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提到宋明理学,首当其冲的就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到朱熹,不可忽视的就是格物致知论。宋明理学、朱熹、格物致知,这三个词俨然已经捆绑在了一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从格物致知论的角度来了解宋明理学,了解朱熹。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格物致知

提到宋明理学,首当其冲的就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到朱熹,不可忽视的就是格物致知论。宋明理学、朱熹、格物致知,这三个词俨然已经捆绑在了一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从格物致知论的角度来了解宋明理学,了解朱熹。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出自《大学》:“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我相信是每一位高考生必备的作文素材,讲述的是儒生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提出的阶段性目标,而格物致知就是最初的两个目标。由此不难看出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格”、“物”、“致”、“知”四字在古代用法较为广泛,同时孔子及其弟子并未对格物致知的含义做出准确详实的解释,这也使得了后人对格物致知的含义产生了多种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力求体现自己的思想学说,这也就使得对格物致知的讨论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格物致知一词我们常挂在嘴边,可是格物一词究竟意蕴为何呢?

对于格物的含义,我们通常认为朱熹给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当“格”表示到达、获得时,“物”指的是具体事物,“格物”是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上。第二种是当“格”表示尽、穷尽时,“物”则指的是笼统的事物的道理,“格物”便是追求广义上事物的深刻道理。

因此,综合以上两种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包含有三个要点,第一是“即物”,第二是“穷理”,第三是“至极”。格物思想的核心是穷理,但穷理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穷理又必须穷至其极。

要理解致知的含义我们需要先了解”知”的含义,在朱熹看来,“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人们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觉,能够具体考察事物并能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是“能知”;另一方面就是人们通过知觉获取到的知识,也就是“所知”。同样,致知中的知也包含这两方面的含义。分析完“知”的含义,我们再来分析“致知”的含义。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也就是“推极我所知”,重点在于这个“推”字上,“推”可以理解为推广运用。所以“致知”就是一个将所学知识推广到新知识,探索新事物而得到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推”,知识便会积累的越来越多,使人固有的知识不断丰富,最终使自己的知识达到极致的丰富精准的地步。

格物与致知间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总是无比密切地缠绕在一起。

一方面格物以致知为目的,致知也离不开格物。首先格物以致知为目的,格物是直接接触感知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是经验的、零碎的,而致知是在格物获得的知识足够多以后进行的归纳和升华,格物是量变,致知是质变,量变以质变为目的,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其次致知也离不开格物,朱熹认为理虽然含于人心中,但人心并不能直接感知到理,仍然需要通过接触具体的一事一物才能够呈现事物的分殊之理,穷理走到极致,才能做到物我之理贯通,真正地理解并获得理。格物是量变,致知是质变,质变的发生离不开量变的积累,所以致知也离不开格物。

另一方面,致知是格物过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格物是指考察事物来穷尽事物之理,而当人们穷尽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彻底的完备了,所以致知是格物过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因此,格物和致知是一体的,是同一件事物的两面,格物是具体的、归纳的,而格物是抽象的、实践的,在空间上二者是不可以分割的,致知是格物自然演化的结果。

所以说,格物与致知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互补互成。格物和致知是同一件事的两个角度不同论述方式,而非两种不同的功夫。

提到格物致知的方法,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经典反面教材——王阳明7天7夜格竹子(是个狠人)。那么究竟该如何格物致知呢?

格物致知的具体方法大概有3种。首先是立志,所谓“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就是教导人们为学就要以圣人之道为志向,做人就要以圣贤圣人为志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次是博学。朱熹认为理就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同时他赋予了物非常丰富的内涵,物不仅可以指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也包括人的社会行为,格物致知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需要通过实践,通过对不同物的考察研究来获得理。最后是明心,朱熹认为心有感觉和知觉,能够感知自然万物,人的欲望和邪念也就此产生。不加限制的欲望和邪念会使人走上不理性的错误道路。所以我们要反对过度的、不必要的、有违社会道德规范的欲望,主张节制欲望,最终达到明心的效果。

以上,便是对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简要介绍。天理虽然高深,但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学习穷理的方法,即使无法达到圣人的高度,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愿与诸君共勉。

上一篇: 武松哪里人(武松哪里人简介)
下一篇: 三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是什么时期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