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上个世纪中期,馆陶县不仅与山东省,与大名县之间也进行过行政区划调整!

上个世纪中期,馆陶县不仅与山东省,与大名县之间也进行过行政区划调整!

上个世纪中期,馆陶县不仅与山东省,与大名县之间也进行过行政区划调整!今天,很多人都知道馆陶县原属于山东省,后来因为治理海河的需要,在1964年以卫运河为界把它一分为二,河东划入山东省冠县、临清市,河西部分仍称馆陶县,划入河北省邯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馆陶县原属于山东省,后来因为治理海河的需要,在1964年以卫运河为界把它一分为二,河东划入山东省冠县、临清市,河西部分仍称馆陶县,划入河北省邯郸市管辖。这样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大事当然被大家记住。但是因为治水的需要、防止水利纠纷而调整行政区划在馆陶县历史上可不止这一次。

馆陶县历史名人_馆陶历史文化名人_馆陶民国名人

1937年时的馆陶县

因为馆陶地处黄河古道,又地处素有小黄河之称的漳河下游,还濒临卫河,在历史上馆陶县饱受水灾的影响。在馆陶县与其他县交界的地方也因为排水、堵水形成水事纠纷也是再寻常不错的事情了,早在清朝时期就已出现。

馆陶民国名人_馆陶县历史名人_馆陶历史文化名人

民国时期的馆陶、大名县界

比如《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嘉庆四年:“又奏准元城县红花缺口迤下,新刷新水沟,由馆陶之徐家仓入卫,计五百余丈,因势挑成河道分流泄水,并建东西两堤,数计地亩、豁免钱粮,给还地价。”

这段记载虽然没有两县纠纷,但也可以看出水患涉及两县,自然也就有了因防止水灾注入家园而带来纷争隐患。

馆陶民国名人_馆陶县历史名人_馆陶历史文化名人

元城县域图

果然,这个隐患在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后最终爆发。山东省馆陶县和直隶元城县以汰黄堤为界,防御的是漳河和卫河的洪水,但是因为漳河南迁后年久失修,等道光三年时期漳水又再次泛滥到达红花堤就出了问题,馆陶县人为避免洪水流入家园,要堵缺口。而元城县人为了防止洪水长期滞留本县就要扒口子,两县沿岸人民还因此进行了械斗,死伤百姓几十个,鲜血就像染红的花朵那样,因此这一段堤坝又称为红花堤。双方械斗后官司打到北京城,后来还有人把这件事编成了一出武戏就叫《大闹红花堤》。

馆陶民国名人_馆陶县历史名人_馆陶历史文化名人

元城县及河道图

朝迁得知这件事后,专门派遣大学士、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前去处理。《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一记载:

道光三年,谕内阁、蒋攸铦奏、请派员查勘红花堤缺口一摺。直隶元城县域卫河。与山东馆陶接壤。向有红花堤一道。以御漳卫二河北来之水。嗣因漳河南徙。水无倒灌。其堤段久已残废。迨复经修建后。上年豫省漳河漫水。下流由大名、元城、直达红花堤。溃决堤埝。由馆陶注入卫河。若将漫口堵筑。恐沥水无从疏泄。元城县北乡村庄。皆成泽国。若不筑复。则馆陶县村庄。又受其害。事关两省民田庐舍。必须熟筹妥议。以资经久。著派大学士戴均元、驰驿前往该处确切勘办。务令两无妨碍。方为尽善。

馆陶民国名人_馆陶县历史名人_馆陶历史文化名人

1937年馆陶县地图上并无11个齐固

馆陶县历史名人_馆陶历史文化名人_馆陶民国名人

1948年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村庄

虽然这段话最后说“务令两无妨碍,方尽为善”,但是因为相当于今天“国务院副总理”的大学士过来督办,迫于高压,当地官员和百姓可能暂时平息了双方的械斗,但是在民间因水事引起的大大小小的纠纷仍然存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8年,由华北人民政府主导两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把馆陶县的张金庄、何庄、周庄划归大名县,把红花堤南原属河北省大名县(民国初期元城县划入大名县)的11个齐固村划给了山东省馆陶县,这样一来就把有纷争的红花堤地段全部入馆陶县,也就失去了造成纷争的基础。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馆陶县又划入河北省,红花堤边界矛盾从此彻底结束。

馆陶历史文化名人_馆陶县历史名人_馆陶民国名人

网上有关刘安世是大名县的记载

也正是因为这样,宋朝时以直谏而著称、师从司马光、有“殿上虎”称号的刘安世,本是元城县刘齐固村,经过这次调整后成为了馆陶人,但是在一些资料上仍注明为大名人,其实这是错误的。元城县虽然在民国初年整体并入了大名县,但其东北部的11个齐固村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划给了馆陶县。所以说刘安世是元城人、馆陶人都是正确的,偏偏说他是大名人却是错误的。

上一篇: 那些被我们“误解”的历史人物!
下一篇: 【区域】馆陶蝶变: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