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屎亦有道 道在屎中——历史上吃过屎的名人

屎亦有道 道在屎中——历史上吃过屎的名人

屎亦有道 道在屎中——历史上吃过屎的名人屎亦有道 道在屎中——历史上吃过屎的名人在《资治通鉴》中,读到两则人吃屎的记载,惊叹不已。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发现历史上吃屎的名人还不少,有的为活命,有的为献媚,也有出于孝心

屎亦有道 道在屎中——历史上吃过屎的名人

在《资治通鉴》中,读到两则人吃屎的记载,惊叹不已。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发现历史上吃屎的名人还不少,有的为活命,有的为献媚,也有出于孝心,还有出于仁者的大爱之心……同为一坨屎,居然能吃出如此不同的境界,真可谓,屎亦有道,道在屎中。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番。

纵观整个“吃屎”史,原因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为势所迫、献媚、仁爱之心等三类。

第一类:献媚者

周成王姬诵

所搜集到的历史上第一个与吃屎有关的故事发生在周成王身上。据说,周武王病重之时,神医成仲子让武王的儿子们尝武王的大便,以确定病情。成仲子说,如果患了不治之症,大便是苦的,如果能治,大便就是甜的。结果,武王的十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敢尝,只有幼子姬诵用鼻子闻了闻,成仲子问他什么味儿?姬诵说又腥又臭。结果,只闻了闻大便的姬诵成了西周的第二代国王。

点评:姬诵也就是周成王,他的叔叔是周公旦,叔侄俩被历朝历代尊为圣人般的政治楷模。周公旦制作礼乐,是礼乐文化的奠基人,而“成康之治”则是盛世的典范。可是,从“吃屎”的传说当中,他们的立身与居心也可窥见一斑。周公摄政七年,还政于成王,曾被后世美化为大公无私。可实际上,也有人研究发现,周公摄政期间将成王流放,而成王夺权成功后,同样没有善待周公,让其抑郁而终。正如,权力辉煌夺目的外表掩盖不住粪便的恶臭一样,完美盛世的背后,也潜藏着冷酷无情的权斗。

不过,叔侄之争至少维持了表面的和平,并没有后世常见的权力斗争那么血腥,也可以说是礼乐文化约束的结果吧。而且,他们也确实开创了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对当时天下百姓,对文明进步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吧!

北齐佚名文人

《资治通鉴》记载:“临海王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士开威权日盛,朝士不知廉耻者,或为之假子,与富商大贾同在伯仲之列。尝有一士参士开疾,值医云:‘王伤寒极重,他药无效,应服黄龙汤。’士开有难色。士人曰:‘此物甚易服,王不须疑,请为王先尝之。’一举而尽。士开感其意,为之强服,遂得愈。”

翻译过来,大意就是:北齐权臣和士开权倾朝野,大臣、商贾、读书人排着队巴结他。一天他生病了,值班医生说,无药可医,只能靠吃屎来治。和士开面露难色,一个读书人说,这很简单,我吃给你看。于是当面一举而尽。和士开看到后,也勉强吃了,病也就好了。

点评:吃屎竟然能治病,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不过这位士人,大便都能吃得下,却没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看来,要么和士开看不上,因为献媚的人太多,比吃屎还令他感动的事多了去。要么,这个读书人没能力,提携了也就是当做“提鞋”的,不配在历史上留名。百无一用是书生哈!不过,这对他或许还是幸运的,下面这位因为吃屎而留名者,结局很悲惨。

唐朝武则天时代的郭霸

这位在正史中留名的献媚者是武则天时代的御史郭霸。《旧唐书·酷吏传》载:时大夫魏元忠卧疾,诸御史尽往省之,霸独居后。比见元忠,忧惧,请示元忠便液,以验疾之轻重。元忠惊悚,霸悦曰:“大夫粪味甘,或不瘳。今味苦,当即愈矣。”

大意是:时任御史大夫的魏元忠患病,众御史莫不前往探视。这个郭霸多了个心眼,故意比别人晚一步。到了之后,郭霸满面愁容,主动要求尝尝宰相大人的屎尿,以确定病情。谁见了人主动要吃屎都会大吃一惊,身为宰相的魏元忠也不例外。但郭霸却像喝了蜜蜂屎一样地说,宰相大人的大便尝上去苦苦的,应该马上就要痊愈了。这屎吃的不但痛快,还甘之若饴,我等看了之后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点评:此人为向上表忠心,一向无所不用其极。他曾向武则天信誓旦旦地说:“往年征徐敬业,臣愿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则天悦,故拜焉,时人号为“四其御史”。不过,这次吃屎之壮举却没落下个好,他的顶头上司魏元忠不仅不领情,还把丑事到处传播。这屎算是白吃了,没有感动上司,反而成了笑柄。

