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墓,在手机百度地图上看了许多遍。戴震,徽州休宁人,是休宁隆阜人,隆阜戴氏是名门望族。现在行政区划调整,隆阜调整到黄山市屯溪区了,故去的戴震属于黄山市屯溪区人,农转非变城市人了。戴震出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殁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满打满算55岁,寿命不长,也就比当时人的平均寿命高点。
戴震是个奇人,但科举之路颇为艰难。乾隆年间考上举人,此后,多次赴考都没考上进士。但是他比徽州的绝大多数进士有名,名气还很大,于是被朝廷选进去编写《四库全书》。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挑选出来参加殿试,抓住机会,功成名就成为“赐同进士”。戴震除了不是考试型人才,是一不折不扣的通才。他对小学、经学、哲学、天文、数学、机械、历史、地理、医学、生物学都有研究,跨学科都跨乱了,很神,简直就是一个传说。而且在许多领域都卓有成效,后世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最著名的是哲学、考据学和“徽州朴学”。他被誉为哲学家、考据学大师和“徽州朴学”集大成者。《休宁人物》介绍说,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把中国的考证学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学生经学家王念孙、考据学大师王引之、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梁启超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这位宗师的墓一定要去拜谒一下,寄托一下情怀。在休宁海阳镇去鬲山不方便。后来是从黄山市区戴震公园坐20路公交车到闵口,从闵口步行4.3公里到戴震墓。路上少有行人,基本上是一人在山间穿行,来回8公里有余。墓地附近基本没有什么住户,女生不宜。戴震墓的确切位置是休宁县商山乡东北几山头。碰巧,在公交车上遇到商山乡已经退休的党委书记,彼此询问后,得知我是外地人,专程去拜谒戴震墓,他告诉我有一段泥泞路,他在任时去过一次。我说知道的。他又告诉我说,黄山市不准引进工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明白了他的潜台词:在任期间对戴震墓没有很好修缮是有原因的。当地确实是经济落后地区,能保护好就已经不错了。我到墓地,正好有一批工人在维修戴震墓,戴震老先生地下有知,定会欣慰的。
戴震墓虽然是一座安徽省第一批省保墓,墓地石刻也没有了。我们去拜谒戴震墓,因为这是徽州绕不开的人物,历史地位太高了。就像后来的徽州人胡适,是绕不开的。
戴震,徽派朴学或曰皖派经学、皖派汉学的集大成者,清代四库全书馆首席经学大师,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他是从清代徽州学术圣地不疏园走出去的学者,他的学生汪灼曾说:“先生名成于征聘;而学之成,源于两馆余家。”戴震,前后两次来到不疏园。第一次是来“不疏园”拜江永为师,是乾隆十七年(1752),当时他三十岁,在学术界斩露头角。这次戴震在“不疏园”三年,与汪梧凤等“江门七子”一边当学生,师从江永研习经学;同时给汪梧凤两个儿子汪煇、汪灼施以启蒙教育。乾隆二十六年,戴震第二次来馆“不疏园”,与师友汪肇龙同教汪煇、汪灼研习举子业。这次坐馆时间有一年左右。即戴震一生的学术生涯,有两个重要时期:首先是进入了以歙县西溪不疏园为中心的徽州学术核心圈,然后是进入以京师为中心的全国学术核心圈。他从徽州不疏园江门首席大弟子到成为四库全书馆首席经学大师,进而登上清代学术全盛期正统派盟主宝座。
龚自珍父亲龚丽正题碑,嘉庆十八年立碑
戴震是江门七子中最早拜江永为师的大弟子。乾隆七年壬戌(1742)戴震20岁,同邑人程恂从京官退休回家,定居隆阜,程恂对礼经有深入研究。他一见戴震,非常推崇,就将戴震推荐给自己的好友婺源徽派经学大师江慎修,即江永。戴震拜江永为师一事,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中记载:“婺源江慎修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岿然大师。先生一见倾心,取平日所学就正焉。”
戴震和老师江永之间的传承,郑虎文也有记载。郑虎文,乾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曾主持紫阳书院。他在《明经汪肇龙家传》中记载:“传江氏之学者,首称休宁东原戴氏震,歙松麓汪氏肇龙及郑氏用牧,程氏易田,汪氏在湘,方氏希原,金氏蕊中六七君,皆知名。” 他又在《明经松溪先生汪君行状》中写道:“汪氏精《三礼》,而戴于诸经,所得独多,为江门大弟子。”凌廷堪在《戴东原先生事略状》中说:“时婺原江君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先生偕其县人郑牧、歙人汪肇龙、方矩、汪梧凤、金榜事师之,而先生独能得其全。”
戴震的学生汪灼《四先生合传》中记载了戴震在不疏园的读书研究情况:“学宗汉郑君康成,六经、秦汉之书无不读,随读研究,析疑义,明制度,岂非考之约而览之博与?先生与东方日俱起,所读之书,五色灿然,终朝握管,考核礼经,为古文辞,不作一行草字。夜则起视星斗,占人事得失。所著《勾股割圜记》,集《天官书》、梅氏、利玛窦之大成,尤精《水经》、律吕、音韵。……与先严同学不疏园,南东异室处,偶读书有得,未尝不来先严处,分榻坐,抵掌谈道,欢声达墙外。”第二次到不疏园,他与肇龙梧凤三人,“久处昕夕无他语,语必经义;义疑则辨,辨则力持不相下,则辨益疾。”
