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永昌故郡 时代楷模】(十三)隆阳名人简介之六

【永昌故郡 时代楷模】(十三)隆阳名人简介之六

【永昌故郡 时代楷模】(十三)隆阳名人简介之六点击“隆阳发布”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王弘祚王弘祚(1603~1674),字懋,号玉铭、思斋,永昌(今保山)城人,出身官宦世家,做了明清两朝官员。其自幼博闻强记

点击“隆阳发布”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丰县名人录_名人历史丰县人物介绍_丰县历史名人

王弘祚

名人历史丰县人物介绍_丰县历史名人_丰县名人录

王弘祚(1603~1674),字懋,号玉铭、思斋,永昌(今保山)城人,出身官宦世家,做了明清两朝官员。其自幼博闻强记,明崇祯三年(1630年),考中举人,先后任蓟州知州、户部郎中。明灭清兴,清顺治元年(1644年)任苛岚兵备道,次年调任户部郎中。这时清廷平定中原,坐镇北京,一些明朝官员四散逃逸,而王弘祚却在兵慌马乱中收集整理散乱于全国各地的户籍、图书等档案资料,主修《赋役全书》,不料仕途受重,相继升任太仆寺少卿、太保仆寺卿、郎中、户部侍郎等职。期间,一边主政一边修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赋役全书》修成,呈送清顺治皇帝赐敕谕,而被深得赏识,又擢升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次年又进太子太保。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回永昌(今保山)建盖佛教庙宇——梨花坞,内塑观音佛像,供世人朝拜。清康熙三年(1664年),调任刑部尚书,康熙八年(1669年)又任兵部尚书。次年,以老卸任归里。当时清廷共设6个部,他先后任了3个部职务,故对其有“永半朝”之称。王弘祚身居朝中,却常以家乡为念,为倡导对云南的治理,写了《滇南十议疏》,多次面奏皇帝。他主张“敬贤能,安抚民,相助穷壤,培养人才”等,切中时弊,实施后深得民心。

马 注

名人历史丰县人物介绍_丰县名人录_丰县历史名人

马注(1640~1711),字文炳,号仲修,经名郁速馥,保山城北易寿村人。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15世孙。他虽7岁丧父,18岁丧母,少年备尝孤苦,但对学习很上进,16岁便考中秀才。永历十年(1656年)正月,永历帝避难云南昆明建立“小朝廷”,他在那里相继任中书、锦衣侍御等职。1年后,永历帝逃往缅甸被清将吴三桂抓回,南明王朝灭亡,他改“政”从教(教书),并撰著《樗樵集》一书以言志,抒发己见。清康熙四年(1665年),又写《经权》一书,阐说修身、齐家、治国之理。康熙八年(1669年),在吴三桂使云南陷于动乱之局面前,他便离滇到北京,居住长达15年。期间攻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对佛学和伊斯兰教义颇有研究,为求学术长进,他带着妻子法土墨和儿子世麒、世雄一家足迹遍及山东、江苏、浙江、陕西、贵州、福建、广东、河南、河北、湖南、山西等10余省,一面讲学一面访问各地清真寺和一些著名经师。他常说:“愚注不才,幸得游于燕、鲁、吴、越、齐、楚、中山、秦、蜀、滇、黔之会,海内名师,或睹其书,或见其人,或闻其教,采天下之遗珠,一准于经书”。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二月返回云南昆明,补遗《清真指南》一书,共计成稿10万余字,内容涉及伊斯兰教历史、经典、哲学、法律、天文、传说等,后相继在成都、广州等地出版,广泛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著作。

