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校友通讯》

《校友通讯》

《校友通讯》东南大学

编者按:在漫长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河中,毛泽东的周围云集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和精英,他一生接触交往过的名人成千上万。在张秀娟主编的《握手风云》——毛泽东交往实录一书的“谈笑鸿儒”一章中,作者精选了毛泽东与28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的交谈实录,其中有我校5位(茅以升、竺可祯、李四光、马寅初、徐悲鸿)杰出校友。本刊将陆续转载毛泽东与我校这5位校友交往的有关章节,以飨校友。

“读了你的论文,觉得也该管天”

——毛泽东与竺可祯

1949年9月,竺可祯作为教育界代表赴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这是他毕生第一次正式的参政活动。但他对政治的关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则不是从这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才开始的。

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开创者之一,一代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宗师竺可祯,1890年诞生于浙江绍兴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1910年,竺可祯赴美留学,在这里,他怀抱着“中国以农立国”的远志放弃了本来的土木工程专业,报读伊利诺大学,改学农业。不久又转到哈佛大学,选定了与农业有关的气象学作为研读方向,并于1915年获得了硕士学位。1918年,竺可祯获得博士学位后旋即返回了阔别8年的祖国,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科研生涯,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1920年参与筹建东南大学,1921年任东大地学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竺可祯逐渐认清了国民党政府反动腐朽的真面目,开始走出书斋,走上了为建立和平民主新中国而斗争的道路。他亲送爱女竺梅奔赴解放区,表达了一个老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期望。1949年5月,竺可祯在上海迎来了解放。

随着全国的解放,中华大地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竺可祯个人的历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他坚定地信任共产党,认识到共产党艰苦奋斗,凡事从人民利益着想,着眼为人民服务,是国家和人民的希望所在。

竺可祯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期间,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对于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意义,并建议在《共同纲领》中把关于发展自然科学问题专列一项,他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士的赞同,这就是《共同纲领》的第四十三条:

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竺可祯发展科学、重视科学的毕生抱负,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它激励竺可祯在以后的25年中,坚定不移地为之献身。

1949年10月1日,经政治协商会议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作为政协代表也站立在天安门上观看广场上浩荡激奋人群的竺可祯,听着毛泽东铿锵的话语,联想到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曲折道路,看到人民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深深感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他心中,此时油然生起了对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的崇敬佩服之情。竺可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兴奋、喜悦、自豪,百感交集;展望未来,他又深感重任在肩。就这样,毛泽东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为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也为已届花甲之年的竺可祯掀开了他人生中新的篇章。

这一年的10月10日,竺可祯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从此开始了他新的征程。他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以自己的气象学知识服务于新中国的农业和新中国的科研事业。这一时期,他除了教育和科研工作外,还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为郭沫若解释毛泽东诗词中有关庐山和娄山关的地理意境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和知识。通过此事,竺可祯对毛泽东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竺可祯一直在致力于中国的农业建设问题。1962年当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气候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于1963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年2月6日,甲辰年春节的前7天,北京雪后初晴,地上积雪半寸。这天中午,竺可祯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电话通知,要他即到毛泽东处谈话。接到通知后竺可祯立即赶到了中南海,那里已有人专候着,把他引到了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的卧室中。走进书屋,正在看书的毛泽东亲热地招呼他坐下,话题便从竺可祯1963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谈起,毛泽东对竺可祯说:“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只管地不管天。读了你写的关于中国气候特点的论文后,觉得也该管天,‘八字’以外还可以加‘光’(日光)和‘气’(气候)两字,你应多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听到毛泽东对他的科研成果如此肯定,竺可祯十分感动,连连点头表示自己不会辜负主席的期望。接着他们又详细谈论了碳水化合物合成的经过,对太阳辐射,温度和雨量对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分析:竺可祯对毛泽东对科学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和如此深入的研究大感敬佩。谈话间,李四光和钱学森也相继来到毛泽东的卧室,4个人之间的谈话更加海阔天空。他们谈到地球形成之初的情况,煤和石油的演变过程,动植物如何进化,又从造山运动和冰川作用谈到地质年代和历代气候的变迁。毛泽东还专门讲了宏观和微观世界,电子和反电子的辩证法。谈话一直到下午3点多才告结束,意犹未尽的毛泽东把竺可祯等3位科学家送出书房的门口,并叮嘱他们最近如有新著,及时送他阅读。在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过程中,毛泽东十分注意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关的科技问题。他约竺可祯等3人谈话,体现了对这3位科学家及他们从事的研究领域的重视,也是对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

此后的几年中,竺可祯潜心于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决意根据毛泽东的意思,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汇集资料,积以往三四十年的经验,继续深入研究我国历史气候变迁的问题。有毛泽东对他的鼓励,有自己多年的积累,有世界科学界对此问题的普遍关注,竺可祯充满信心地投入工作之中。由于有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保护,在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风暴中,竺可祯成为少数几个在中国科学院没有受到批斗冲击的科学家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祯怀抱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病逝于北京。他留下了300多篇著述和900万字的日记。在他身后,越来越多的人们从这些著作和日记中受到启迪,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平凡和伟大。

竺可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890年3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20~1927年任东南大学教授,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竺可祯在筹建东南大学时,建立了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学科的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竺可祯1974年2月逝世于北京,享年84岁。——编者

上一篇: 东北出过哪些名人?
下一篇: 南京工学院为什么要改名东南大学?学姐:此中有深意,原因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