后来,魏元忠因为刚直遭了罪,被郭霸的同党折磨得九死一生。但郭霸的下场更惨,史载“霸周章惶怖,援刀自刳其腹,斯须蛆烂矣。”原来,他见到之前害死过的一位大臣前来索命,被吓得剖腹自尽。听听他死后,大家是怎么评价的,“时洛阳桥坏,行李弊之,至是功毕。则天尝问群臣:‘比在外有何好事?’舍人张元一素滑稽,对曰:‘百姓喜洛桥成,幸郭霸死,此即好事。’”——他死了,老百姓拍手称快。就好像,现在一些贪官被抓,老百姓欢天喜地放鞭炮。

郭霸大便吃得值不值,有两种说法。一是不值,显而易见,事与愿违。二是,很值,歪打正着,千古留名。两说都有理,就看你怎么想了。最后,他还给有志于钻研“屎道”的人提了个醒,献媚得“看人下菜”。

第二类 为势所迫者

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直被后人当作励志的榜样。大家所不熟知的是,卧薪尝胆所尝的不仅有苦味,还有臭味,而且,勾践可算是个“吃屎行为艺术大师”。据《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记载,适遇吴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恶以出,逢户中。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因入曰:“下囚臣勾践贺于大王,王之疾至己巳日有瘳,至三月壬申病愈。”吴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尝事师,闻粪者顺榖味,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其恶味苦且楚酸。是味也,应春夏之气。臣以是知之。”吴王大悦,曰:“仁人也。”

大意是,勾践兵败被囚于吴国时,吴王夫差有一次偶染小病。勾践尝了尝夫差的大便,并声称夫差即将痊愈。夫差问为什么,他就讲了上面那个周武王的故事。夫差大为感动,随后释放了勾践。

点评:后人对勾践的评价很正能量,一直都是励志的榜样。其实,他完全配不上这样的评价,吃屎是形势所迫,还算情有可原。可再想想另一个出自他身上的著名典故——“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大家也就绝对不会喜欢他了。史载,勾践复国成功之后,功臣范蠡看出“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急流勇退,获得善终。而另一位功臣,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称病不朝,遭到勾践猜疑,最终被勾践赐死。

值得一提的是,吴王夫差也不得善终。看来,若有人吃主动为你吃屎,应当从中看到危险的信号,这很可能让你身死名灭。魏元忠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对郭霸深恶痛绝,可是他如果不那么刚直,不揭人家的丑,应该就不会经历后来的磨难。可见,吃屎难,难在当下,屎被吃的人更难,难在来日有危险。

战国时期名将孙膑

战国时期也发生了一次著名的吃屎事件,这次主角是名将孙膑。事情是这样的:庞涓设计陷害了比他更有才华的大师兄孙膑。孙膑为了保全自己,故意装疯卖傻,但庞涓这孙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为了试试孙膑是不是真疯,就把他关进猪圈。结果,孙膑不但把猪圈当五星级酒店,把满身弄的都是粪水,甚至还吃起了猪粪。庞涓因此放松了警惕,也就有了后来庞涓死于此树下的故事。

点评:围魏救赵、田忌赛马,这两个典故都出自孙膑,作为战国历史舞台上的著名人物,孙膑吃屎,为求活命。在他身上,我们应该看到,忍辱方能负重,把他当做励志的榜样,或许比越王勾践更合适一些。不过,透着屎尿味的励志,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明洪武年间监察御史袁凯

这位仁兄能够在肃杀的洪武年间幸存下来,一靠聪明才智,二靠吃屎。明洪武朝,那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官员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岁月。特别是近臣,每天上朝搞得像生离死别一样,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能活着回家就不错了。就在1370年,袁凯被荐授为御史,成为朱元璋身边的近臣,终于某一天危险也降临到他头上,袁凯也早就料到了,于是在上早朝的时候假装摔跤,然后头撞到柱子上了。就这样袁凯就一直假装被装傻了,但是朱元璋没有这么容易相信他,于是让侍卫拿锥子,可是袁凯太能装了,腿上被扎了40多下袁凯还是傻呵呵地笑着,最后朱元璋认为他可能是傻了,于是让袁凯告老还乡了。

