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余三胜轶事》剧照
图为:余三胜
图为:余紫云
图为:余叔岩
楚天都市报讯180多年前,我省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青年余三胜,作为最早的“北漂族”,随徽班进京城唱戏,为中国京剧创立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京剧祖师爷,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京剧老生“三鼎甲”。余三胜的儿孙也是京剧名宿。孙子余叔岩与梅兰芳是同时期的名伶,其创立的“余氏发声法”,让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都甘拜下风。
180年后,为了纪念京剧大师余三胜,家乡罗田县精心打造了一台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昨晚,作为湖北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艺术节的参演剧目,这台“家乡演员演绎家乡名人”的大型黄梅戏在省京剧院京韵大舞台甫一亮相,便赢得了观众的如潮好评。
罗田艺人炼成“戏状元”
离乡进京为皇上唱戏
余三胜是何许人也?在《余三胜轶事》公映之前,许多人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出生于罗田县九资河镇七娘山的余三胜,以前是大别山唱东腔的民间艺人,后入汉口戏班学唱汉戏。清朝道光年间,他随徽班入京,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融合形成京剧反二簧唱调,为中国京剧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余三胜轶事》这部戏,就是通过余三胜遭地方恶少逼迫流落他乡,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融合形成京剧反二簧唱调,以及进京为皇上唱戏等主要情节,再现了一位乡间艺人成长为“戏状元”的传奇故事。
2013年6月,罗田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一代京剧大师余三胜搬上舞台,排演《余三胜轶事》。当地请来众多专家大腕,组成豪华阵容:由国家一级编剧熊文祥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林海波执导,国家二级演员王刚担任主演。该剧把罗田东腔、汉剧、京剧唱腔与黄梅戏唱调融为一体,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一个黄梅戏演员演绎几个剧种,“余三胜”的扮演者王刚坦言,为此他没有少费周折,分别请教了罗田九资河民间老艺人、省京剧院专家和汉剧专家,虽然艰苦,但收获很大。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吴莉亚在剧中饰演女主角,与王刚饰演的余三胜搭戏。她介绍,集中排演过程耗时40天,在罗田薄刀峰景区全封闭进行。
去年9月,《余三胜轶事》在湖北省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上首次亮相,受到专家评审的一直推崇,囊括了艺术节所设奖项的全部金奖,成为此届节会获得奖项最多、层次最高的一台剧目。为冲刺参演第二届湖北地方戏艺术节,罗田县请专家、学者对《余三胜轶事》再次进行精心打磨,从而使该剧在全省的90多台剧目初选中脱颖而出,来到省京剧院参演湖北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艺术节。
罗田县京剧票友詹显烈看后说:“能欣赏到这样一台高水平的剧目,作为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人,我感到自豪。”省文联原主席、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和湖北黄梅戏剧团团长张辉在观看演出后,连连称赞该剧值得一看,一个县级剧团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拿出这么一台剧目不简单。
京剧鼻祖籍贯存疑
两专家解开身世之谜
作为一代京剧大师,此前很多人都不知道余三胜是罗田人。在1983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余三胜的籍贯甚至还没有定论,一说为湖北罗田人,另一说是安徽怀宁人。
为了搞清楚余三胜的身世,负责《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编纂工作的王俊和方光诚先后赶赴安徽等地调查,并三下罗田探访,找到了余氏家谱等铁证,证明余三胜就是罗田人。2012年,我省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在湖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三下罗田——寻找余三胜》一文,详细记述了此事。至此,罗田人方才意识到,原来家乡有这么一位历史名人。
