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说起屈原大家都耳熟能详,可要让你用一句话来总结屈原一生的遭遇,恐怕许多人都会摇起头来——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一生的遭遇又怎么可能用一句话能总结得清呢?面对这个难题,你估计会反问,那历史上有人做得到吗?正确的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大历史学家司马迁。”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是这样来总结屈原一生的遭遇的:“《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

说起屈原大家都耳熟能详,可要让你用一句话来总结屈原一生的遭遇,恐怕许多人都会摇起头来——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一生的遭遇又怎么可能用一句话能总结得清呢?面对这个难题,你估计会反问,那历史上有人做得到吗?正确的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大历史学家司马迁。”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和含义)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是这样来总结屈原一生的遭遇的:“《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也就是说,司马迁引用了《周易》里的一句爻辞加一句感叹,总结了屈原一生的遭遇。

一句爻辞就能总结一个人一生的遭遇?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咱们还是先从这句爻辞是什么意思说起。

司马迁引用的这句爻辞,来自于《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八卦井卦的九三爻。大意就是说,井淘干净了,却没有人来井里打水食用,这种情况让我心里真悲伤呀!如果君王英明的话,这井水就能打上来大家一起享用。

把爻辞结合到现实,其主要核心是说,如果君王英明,能发现任用手下贤能的大臣(也就是已经淘干净的井),那么天下百姓就会享福(有水喝)。如果君王昏庸,不能任用手下贤能的大臣,那么我这个大臣(也就是已经淘干净的井)只有对着苍天空悲叹了!

这句爻辞与屈原的人生遭遇一致吗?咱们不妨一一来看。

屈原作为楚怀王的同宗,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血缘加自身超能力,使屈原深受楚怀王的喜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真真是楚怀王身边的大红人、楚国里里外外的大忙人。

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你有名声了,你红了,自然也就招来了别人的忌恨。与屈原同朝为官的上官大夫,看着屈原火得一塌糊涂心中很是不爽:“同样都是人,这人火的程度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哩?”于是,他也想在楚怀王面前露那么一小手,火上一把。

这天,楚怀王让屈原起草一个法令。法令还没起草好,上官大夫就凑到屈原跟前想看个究竟,以便能在楚怀王问起此事时,自己也好说上个一二,博得个脸上光彩。

要说这个法令迟早是要公布于众的,让人看看也无妨。但屈原却认为,法令还没有完善,这时候要把内容传出去可能会节外生枝,就不让他看。一个要看,一个不让看;一个你不让我看,我就抢过来看;一个不让你看就是不让你看,是死死护着不松手。

上官大夫被屈原驳了面子,是火从心头起、恶在胆边生,便在楚怀王面前说起了屈原的坏话:“大王呀,你重用屈原,让他制订法令那可是有目共睹的,可那屈原却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常对人说‘没有我屈原这法令就制订不出来’。”

人们都痛恨骄傲的人,楚怀王也不例外,是“怒而疏屈平”——你屈原、屈平不是有本事?不是恃才自傲吗?架不住我不用你吧!

楚怀王这一怒正好上了上官大夫的当,是贤者被疏远、小人得重用,屈原自此离开了楚国的权力中心。无缘无故被冤枉,屈原是申诉无门,只能仰天长叹,“疾王听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愤而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

一句话,由于楚怀王的昏庸,劣币驱逐了良币,让屈原这个贤能之臣(也就是淘好了的井)伤心地离开了造福于楚国人民的朝堂。这不正应了爻辞的前半句“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吗?

屈原虽说离开了楚国的权力中心,可他对朝堂之事并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心系楚国安危,时时关心着朝堂里的变化。

反观楚怀王,朝中没有了屈原这个肱股之臣的辅佐是昏招迭出。先是秦国的张仪为了离间楚、齐合纵,是假意说要献给楚国六百里土地,以换取楚、齐绝交。楚怀王一听,这世间还有如此不劳而获之利,是爽快答应。结果是,楚与齐绝了交,秦国却赖了帐。

楚怀王眼看着合纵被破坏、土地却没得着,是急火攻心,决定出兵攻打秦国以报被欺之仇。可这次出兵,一来怒而行军准备不充分,二来没有齐国等盟国的支援,结局是楚国仇没报成,反被秦国斩首8万,丢了汉中之地。

第二年,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再次出使楚国。本来楚怀王是想乘机把张仪给抓住生吞活剥了的,可张仪却通过贿赂楚怀王手下的“用事者”靳尚,得以通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用枕头风吹灭了楚怀王心中的“国仇家恨”,放了张仪。

此时的屈原正出使齐国,回来后听说楚怀王要放张仪,是冒着逆龙鳞的风险,上书直谏:“何不杀张仪?”楚怀王听屈原这么一说,虽然回过味来,可张仪却早已逃之夭夭了。

人在做,天在看。楚怀王在做,诸侯国在看。这些诸侯一看楚国国无贤臣有机可乘、有利可图,是“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别的国家都通过对楚战争来攫取一点利益,只有秦国是个吃不饱的大肚汉,瞅准楚怀王是个窝囊费,便想设计诱骗楚怀王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

秦王亲自给楚怀王写信,说,秦国现在想明白了,秦、楚两国必须睦邻友好,这样才能造福两国人民。为此,秦国决定要与楚国结好,并请楚怀王到秦国会盟。

面对秦王的邀请,被秦国骗怕了、也打怕了的楚怀王是犹豫再三拿不定主意。到底去不去?屈原持反对意见,坚决不能去:“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可其他人却劝楚怀王赶紧去,不去秦国会生气的,去了对楚国是有好处的。

此时的屈原人微言轻,楚怀王哪会听他的,就冒然去了秦国。结果正如屈原所料,秦国把楚怀王扣为人质,让楚国割地才放人。最后,楚怀王是客死秦国,屈原也因此得罪了朝中的小人被彻底流放在外,投江而死。

爻辞的后半句“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虽然是说只有国君清明,才是国家和人民之福的。但反过来不是告诉我们,如果国君不清明,国家和老百姓不都是要跟着遭殃的吗?这与屈原被疏远后楚国所发生的情形是多么的一致。因此,司马迁在引用这句话时,在后边评论道:“王之不明,岂足福哉!”用爻辞加这短短的八个字,就道尽了屈原此时心中的无奈。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周易》就是一本占卜算命的书。真的是这样子吗?也许对不懂《周易》的人来说,这句话是真的。但对于熟读《周易》的人来说恐怕不然。读《周易》达到“韦编三绝”的孔老夫子在谈到《周易》时就说:“不占而已矣!”孔老夫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因为熟读《周易》后,孔夫子知道,《周易》其实是一本人生的行动指南书,她讲得更多的是人生的哲理,告诉君王该如何治国理政,告诉天下百姓该如何走阳光大道。君王按她的要求做了,就能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老百姓按她的要求做了,就会“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就会一顺百顺,不会犯大的过错。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占卜了。

由此,我们是否能推测出,司马迁在写史时之所以要引用一句爻辞来总结屈原一生的遭遇,是不是在感叹楚怀王没能熟读《周易》同时,有意告诉我们后人要多读《周易》呢?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赵倡文

上一篇: 柳树的寓意和象征(柳树的寓意和象征古诗)
下一篇: 厚德载物(厚德载物的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