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穷其一生,最起眼的就是那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而有的人,一生最不起眼的,就是高贵血统,例如,长孙皇后。一个母仪天下,温婉贤惠,才貌双全,还著有《女训》三十卷的神奇女子。既能相夫教子,又能写诗作书……当得好皇后,做得好母亲,还是位大才女……有着高贵的身世,女人羡慕,男人爱慕。
长孙无忧(长孙无忧是长孙皇后吗)
我们所熟知的、百度上可查到的,有关长孙皇后的身世,大多都是这样描写的:
文德皇后长孙氏,鲜卑族,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
看到这里,会不会有一种想法:不就是个将军之女吗?什么高贵血统!莫急莫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从魏至周又到隋,长孙氏虽然跨越了三个朝代,但这个鲜卑皇室家族却一直传承不息,而且都封爵称侯。
长孙氏高祖长孙稚,为大丞相,冯翊王。曾祖父长孙裕为平原公,祖父长孙兕为左将军,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曾经是北周将领,后为隋朝与突厥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长孙皇后身上是具有鲜卑皇室贵族的高贵血统的,父亲智勇双全,平定边患;舅父家世显赫,极富名望。
长孙皇后的血统家世如此高贵,可为什么到了今天,世人提起长孙无忧,却很少知道她的家世以及血统呢?如此值得津津乐道,饭后闲谈的故事,为何会被世人逐渐遗忘呢?
这就要重新追溯到长孙皇后一生的成就了……
唐开国不久,政局尚未稳定,李世民在外征伐四方。平定洛阳后,凯旋归来,他拒绝了奉命前来有非分之请的尹德妃等人,自此惹恼了李渊的后宫妃嫔。
又因为部属多次与后宫亲属产生摩擦。李世民的秦府上下对后宫已多有得罪。
反之太子齐王与后宫妃嫔时常往来,经常联合在高祖面前谗害李世民。眼见多次在外浴血征战的丈夫与公公疏远,又为太子与齐王所嫉妒,作为秦王妃的长孙皇后直接出面缓和矛盾。
她常常在宫中出入,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妃嫔交往,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在后宫中为丈夫存留助力。
玄武门之变,局势危急,长孙皇后深受各方压力,却没有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站在了丈夫身后,和胞兄长孙无忌及房玄龄等秦王府僚共同给予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
将士们无不感激长孙皇后的亲自慰勉,因此更奋发无畏。妻子无所畏惧地生死相随不离不弃,更激励着丈夫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终于以秦王李世民的完胜而告终。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皇后随之成为太子妃。
李世民登基为帝,长孙皇后也自然而然被册封为大唐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
长孙皇后虽出生高贵,却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对于皇子要求也很严格。
她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即便对于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不例外。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东宫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对于太子十分上心,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于是在长孙皇后面前屡次要求增加费用。
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她对遂安夫人说:
于是驳回了遂安夫人的请求。贞观的风气从此处也有所体现。
书法:长孙皇后的几位皇子公主书法都极佳,而于她个人,虽然书法墨宝因为年久失传,但看过她墨宝的古人,都将其与吴采鸾、胡惠斋、张妙净、朱淑真、管道升等诸位女书法家相提并论,甚至有称赞说:
可见长孙皇后的书法水平亦是不容小觑。
诗作: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创作了一首活泼浪漫的诗名曰《春游曲》。此诗描写的是皇后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美丽春景: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反映的是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她没有武则天的杀伐决断,治国谋略,但她却有武则天没有的光环——相得了夫,教得了子。
武则天得到了天下,可丈夫却出轨了亲姐姐韩国夫人,甚至对自己的侄女敏儿牵肠挂肚;四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是能孝顺侍奉在旁的。
相反,长孙皇后,她得到了名垂千史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敬爱,与夫君做到了相敬如宾;她的几个儿子,虽然互争皇位,但对其确是孝顺可亲。
史书里称,长孙皇后“矜尚礼法”母仪何炜”,在这几千年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能够得到此等评价,属实不易。
说回今日的主题来,被世人遗忘的高贵血统。被人遗忘,因为不起眼。但,是长孙皇后不起眼吗?
显然不是,有的人穷其一生,最起眼的就是那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值得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的,也只有那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
但长孙皇后不是,她穷其一生,最不起眼的,就是她那鲜卑皇室贵族的血统……
谁的人生是失败,谁的人生是成功,一目了然。
能被历史铭记的人物,无外乎对历史有贡献,对后世有价值。长孙皇后,则前后二者皆占之……
(这里是文子卿的读书小窝,欢迎一起讨论*^O^*)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