戴震学术成就盖世,可据说开口很晚,到10岁才能说话,丝毫不影响他的天赋发挥。他一入私塾,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奇才。读书每日背数千言仍不肯休息;过目成诵,记忆惊人;特别是思考能力非常强,有著名的“戴震之问”。当时老师教授《大学章句》,他问老师说:“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又问:“朱子何时?”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曰“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据《清史稿》记载,“永为之骇叹”。这位老师就是江永。梁启超对层层推进的戴震之问,这样评价:“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问,则层层推进,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代科学所赖以成立。而震以童年具此本能,其能为一代学派完成建设之业固宜。”
旅游,喜欢寻访名人踪迹。2018年底去了商山乡拜谒戴震墓;到了2019年,专程来戴震故里寻访戴震遗迹。在隆阜正街118号,这里是戴震生前居住的地方。我们找到了原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戴震纪念馆,现已经列入安徽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三年,纪念戴震诞生200周年时,戴氏族人戴绳武等,在摇碧楼旧址创办“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又称“东原先生藏书楼”。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图书馆活动中止,原因不明。图书馆文物图书得到戴氏后裔和程管侯的保护。解放后,1956年,戴氏后人将图书和文物全部捐献给政府。其中2632册比较珍贵的戴氏遗书调安徽省图书馆收藏。1959年,在“东原先生藏书楼”筹建纪念馆,1960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文化大革命”中纪念馆关闭。1982年经安徽省、徽州市两级政府再次拨款重修,命名为“戴震纪念馆”,张恺帆题写馆名。馆内辟有瞻仰堂、藏书楼、阅览室、休息厅等,藏书10189册,其中有古籍9000余册,戴震著作163册,以及戴震著作手稿、墨迹和乾隆皇帝谕旨等。此外,还收藏有著名专家学者方荣欣、楚图南、周谷城、端木蕻良、王力、赖少其等为纪念馆题写的诗词、楹联、书画等珍贵墨迹。2003年,纪念馆迁至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因为不开放,我们在摇碧楼旧址“周游”了一番。
1934年,黄炎培先生考察戴震纪念馆时,题写了“戴东原先生读书处”石刻。据方利山先生在《隆阜戴震及其故居》 一文中介绍说,戴震故居建筑“道光年间毁于火,仅存院墙、院墙石库门、一口家庭生活汲水用井。还有一个六角旗杆石墩,据说是戴震中举后族里为之在“三甲祠堂”竖旗的遗物。院内所长相传戴震手植的板栗书和桂花树,缺少保护在十几年前枯毁。故居院墙上原嵌有黄炎培先生1934年考察时所书“戴东原先生读书处”石刻和戴氏族裔所题“高山仰止”石刻,1969年大水毁失。”
历代学术大咖对戴东原有很高的评价:
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东原之学苞罗旁蒐于汉魏唐宋诸家,靡不统宗会元而归于自得;名物象数,靡不穷源知变而归于理道。本朝之治经者众矣,要其先之以古训,折之以群言,究极乎天地人之故,端以东原为首。”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阳明以后,惟戴东原,咨嗟于宋学流弊生心害政,而发挥孟子之说以纠之,不愧为一思想家。”
胡适在《戴东原的哲学》中说:“从这八百年来,中国思想史上出了三个极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朱子,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戴东原。戴震建立起清朝学术全盛时代的哲学,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兴。”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原、实斋乃乾、嘉最高两大师。乾嘉学术一趋训诂考订,以古书为消遣神明之林囿矣。于此而趋风气,趁时局,则治汉学者必以诋宋学为门面,而戴东原为其魁杰。”
冯友兰说,“清代汉学大师首推东原,东原师婺源江慎修永。”
……
戴震纪念馆后面就是滔滔不绝的横江,远处是雨后如黛的青山。隆阜老街上一切的人和事都如横江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了,停留在人间的唯有戴震不朽的思想和学术成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