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外貌描写的指导上颇有心得,刚好这篇作文有外貌描写,就把这个技巧讲解一下。
首先必须得说,描写的秘密主要并不在遣词造句上,而是在思路上,所以你只要思路对,方向对,就能很快掌握。过去我对各种描写的指导主要就是思路,比如多使用代表具体事物的词语,比如从细微处起笔……这里对外貌描写的讲解,也是思路。
我先把这篇作文中的外貌描写做个位置调整,大家对比一下效果。
调整时删除了一些句子,主要是因为太多了。
原文:
她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一双总是沾满泥巴的旧布鞋,一条洗得掉了颜色的长裤,一件灰色长褂常年不见换去,如同她布满皱纹的脸颊一样,她的衣服也布满褶子,因此常被孙子戏称为“老三件”。在她高瘦的身体衬托下,“老三件”也显得无比宽大。
“你怎么又送来了?”一声不耐烦的问话从屋里传来。老人有点急促而期待的声音也响了起来:“这是饺子,我刚包的。”“你放到厨房桌子上吧,我还有事,一会儿再吃。”孙子急切地说道。老人默默地把包了一上午的饺子放在厨房里,等了一会儿不见有人来,满脸失望地走了。
修改文:
“你怎么又送来了?”一声不耐烦的问话从屋里传来。老人有点急促而期待的声音也响了起来:“这是饺子,我刚包的。”“你放到厨房桌子上吧,我还有事,一会儿再吃。”孙子急切地说道。
客厅里站着一位年迈的老人,一双总是沾满泥巴的旧布鞋,一条洗得掉了颜色的长裤,一件灰色长褂常年不见换去,如同她布满皱纹的脸颊一样。她默默地把包了一上午的饺子放在厨房里,等了一会儿不见有人来,满脸失望地走了。
对比之后会发觉,把外貌描写放在情节中,会觉得这外貌描写更有意义,力量更强,效果更明显,并且还形成隔断,让叙事有了节奏。
为什么位置的调整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正常的外貌描写(包括环境描写也是如此)都是有个需求和目标的。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对一个人物做个外貌描写,那样往往会有些茫然,不知该写什么好。
但是在语文课上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题目就像这样:请选择生活中一个熟悉的人物,对他(她)做一番外貌描写。
这跟要求你对一个人做一番介绍是一样的,此时你不知道向谁介绍、为什么要介绍,于是介绍得零零散散,没什么意义。回到外貌描写上,此时你往往会去介绍人物的五官,介绍得跟学生证上的照片似的,很没意思。
那么,遇到这种作文题该怎么办呢?你需要在脑海中给人物设定一个情节,有了情节就有了心理,有了心理就有了神态,此时外貌描写就有了需求和目标,你就知道你的描写重点了。
正是这个原因,把外貌描写的位置放在情节之中会觉得更有表现力,此时读者对外貌描写的理解也有了需求和目标。
这个道理其实应用得挺广的。
比如作文题要求你介绍你的校园。此时你最好也在脑海中做些设定,比如设定成一个家长去学校里看望孩子,那么他(她)眼中的校园就有了属于他(她)的重点,重点是这个校园有哪些特点有助于孩子好好学习。这比你毫无需求地笼统介绍,要好很多。
舞台表演更是如此,如果你被要求表演一个等车的人,尽管已经比较具体,可此时你为了表演得好,还需要更具体。比如你可以把人物更详细地设定为一个考试没考好的学生,低着头垂头丧气地等着,不与人争抢,也不翘首企盼车的到来,像是不愿意上车似的。
语文课上的许多片段练习,都需要这类设定,对于作文来讲挺重要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