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是剑文化的故乡。从剑城、剑邑、剑江、剑池,到剑桥路、剑光中学、剑南街道、剑东村委会、剑西菜市场……丰城就是一座“无名不剑”、被剑文化深深浸润的城市。剑是这座城市的图腾,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人们的一切,都与剑文化息息相关。据户籍部门统计,截止到2020年6月1日,丰城人姓名当中带“剑”字的有5070人,带“jian”的音有61658人,两者相加共有近7万人。相对丰城150万总人口,这个比例意味着每20个丰城人当中就有一位“剑侠”。而带“剑”字为笔名的丰城籍人士,更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丰城人对剑文化的尊敬与崇拜,恐怕是中国特色文化中的一个独具魅力的现象。
丰城人为什么崇拜剑?剑又为什么会在丰城形成特殊的地域文化呢?这是因为丰城剑的传奇,完整演绎和诠释了剑从兵器到礼器,由礼器到神器的过程。
“剑为兵之祖”,作为武器,剑是一种工艺复杂、功能全面的利刃,是使用起来既讲究技术又讲究艺术的兵器。“观千剑而后知器”,剑侠、剑客都以重视剑自身品质而作为克敌制胜的前提,如遇名剑,如得知己,甚至可以将性命相托;作为礼器,人们赋予剑以人的品德,并以“加冠”和“佩剑”作为成人礼的重要仪式,从此人剑合一,不离不弃。逢高手可论剑,遇寇仇则亮剑;得知音可换剑,传弟子则授剑;战胜则舞剑举觞以壮豪情;战失利则交出佩剑以示认输。所以说,与其他兵器相比,剑是有灵魂的。而丰城剑又比其他的剑更升华一步,它从诞生起就注定了自己曲折而传奇的命运。传说中干将、莫邪得瓯越玄铁,历尽千辛万苦铸成“龙渊(后避李渊讳改为龙泉)”“太阿”双剑。横空出世的两把神剑,见证了此后越王勾践灭吴之战、楚国吞越之战、秦国统一六国之战,最后被秦始皇以“镇压楚地王气”的名义秘密埋藏在南方,直到西晋永平元年(291)被博物学家张华、天文学家雷焕发现于丰城。双剑出土不久,天下又逢大乱,张、雷物故,双剑失去知己,不愿被俗世所用,双双化龙而去。所以熟悉丰城剑典故的历代名人,或如李白那样爱慕丰城剑的品格,或如陆游那样叹息丰城剑的遭际,或如黄庭坚那样感慨丰城剑的离合,或如文天祥那样自拟丰城剑的豪迈,每一位诗人都不吝惜笔墨,来歌颂和赞美丰城剑,他们都把丰城双剑当作神剑,正如黄庭坚说的“忆昔两神兵,埋狱思武库”,李白说的“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在他们眼中,丰城剑已然神化。在爱国名将邓子龙《磨剑口占》诗中:“磨就青霜胆气雄,神光长射斗牛中。张华去后无消息,千百年来起卧龙”,我们又看到何等的英雄气概。
剑是丰城这座城市的标志,也是丰城人信仰的支撑。虽然那两把神剑已化龙而去,但它们却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丰城人的血液当中,成为一种精神。剑气龙光,倾注于身。每一位丰城人,都是“剑”的化身,从容地行走江湖。丰城人性格外向,为人豪爽,做事有担当,做人讲感情,该果断的时候硬气,该出手的时候霸气,该谦让的时候灵气,这几乎成为所有丰城人的共同性格。就像剑那样,既有切金断玉之刚,又有缠丝绕指之柔。活跃在台湾政坛的丰城籍人士雷倩,她的自传就叫《带剑江湖》,这恰恰不就是行走江湖,以重情重义著称的丰城人的最好代言吗?
在剑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丰城人,正继续谱写新的传奇。在丰城走出去的杰出人才中,就有1 位奥运冠军,7位院士,10多位将军,20多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大师。仅2019年高考,就有11位丰城学子录取北大清华。
是什么样的精神激励着丰城人勇于争先、奋发有为呢?