罗田余三胜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瞿伯良说,京剧界所称的“余门三代”、“京剧三余”,即从罗田县九资河镇七娘山走出的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这祖孙三代人毕生从事京剧事业,为中国京剧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余紫云为余三胜之子,“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世称京剧青衣泰斗。余叔岩乃余紫云之子,与梅兰芳齐名。他被誉为京剧“三大贤”之首、余派艺术创始人。余叔岩创立了“余氏发声法”,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声乐专家邱正坚说,晚年的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承认,余氏发声法比他的发声更为科学。
余氏一门三泰斗,堪称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可他们却不如谭鑫培、梅兰芳名气大,缘由何在?罗田县文化局局长熊涤生认为,一是余氏并未走出国门,名气受限;二是过去传戏是传男不传女,余叔岩没有儿子,三个女儿并未从艺,艺术传承受到影响;三是余叔岩只有33年的舞台生涯,且解放前就去世了,未赶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好形势;四是后人研究“余门三代”的人较少。
挖掘名人打造精品
以戏为媒文化强县
《余三胜轶事》公映取得成功绝非偶然。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领导专程来到罗田观看,对该剧进行指导,黄冈市文化局也为排演提供支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余三胜轶事》倾注了著名剧作家沈虹光的不少心血。沈虹光不光写下了《三下罗田——寻找余三胜》、《幸会余三胜》等文章,让众人熟悉了余三胜,她还多次赴罗田对《余三胜轶事》的创作演出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得知余三胜的故事后,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总裁汪林鹏作为罗田同乡捐资50万元,为戏剧提供资金支持。
对于罗田县来说,打造《余三胜轶事》这样的精品剧目有着更深远的考虑。罗田县委、县政府谋划文化产业发展,五年来已先后选派20名优秀青年演员到黄州艺校进修学习,学费每年由县政府买单,财政局统一支付。目前,该县正在建设“五馆四中心”(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城市展览馆、科技展览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职工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将在今年底竣工。
此外,罗田着力挖掘名人文化,先后创作剧目30多部,除了《余三胜轶事》,代表作还有《万密斋传奇》、《香草》和《春哥传》等,其中大部分剧目先后参加了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并斩获大奖。《香草》获得第九届“楚天文华奖”,由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吴莉亚演唱的罗田民歌《打板栗》、《大别山上天堂湖》两次进入人民大会堂演出。
罗田亮出文化名片
拟将《余三胜》拍成电视
罗田是千年古县,文化底蕴丰厚。罗田县委书记肖燕梅和县长詹红运提出文化强县,做好旅游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三篇大文章,努力打造京剧三余、万密斋中医养生文化、国学大师王葆心与罗田进士河等一批具有罗田特色的文化品牌。
罗田县创作上演了大型原生态歌舞《大别山放歌》在景区商业演出,组织开展了“中国野生兰花之乡”主题歌词及“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有奖征文活动,出版了《大别山桃花源赋》、《大别山夜话》、《天堂旅游志》等一批书籍。当地与中影集团合作拍摄的电影已完成剧本创作,即将在罗田开机。当地还邀请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撰写了《大别山第一奇峰赋》。
“京剧三余”既是罗田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名列《辞海》并进入《黄冈市名人文化建设规划》的百位历史名人。对于这个历史文化品牌,罗田县正在编辑出版一本书籍,即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该县收集一批相关史料,当地与余氏后人余叔岩的侄孙余光、外甥刘真等亲属取得联系,获得大量相关史料和珍贵照片。
为了宣传推广余三胜京剧艺术,罗田县委宣传部部长童伟民亲自筹备研究会,撰写文章《在京城感受罗田京剧三余》。他介绍,下一步将修复余三胜故居,依托戏楼筹建三余展览馆;创作出版《余三胜传》、《余紫云传》(《余叔岩传》已出版);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普及京剧知识,发现培训京剧人才;办好三胜剧社,排演一批剧目在城乡巡回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为努力繁荣京剧艺术作出京剧鼻祖之乡应有的贡献。据悉,罗田还将继续提升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的艺术水平,努力将其打造成艺术精品,进京汇报演出,并力争将其拍摄成电视片在央视播出。
罗田县委书记肖燕梅说,作为最早的“北漂”,余三胜体现出来的罗田人勇于追求梦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值得好好发扬光大。
记者翟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