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这两座古墓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一座为楊氏梅州始祖楊云岫之墓,另一座是北宋初年曾敕封为护国大法师的定光古佛之墓。

这两座古墓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一座为楊氏梅州始祖楊云岫之墓,另一座是北宋初年曾敕封为护国大法师的定光古佛之墓。

这两座古墓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一座为楊氏梅州始祖楊云岫之墓,另一座是北宋初年曾敕封为护国大法师的定光古佛之墓。楊宗耀发家致富后建起“百忍楼”,以百忍精神教育子孙要谦恭礼让、勤读诗书、凡事以和为贵。

在梅州市楊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梅州市城郊东厢村百祖岗,只见两座古墓并连排在一起并且形状相同,古墓前有一口池塘,微风轻拂,水面波光粼粼。这两座古墓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一座为楊氏梅州始祖楊云岫之墓,另一座是北宋初年曾敕封为护国大法师的定光古佛之墓。

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_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

据《楊氏族谱》记载,楊云岫生于唐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宋太祖赐进士,朝阳太守敕封朝议大夫,历官至都御史。楊云岫为人廉慎,厚重简默,才德兼优,存心仁爱,孝行惇笃,乐善好施,人称贤史。云岫公自江西庐陵仕粤寓梅,946年在梅州江南白马六巷筑室开基。卒于北宋乾德元年,云岫公七、八代裔孙于南宋绍兴年间,在梅州老城区道前街12号建造“楊氏家庙祠堂”(即云岫公祠)。云岫公原葬于福建武平南岩,乾德二年定光古佛云游,观其葬所,遂欲建庵,乃为相土,迁葬回梅州。

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_房姓名人

一千多年来,虽经战乱灾荒,朝代更迭,百祖岗的这两座古墓仍完整无损,尤其是墓前大水塘千年不枯,成为一大奇观。1978年,这两座古墓被梅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月13日列为梅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岫公之墓易葬于东厢村后,先后经过了多次重修。”楊元安说,尤其是1986年,旅港惠阳籍楊氏裔孙楊钊先生献资重修后,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楊氏后人前来寻根拜祖,延宗续脉,完善族谱。

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_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

文脉传承:崇文重教,古镇出百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埔百侯镇是一个有六七百年历史的古镇,该镇现有人口3万多,其中楊姓人口最多。百侯旧称“白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改为“百侯”,取的是多出文侯、人才之意。百侯镇历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尤以楊氏家族最为出众。

穿过古镇蜿蜒曲折宛如迷宫般的鹅卵石路,一栋气势恢宏的明清建筑“通议大夫第”映入眼帘。“通议大夫第”为清朝陕西按察使、翰林楊缵绪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50),为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致。2009年,“通议大夫第”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_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

清朝初年,百侯翰林、云岫公二十二世孙楊之徐,娶大埔茶阳饶氏女为妻,生下儿子缵绪、留绪、骏绪,兄弟三人先后皆中了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名闻遐迩。百侯楊氏祖祠延庆堂理事会副会长楊伟森说,一个母亲生了三个翰林,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因此在民间就有了“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并流传至今。

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_房姓名人

难能可贵的是,楊缵绪子侄一辈也继承父辈荣耀,七个子侄同榜登科,“兄弟七进士”。“楊氏家族人才辈出主要源自其优良的家风。”楊伟森说,楊氏家族历来崇文重教,“在建筑‘通议大夫第’时,楊缵绪特地在房屋左侧30米处建了一座兰台书室,以供子孙读书学习”,明清时期至今,百侯楊氏书香文脉延绵不断,及至近现代,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楊培新、中科院院士楊文彩等,皆为楊缵绪后裔。

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_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

与“通议大夫第”相隔不远的“百忍楼”,在百侯镇侯南村星罗棋布的特色民居中虽然不算起眼,但却深受当地人敬仰。“百忍楼”为百侯楊家十四世祖楊宗耀所建。近代以来,“百忍楼”走出了300多名将军、院士、教授、工程师、企业家和干部。楊家文风鼎盛境况可见一斑。