但是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还没有完全相信袁凯,于是偷偷派人去监视袁凯,如果袁凯不是真的疯了就杀了他,但是朱元璋的人去看袁凯的时候却出现了让人吃惊的一幕,袁凯居然趴在地方吃猪屎和狗屎,朱元璋派去的人立刻回去复命,朱元璋知道后认为他是真的疯了,立马说:饶他一命。就这样,袁凯靠吃屎通过了终极考验,平安终老。

点评:袁凯吃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活命。而且,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在讲吃屎者的艰难,不如说是在凸显朱元璋对官员的冷酷无情。朱元璋对官员如此残暴,与他苦大仇深的出身有莫大关系,童年留下的心理阴影,会对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或许在他童年幼小的心灵中,早已咒骂过无数遍——让狗官们去“吃屎”吧。可以说,别的王侯将相让下属“吃屎”来帮忙治病,而他或许通过臣下吃屎来修复自己的心理创伤。从这点来看,朱元璋不是真相信袁凯疯了,而是,心理获得了满足。

说句题外话,朱元璋虽然对官员无情,对老百姓想的却挺周到。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丈量全国的土地,用鱼鳞册和黄册构建了明朝的大数据,既抑制豪强兼并,又均平赋税。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治国能力最强的皇帝之一。所以,他对臣子不信任,多少也有自身能力太强的缘故吧!

第三类 仁爱者

南齐孱陵县令庾黔娄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故事,叫做尝粪忧心,说的是南齐孱陵县令庾黔娄在赴任不满十天时,可能由于心灵感应的作用,觉得家里发生了不好的事情。黔娄当机立断辞官返乡。回到家中,发现父亲已病危。大夫说,要想知道病情怎么样了,尝尝你老爸的粪便,如果味道是苦的就不会有太大问题。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南齐庾黔娄,字子贞,新野人,为孱陵令。到任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易病痢,始二日。医者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忧之。每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易卒,居丧过礼,庐于冢侧。”

点评:如此孝行,值得称道。这与他的学问修养是分不开的,而他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名士辈出的年代。纵观他的一生,不仅为人子以孝著称,而且,为官清廉爱人,政绩斐然,被时人所推重,为后人所推崇。当然,相比功业,“尝粪忧心”更能让他名垂千古。他的事迹也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得仁义必于悌爱之家。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炎帝尝百草的典故为人熟知,炎帝以身试药,几经风险,令人赞叹。同样的,造福万世的《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不过比起炎帝,李时珍可要重口味多了。《本草纲目》记载:“以空罂塞口,纳粪中,积年得汁,甚黑而苦,名为黄龙汤,疗温病垂死者皆瘥。”一个“积年”,一下子让人想起老家那个永远也清理不干净的茅坑,从中“得汁”还敢喝下去,实在是需要无比的勇气。

点评:遍观史籍所载,所有吃屎的故事大都与治病有关,许多人不免疑惑,吃屎能治病?直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这一问题才算有了权威科学的解答——吃屎真能治病。本人小时候,也曾见过有人用大便来治病的,不过印象中,只是敷在患处。现代医学,常通过化验粪便来诊断病情,不仅验证了古人“尝粪”的科学性,而且,用机器代替了人嘴,是一大文明进步。

不过,技术的进步,有时却相伴着道德的退化,医者的仁爱之心较之往昔退步明显。仁心惠世,这是本地一家有140历史的著名医院的院训,可惜,大部分医者已经忘记了这一个初心,真该让他们看看李时珍尝粪验证药效的故事,其中的勇气和仁爱之心,值得所有医者学习。

小结:

套用一句流行语,“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吃屎的历史。”从吃屎的角度观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灿烂文明掩盖不住的恶臭,丰功伟绩背后的阴暗,权力斗争的龌龊,当然,还有难能可贵的勇气与大爱精神,以及古人对医药学孜孜不倦的求索。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观照吃屎,屎虽污秽,同样可尝出人生百味,不同的人能吃出不同的价值观,正因如此,本文就将有些行为叫做吃屎,有些称作“尝粪”,其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相信也是显而易见。

“屎亦有道,道在屎中”。本文所列,不过沧海一粟,点评也不得要领,希望后之君子,能更全面地收集,更深入地研究。

上一篇: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李”姓名人,跟你想的一样吗?
下一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揭晓,近3年颁奖词+事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