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上党梆子的兴衰是历史的必然

上党梆子的兴衰是历史的必然

上党梆子的兴衰是历史的必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当我们走过晋城老城周元巷的时候,实在不能想象当年的上党梆子行业会馆“五聚堂”就设在这里。在清道光三十年,九家戏班聚集在这里,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决定给知府觉罗万济写了一份申请,要求官府裁减官戏。我们今天看到戏班的这个举动,大抵是因为官府叫他们唱戏并不给钱,或者是只给很少的钱。戏班终于不堪重负,在经过思想斗争之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好在知府把这份申请转交给了凤台县令,凤台县令斟酌再三之后,终究还是同意了戏班的请求,将每年多达六十场的官戏裁减至二十三场。于是,异常欣喜的戏班联合出资,在五聚堂内留下了著名的“五聚堂纪德碑”……

我们不得不承认,上党梆子这样一个地方剧种在晋城的民间有着异常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坚强的外表下面,是一颗脆弱的心。回首其三百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更能让我们坚定一个判断,那就是:上党梆子的兴衰是历史的必然!

只有当经济处于相对强盛的时候,才会出现文化的相对繁荣。当人们感慨“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的时候,上党梆子的诞生,自然迎来其最恰当的外围环境。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是,明末清初的晋城、长治商人开始了其纵横天下的征程。在两地商人逐利天下而取得大量财富的时候,“泽潞帮”这样一个以晋城、长治两地商人为主的商帮诞生了。同样,在这样一个时候,上党梆子的前身“大戏”也诞生了。

在雍正乾隆年间,“泽潞帮”已经取代“平阳帮”成为晋商中的劲旅。那样一个年代,听戏是有钱人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更早一些时候,戏班演出的主要是一些昆曲剧目。随后,甚至出现了“昆梆罗卷簧”同台演出的局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两大商帮。一个,是山西人为主导的“晋商”;另一个,就是安徽商人为主导的“徽商”。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与北京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融汇之后演变成为京剧。而上党梆子,恰也是“昆梆罗卷簧”融汇的结果。可以说,上党梆子的诞生得益于清初晋城、长治两地商人所创造的商业辉煌提供的物质基础。而接下来,上党梆子也将随着两地商人的脚步传播到了上党地区之外。

说到上党梆子,我们不得不提起著名的戏班“鸣凤班”。在清乾隆年间,晋城东四义村有一位叫史宗经的人在阳城讨了一房姓白的小老婆,为了讨老婆欢喜,索性买下了一个来自阳城的戏班,取名为“鸣凤班”。史家后人或官或商,对鸣凤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使得这个戏班在两百年来一直是晋城最著名的戏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史家结交广泛,经常邀请一些官员和文人到家中赏戏,使得当时的一些社会精英参与到了上党梆子的改良和创作当中。这对上党梆子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对上党梆子影响较大的的另外一个事件是1934年到1935年之间在几次到省城太原的演出。在一些原籍晋城的阎锡山政府中的要员的策划和鼓动下,上党梆子完成了其在最近一百年的第一次华丽转身。我们丝毫不要否认当时这部分官僚对于上党梆子投入的巨大热情和心血。从唱腔的设计,到演员的名字,都经过了他们的包装、策划,甚至,他们还为这种即将登上省城舞台的表演形式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上党宫调”。而起这个名字的人,正是当时在太原从事教育的,有山西第一才子之称的,来自泽州周村的郭象升。

而再此之后,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又走出了一位影响全国的大作家,这便是赵树理。赵树理对于上党梆子的热爱和投入,以及随着他在解放后进入北京。我们同样不该否认,正是赵树理让聚集在北京的文化人认识和了解到了上党梆子。一个文化名人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我们在关注他的同时,便不得不把上党梆子纳入我们的视野。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遗憾地发现,上党梆子在最近70年来正在逐步地衰落。衰落的第一个标志体现在演出戏班的逐步减少,从历史巅峰的两三百家减少到了现在的十几、几十家。衰落的第二个标志是舞台的减少,或者说是表演场所的减少。衰落的第三个标志,则是观众的减少。正是在三大要素的集中体现,使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党梆子的现状不是逐步走向繁荣,而是正在走向衰落,或者说是在走下坡路。

但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又岂能看着它走向衰落而无动于衷?难道我们要等到它彻底消亡的时候,才在晋城的历史书写上一笔,说在晋城的历史上,曾经诞生过一个剧种,叫做上党梆子吗?不。当然不能那样。我们了解一个事物的过去和历史,正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的未来和发展。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我们总结上党梆子诞生和发展的四大要素。第一点,它得益于晋城和长治地区在明末清初的商业大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振兴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第二点,它得益于官府或者说政府中人的鼎力相助。第三点,它受到了文化人的极大关注。第四点,晋城和长治地区有其发展和生存的肥沃土壤,也就是观众。

我们今天看待上党梆子的发展,必须保持足够的理性。换句话说,上党梆子如何才能够再度繁荣,甚至超越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实现300年来的再次辉煌呢?

第一点,要创造条件和环境,让资本介入到上党梆子的发展当中。简单地说,就是要继续探索商业化运行的模式,可以拿出一部戏或者一个剧团,引导其他行业的资本进入到这个文化领域,让商业人才参与到文化的发展当中。

第二点,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扶持的力度,为上党梆子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或者进一步地说,1934年的在外地当官的晋城人都知道为繁荣晋城文化,推进上党梆子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今天也应该继续发挥和挖掘这方面的资源,让这些同乡都参与到上党梆子的发展当中。

第三点,上党梆子要继续走出自己的名人,以名人的影响力来推动上党梆子的影响力。我们不难发现,明星推动剧种的发展也是一种模式。比如我们提到豫剧就会提到常香玉,提到京剧就能想到梅兰芳一样。如果能诞生一个全国知名的大明星,上党梆子也必将实现它的辉煌。

第四点,观众也需要培养。不要否认,观众其实是培养出来的。根本没有看过上党梆子的人,你让他喜欢上党梆子,怎么可能呢?不论是政府还是参与到文化产业中的企业,都应该为上党梆子创造舞台,让观众接触到这种形式。只要是真正优秀的文化,必然能够获得观众的喜爱。但是,上党梆子怎么样能够让更多观众喜闻乐见,那需要艺术家们多做一些努力。观众是艺术的衣食父母,为了能让观众更喜欢,即使做一些巨大的改革,也是值得的。

第五点,上党梆子也需要改良。这点我们不需要多讲了。在座的各位比我更有发言权。我只想简单地说,一百年前的上党梆子肯定和现在的上党板子是不一样的。两百年前的上党梆子也和一百年前的上党梆子也是不一样的。诞生之初的上党梆子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吗?当然不是的。三百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上党梆子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变革。只有变革,才有出路!

衷心地希望上党梆子能实现自己的再度辉煌!

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_房姓名人堂_房姓的历史名人

上一篇: 这两座古墓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一座为楊氏梅州始祖楊云岫之墓,另一座是北宋初年曾敕封为护国大法师的定光古佛之墓。
下一篇: “合阳三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