镇厚伦桥人。高小文化,祖传女科,袭先荫之学。初攻岐黄有成,十九岁应诊。解放后,相继参加兰溪诸葛、永昌卫生院工作。他常以“有学无识不可以为医,不学无术更不可以为医”律己自勉。一生从事临床五十年,诊治经、带、胎、产经验独到,不仅在本市享有很高名望,而且在龙游一带也有颇高声誉,62年被评为省著名中医师,入编《浙江当代中医名人之志》,由于他忠于事业,医德高尚,学术精湛,被选为县一届政协委员,县七届人大代表。
毛庆熙学术上推崇《济阴纲目》,《医宗金鉴》,《妇科玉尺》诸书。其临床上根据女子生理特点,强调肾、肝、脾、胃与奇经的作用,总结出益肝肾,调脾胃,理奇经等以调为顺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不拘成法,善于灵活变通,特别反映在调经及治带的经验上,别具一格。
王 志 成
王志成(1906--1967),字铨德,男,浙江义乌人,私塾,1917至1921年,随祖父王瑞祺学习武术及中医伤科,1924年在金华跟表兄贾日华外出行医。1930年到山东济南少年园艺团拜杨杰为师学艺,在同行出山弟子中排行第九,故江湖上称其为“老九”。1941至1945年,在广东、江西各地行医,1953年在兰溪大元畈开设伤科诊所,1958年在上华卫生院工作,1959年调入兰溪高潮乡卫生院任中医骨伤科医师。
先生在多年医疗实践中,练就了一套疗伤技术,在X放射等医疗仪器尚未普及的年代,通过望、触、问、摸对骨伤科患者作出诊断手法整复。同时还运用祖传验方夺命丹内服,外用按骨活络膏,接骨续筋方及民间秘方治疗内伤颇有成效,且医德高尚为病人所称颂。其传有弟子郭长生、吴文斌两人。
王 赞 纶
王赞纶(1916-- ),男,浙江兰溪黄店镇都心村人。1933年兰溪县中医专门学校正科毕业,学后从教参政,曾在兰溪黄店小学任教12年,其中任校长三年,后任甘溪乡乡长一年,1950年在兰溪县中山路小学任副主委一年半,1957年参加甘溪乡中西医联合诊所,继调入女埠大公社医院(后更名为女埠区卫生院)工作,曾任市中医学会理事,1979年退休留用,1980年4月至1981年6月,借用到兰溪市医科所参加近代名医《张山雷专辑》的整理编辑工作,该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获金华市科技二等奖,1991年被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张山雷医集》编委会聘为顾问,该书于199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获省卫生科技一等奖。先生医德高尚,待人诚恳,出诊不分白昼黑夜,刮风下雨,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把解除病人疾苦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在当地民众信誉甚高,连续当选兰溪市七、八两届人大代表。
由于先生弃医从教参政二十余年,重操医业时,每日攻读中医名著,重温医校讲义,选读名家学说,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理论,为己所用。由于全身心投入,临床疗效颇著,声誉鹊起,本地及周边县市求治者不绝。同时,为兰溪、衢州、浦江等地中医学校带教实习生十余人,又为女埠区培训赤脚医生。先生行医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中医内、外、妇、儿科均有建树,尤擅长中医内科。
张山雷与兰溪中医专门学校
张山雷原名张寿祥,字颐征,后改名寿颐,字山雷,一字芝荪,江苏嘉定人(今上海市嘉定县),1873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商人家庭。1934年逝世,终年61岁。
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民国8年(1919)春,兰溪知事盛鸿涛与国药业董筹商创立,设有药学教学,聘嘉定名医张山雷任教务主任。校长先后由章少洲、诸葛超、诸葛辅、王韵槐、诸葛源生继任。民国17年(1928)由瀫西药业公所接办,更名为“兰溪私立中医专门学校”,至民工26年(1937)停办。开办19年中,共毕业556人,学生遍及浙、皖、赣、沪等省市,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山雷先生在兰溪任职15年,先后完成各科教材及论著20条种,对前人著述多所阐废,而遇有谬误之处,则提出意见,加以纠正,受到国内外同道的好评。
如今,兰溪中医药界,践行着习总书记的指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继承张山雷先生的中医药经典,研究挖掘,实践、发展,为更多的兰溪百姓救死扶伤,为更多的百姓带去福音……
当代兰溪中医药业
当代兰溪中医药业,不得不说兰溪市中医院,医院继承古方,行医济世,名中医汇聚,求医问药者越来越多,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全市中医药业务技术指导中心。是浙江省“文明中医院”、浙江省“绿色医院”、浙江省“平安医院”。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协作医院,设有兰溪市肾脏病治疗中心,浙江省科技惠民项目“兰溪市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及中医药技术示范”的康复医学中心。兰溪市中医院开展各种义诊活动,惠及民众。
汇集兰溪名中医的兰溪名中医馆,在继承张山雷先生的医道医术上也颇有建树,在中医药研究探索上也在孜孜不倦地前进。
各民间中医生在兰溪当地也在不停地精研医术,悬壶济世,发挥着自己的能量。兰溪民间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兰溪的中医药,中医药文化正在展现他勃勃的生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