张其嵋

丰县名人录_名人历史丰县人物介绍_丰县历史名人

张其嵋(?~?),清代前期奉天(今沈阳)人。进士,善书画,原为朝廷笔贴式(清官明,掌满、汉文字翻译等事)。康熙四十二年(1702年)任保山知县。在张其嵋到来以前的数十年间,保山战乱频繁,施甸(时属保山县)受害深重。特别是孙可望镇压少数民族反抗,残酷杀害土官、“土人”,加之各种苛捐杂派和劳役之苦,民众逃亡,十室九空。张其嵋常入驻施甸,深入山野体察民情,大力推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他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政府、官员的首要任务,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组织领导。施甸、姚关大河年年决堤,冲毁良田,淹塌民房,淹死人畜,他带头捐出薪俸疏浚河道,修复河堤。有些交通干道坑洼不平,行人时而落水,他带头捐献出全部积蓄并领导修这些道路。他对超额征收的粮食和繁多的杂派进行整顿,减轻民众的烦重负担。并领导进行司法整顿,使民、刑事案件得以公正处理。积极发展文化教育,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社会友善相处,并以身作则,使社会风尚得以改变。他还特别注重安抚少数民族,使各民族一起过上安定和谐生活。张其嵋离任走后,施甸绅民刻立了一块高达1.8米的《遗爱去思碑》,以表示对他永远的感激和怀念;在原刻40名“立碑人”的空隙中,大家争相补刻自己的名字,密密麻麻刻下了110多人。碑文及省、府、县志对张其嵋的事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袁文揆

丰县名人录_名人历史丰县人物介绍_丰县历史名人

袁文揆(1749~1815),字时亮、苏亭,保山城人。自幼聪明,5岁时,父亲口授《大学》即能背诵无差。11岁应童试,以优异成绩显其才华,受到老师赞扬。后父亲去世,跟大哥袁文典学习。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乡试举人第一(解元)。进北京考进士落榜后,留居四库全书馆参加《四库全书》誊写工作。其间,先后3次考进士未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有16.8万册、约10亿字并誊抄成7份的《四库全书》工程告竣,并对誊抄者评议等级第次,袁文揆在馆7年,提升到甘肃任县承职务。他勤政爱民,秉公办事,深受群众爱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辞职回家,被永昌知府陈孝升聘任为府署书记(秘书)。一生著有《时畲堂诗稿》《适畲堂文稿》等,并和袁文典在昆明合编《滇南诗略》《滇南文略》闻名于世。

范仕义

范仕义(1785~1865),字质为,号廉泉,保山城二府街人,清代著名诗人,善书法。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赴京考取进士,当年分派到浙江孝丰县任知县。嘉庆二十年(1815年)年至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年,历任江南孝丰、宝山、仪征、如皋、江宁、常熟知县,后任江宁同知、通州知州,官正五品,长达30余年,“政绩卓著,洁己爱民”,林则徐曾奏请道光帝为其褒奖,朝廷先后3次召见。范修城墙、治水利,重农桑,以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已任,尤其重视文化教育,首建上海宝山学海书院。著有《廉泉诗钞》628首,有许多江南名士的序跋,赞其“百诵不思释手”。道光三年(1823年),范仕义回永昌(今保山),与时任永昌知府陈廷焴兴游易罗池赋诗赞其景,诗曰:“花外青山柳处塘,赏春人醉紫霞觞。湖边犹忆苏堤路,画舫笙歌送夕阳。”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有不少经典之作传颂不衰,南京、北京等图书馆均有收藏。清末许印芳主编《滇诗重光集》将其选入80首,民国李根源主编《永昌府文征》将其全部选入。李评价其曰:“廉泉先生早岁通籍,服官江南,政声卓著。凡游迹所至,必有题咏。国中名胜古迹,浏览殆遍。登山临水,吊古兴怀,廉泉诗中,此诗几占其半。诗能按音谐节,维丽清华,殊不易得,吾永昌道咸间诗人,无出其右。”

保山自古是中央经略西南边区的军政要地、国际交通枢纽,各个历史时代都涌现出很多功绩卓著、名冠四方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们为开发、建设、保卫家乡和祖国艰苦奋斗,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尤其是明清以来的边区多事之秋,汹涌激荡的政治风雷更造就了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更显人才辈出,龙腾虎跃。他们是保山历史上的一面面人民革命旗帜、爱国主义旗帜、经济文化建设旗帜和传统美德旗帜,他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发上进。

名人历史丰县人物介绍_丰县名人录_丰县历史名人

上一篇: 传奇故事人物新解读
下一篇: 东山再起和哪个人物有关-云组题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