丰城剑精神的内核与本质是“重情重义”。犹如丰城剑不屑逞匹夫之勇,不图一时之快,而是见过“大世面”的一代名剑。“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所以丰城人这种“情”和“义”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私人感情和人际关系,而是上升到道德层面的“大情”和“大义”。从大的角度讲,这种“情义”有对国家的忠诚,有对理想的追求;有对正义的维护,有对岗位的敬业;从小的层面讲,这种“情义”有家人之间的骨肉亲情,夫妻之间的忠贞爱情,友朋之间的不渝友情,以及对家乡故土魂牵梦萦的真情。
纵观古往今来,丰城历史与现实当中的优秀代表人物,无一不是“重情重义”的丰城剑精神的生动体现,可谓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广受中韩两国人民敬重的民族英雄邓子龙将军,他一生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四十多年行伍生涯,报国赤诚从不懈怠。他戎马倥偬,经历福建抗倭、广东剿匪、江西捕寇、湘黔平叛、出境御缅、云南戍边,可谓无役不与。直到援朝抗倭、壮烈殉国,邓子龙将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丰城男儿不计得失、宠辱两忘、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的热血史诗。直到现在,韩国南海郡的露梁津海战遗址公园,都有邓子龙将军纪念馆和雕像。
素有“南州高士”之称的徐孺子,早年求学上进,胸怀大志;在天下大乱之时急流勇退,隐居丰城槠山,读书自适。他品行高洁、眼光长远,躬耕自食,不骛虚名。恩师去世,他重情重义,不远千里前去祭拜;太守聘请,悬榻以待,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全身而退,不慕荣利;飘然而返、全节以终,保持了一个隐士的高风亮节。
名列“元诗四大家”和“儒林四杰”之一的揭傒斯,身膺宋、金及本朝史总裁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作为翰林学士的他身居高位,不忘初心,不论待人接物,还是治国理政,都谦虚谨慎,有始有终。他将平生所学,去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他关爱民生,心系故土,当听到有为害丰城的“金课”弊政,毅然挺身而出,出谋划策,上下奔走,终于解困济厄,救家乡人民于水火之中,功名事业,丰城人民至今传颂。
活跃在五湖四海的丰城商帮,也是重情重义的创业群体。白马商帮尊奉“以义为利”的指导思想,他们头脑精明,诚实守信,既讲情义,又恪守底线。如杨学鎀家族延续6代长盛不衰,在当地和家乡的口碑无人能及。他们为发展当地经济、营造商业环境贡献力量,不遗余力,又热心回报家乡,但凡修桥铺路、赈济灾荒、捐修孔庙书院,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救助弱势群体,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使白马商人获得了“惠及穷黎”“义重指囷”的美名。
现在的丰城籍在外创业人士,继续秉承和发扬“重情重义”的优良传统,赢得了“性格豪爽像东北人,敢想敢干像湖南人,头脑精明像浙江人,吃苦耐劳像四川人”的美誉。他们发家致富不忘本,尊师重教献爱心。如徐良喜先生在家乡斥资数千万元建成“晓春学校”,救助大量农村失学儿童重返课堂;陈兰珠女士退休以后,捐献毕生积蓄400万元,在段潭中学内重修元代同文书院,使它成为乡贤堂、图书馆和阅览室。
还有众多感动丰城的“丰城好人”,他们或见义勇为,拯溺援危;或拾金不昧,完璧归赵;或乐善好施,诚信友爱,或孝养长辈,敦睦邻里。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丰城人,同样是践行丰城剑“重情重义”的传统典范和时代楷模。
作为新时代的丰城人,应当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以剑文化为引领,其他特色文化为重要补充,牢固树立“剑文化是魂,水文化是灵,陶瓷文化是根,书院文化是基,商帮文化是体”的文化地标。如何传承与弘扬“重情重义”的丰城剑精神,如何重拾洪州窑文化的创新意识,如何发展书院文化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如何巩固商帮文化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如何保护利用水文化的良好自然生态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交流的话题。
内容来源中国丰城APP,作者毛静。配图作者为卢明燎、甄晓飞、谢民等,在此一并致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