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身“世界首富”名人堂的潘家人——潘振承
说起清朝贪官和珅,不少人第一印象就觉得他富可敌国,大抵算应该是当时的世界首富。然而,你可知,清朝初期,漳州也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豪富海商——潘振承,他可是有史料记载的18世纪“世界首富”。
潘振承(1714~1788年,“承”一作成),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今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潘厝人)外国人因称之为潘启官。由于诚信经营、眼界开阔、经营有方、敢为人先,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足可敌国,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氏家财知多少
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3百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炜当家之后,财产总数增至1万万法郎,而其广及华北各地财产尚未计在其中。
乾隆时期是清代最鼎盛的王朝,以乾隆三十一年为例,国家年财政收入4854万两,年支出3451万两,年余1403万两。乾隆二十五年,潘振承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洋商,后来他被《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潘振承创办的同文行延续四代,后代继承遗产超过2000万元(墨西哥银元,约折1400万两中国白银)。拿十三行总商的财产与清王朝相比,可算得上富可敌国。
挤身“世界首富”的潘姓家人
欲说潘振承就得先说到一个词——“广州十三行”。“十三行”也只是个泛称,其实行商多少并无定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相对稳定在10家左右。由于是一口通商,再加上半官方,行商们实际上垄断了当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广州十三行
其实老潘也不是生来就和十三行有关系,象很多电影电视剧情节中的历史名人一样,潘老爷子也是出身贫寒之家,早年即由闽入粤,干过船工当过跑腿,本着闽南人“比别人更敢死”、“爱拼才会赢”的天性,“七走八走七混八混”,别的地方不说,单吕宋国(今菲律宾)就跑了三个来回,就当时的条件,此可谓历经艰险,九死一生。
主要因为潘振承笃守诚信的商业本质,对质量不好的商品给予退赔,维护了商号的信誉。因此,潘振承被外国商人称为“最可信赖的商人”,是“行商中最有信用之惟一人物”。有了良好的信誉,外国商人经常预付定金给潘振承,而且预付款都在10万两白银(1万两白银等于200万英镑)以上,最多一次预付款达到60.15万两白银。
若说勤奋节俭、恪守信用等是潘振承成功的秘诀,其他行商也具备,而精通夷语,则是潘振承强于同辈行商的优势。吕宋国当时是西班牙殖民地,潘振承精通西班牙语。十八世纪,西班牙虽然衰落,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白银帝国,控制了全球80%的白银开采铸造。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洋商品的需求有限,欧洲商人购买中国的生丝茶叶,基本都是付真金白银。
潘振承赴瑞典哥德堡经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闽、浙、沪海关,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制度,规定“茶叶、生丝、土布、绸缎”出口,只能由洋商经办,使同文行等洋行获得了跨国垄断贸易的特权。当年6月,一艘西班牙商船运来约20万两西班牙银元,全部从潘振承手中购买大批南京布、丝织品和生丝等。有了雄厚的资金和源源不断的订单,潘振承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到18世纪60年代初,潘振承更加富有,逐渐成为广州洋商首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豪富的潘振承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洋商。
成为大清总商的潘老先生是如虎添翼,他不再满足于守株待兔等着外商上门做交易,开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后来的他不仅投资成为数艘西洋商船的大股东,还在瑞典设立海外贸易公司,这种走出去的胆略在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简直不可想像。可以说,潘振承是第一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跻身国际贸易大潮、跨国投资海外的中国商人。
潘家从潘振承开始,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资压群侪,并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之事,潘氏三代均受到华商绅士文人拥戴。
潘振承与“潘壶”
有个故事说潘振承老先生在和大批洋茶商的一来二往中,总为了送个什么见面礼物犯愁,于是请了专业高手前前后后精心制作了一批精品紫砂壶,没想到这小玩艺竟然大受欢迎:一来精美实用,二来老潘的名气实在大,谁不想跟他沾点亲带个故的?结果达官显贵亲朋好友纷纷索要,无不以拥有一个潘家的紫砂壶——“潘壶”为荣。倘若是哪家有女出阁,嫁妆里有个潘壶那可大有面子——既能体现娘家和老潘家的亲密关系又寓“生个带把的(儿子)”之意。至今闽粤一带还有嫁妆里放个茶壶的风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