楊伟森介绍说,乾隆年间,楊宗耀原是靠挑担为生的贫困青年,一次在挑担时拾获一支两尺长的金烟斗。见东西贵重,楊宗耀苦等失主,最终交还金烟斗。失主是来自潮州的油行富翁,看到楊宗耀忠厚老实,不贪非分之财,便资助他办油厂。楊宗耀发家致富后建起“百忍楼”,以百忍精神教育子孙要谦恭礼让、勤读诗书、凡事以和为贵。

房姓名人_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

走进百忍楼,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楼内专门开辟了百忍楼纪念室,里面有百忍精神历史、百忍歌、百忍文化解读等内容的展示。

在百忍楼后人看来,“忍”不是懦弱、胆怯,而是修身、立命、成事、生财的基础。旧时,百侯圩镇有“无广不成街”的美谈。“广”,便是从百忍楼走出的子孙后代。据资料记载,楊宗耀子孙所办实业都与“广、和、德、义”有关,如广成、广信、广合兴、和记、德记、义隆、贵和等商号,一脉相承地体现以和为贵、广结友谊、艰苦奋斗的百忍精神。

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_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出门少和别人斗气,待人宽宏大量,做事要刻苦坚忍。”楊宗耀第二十二世孙楊元璋说,“百忍全家福,家和万事兴”的百忍精神,成为百忍楼子孙共同的精神财富,刻苦学习、艰苦创业、与人为善也成为百忍楼后人的立身之本。如今,从百忍楼走出的楊宗耀后人大概有2000人,其中不乏将军、院士、教授、工程师、企业家等。

大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红梅表示,百侯人在科举中表现显赫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清末民国初,百侯各房姓均有学堂、私塾、书院,如百侯幼儿园于1933年开办,是全国最早创办的3所幼儿园之一,百侯中心小学也有1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百侯文化底蕴之深厚,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如此称颂“文化为公,百侯精神”。

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_房姓名人

百侯中学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全国“生活教育”理论四大基地之一,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1985年,百侯中学被省教育厅列为“广东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

走进百侯中学,一座古香古色的礼堂“行知礼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吴文新介绍,“行知礼堂”建于1933年,当时,百侯中学创始人楊德昭为迎接以陶行知为首的教师一行前来实践“生活教育”理论,特筹措资金新建了一栋教学综合楼即“行知礼堂”,该综合楼集教室、礼堂、办公于一体。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初,该大楼一直是学校主体教学楼。秉承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优秀的教育理念,百年来,百侯中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

房姓名人_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_房姓的历史名人

广东楊氏名人

【楊应彬】

楊应彬(1921-2015年),广东梅县人。1936年正式宣誓入党,参加革命。抗战期间楊应彬成功截取了蒋介石的密令,挫败了蒋介石企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件”的阴谋,挽救了抗日东江纵队2500多名骨干精英,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军事特派员,粤桂边纵队参谋长,1949年后历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党组书记。

广东楊氏名人

【楊益三】

楊益三,字常谦,号益三,广东遂溪人。辛亥革命前曾任广州湾商会董事。清宣统二年(1910年),孙中山胞兄到广州湾秘密发展同盟会员,楊益三加入同盟会。翌年武昌起义,他负责在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筹款,支持钦廉、防城、镇南关等战役的给养。辛亥革命后,楊益三不愿为官,仍以经商至终,享年52岁。

广东楊氏名人

【楊遵仪】

楊遵仪(1908年-2009年),广东揭阳人,是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楊遵仪获得过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还获得过美国耶鲁大学的克罗斯奖。他一生多开拓,桃李满天下,培养出殷洪福院士、欧阳自远院士等科学家。

房姓的历史名人_房姓名人_房姓名人及历史人物

上一篇: 历史名人与开化|张道洽梅园遇素女
下一篇: 上党梆子的兴衰是历史的必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