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出第10期:
滑县历史名人之滑邑精英
滑伯
《重修滑县志》载,周公次八子姬伯爵封于滑(今滑县),建立滑国。其后代因战乱迁往费(河南偃师)等地。今滑县城关有滑伯墓、滑伯祠遗址。
卫戴公姬申
(?~前660),即卫国第十九任国君戴公,为其前任“好鹤误国”的卫懿公之堂弟。卫懿公因独宠“鹤将军”而失国丧命之后,公子申带着五千多遗民东渡黄河,将卫国国都迁于漕邑(今滑县城东白马墙村),并继任国君。卫戴公做国君不足一年而逝。
许穆夫人
(约前690~前658),卫惠公的女儿,卫懿公的堂妹,也是戴公、文公的妹妹。因嫁给了许国国君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不仅才貌双全而且有胆有识。得知卫国国破君亡的消息后,不顾许国君臣阻挠,亲赴漕邑救难,并写下《载驰》一诗,表达矢志不移的决心。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还有《竹竿》《泉水》等作品传世。
卫文公姬毁
(?~前635),即卫文公,卫戴公之弟,卫国第二十任国君。前660年,卫戴公去世,卫文公继位。卫文公在位初期,将都城从漕邑迁至楚丘(今滑县东北卫王殿遗址)。他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发展农耕,重视手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任用有能力者为官,与中原各诸侯国结交会盟,发展军事力量,卫国大振,史称文公中兴。
吕不韦
(前292~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古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一带)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秦昭王时,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人质。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将他的一位绝美而善舞的姬妾,献给异人,姬妾生下儿子名政(即秦始皇嬴政)。庄襄王(异人)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被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期间,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汲黯
(?~前112),字长儒,滑县留固镇尖庄人,西汉著名谏臣、廉吏,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去世后葬于滑县留固尖庄。汲黯生前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常因为民请愿而触怒汉武帝,职务不但得不到升迁,反而经常遭到免职或贬官,以至于在他休官失势之后“门可罗雀”,所以他曾向汉武帝抱怨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汲黯晚年隐居田园不肯做官,直到汉武帝重新起用他做淮阳太守并特许他“卧治淮阳”时,他才不得已前去淮阳就任。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将淮阳治理得政通人和,直到逝于淮阳任上。“卧阁清风”为淮阳八景之一。
成公绥
(231~273)字子安,晋魏时东郡白马人,著名辞赋家。成公绥家境贫寒但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很有才华。在张华的推荐下,成公绥做了太常博士,又升为中书郎。明代张溥将他的作品辑为《成公子安集》。
△滑县乡贤祠石碑位(局部)
韩擒虎
(538~592),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新安县)人。父亲韩雄任东郡太守期间,韩擒虎生于东郡白马(今留固横村)。他容貌威严,身材魁伟,博学多才,有胆有识,深得朝廷重用。开皇八年(588),作为先锋攻打陈国,率兵夜渡长江,袭占采石,攻克姑苏,进军新林,攻破朱雀门,占领建康城,兵不血刃俘虏了陈后主陈叔宝,被封为上柱国将军,韩擒虎去世后被尊为阎罗王,民间又称他五爷,葬于小韩村,今滑县赵营乡小韩村有韩擒虎墓。
翟让
(?~617),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万古镇妹村)人,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前期领袖。武功高强有胆略,初为东郡法曹,后在瓦岗寨率众起义,众至万余,所部多为渔猎手,善使长枪。后来,他禅位李密后又被李密杀害。
刘政会
(?~635),滑州胙城(今滑县牛屯)人。隋末唐初大臣。刘政会早年追随太原留守李渊,被派至太原,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洪州都督等职,封邢国公。唐末名臣刘崇龟和他的兄长刘崇鲁、弟弟相刘崇望、刘崇谟都是刘政会的七世孙,均为进士出身,他们的父亲刘符也是进士及第,刘氏一门两代人共五位进士被传为佳话。
李勣
(594~669),即徐世勣,字茂公,原籍曹州离狐人,隋朝末年,迁居于滑州卫南县(今白道口英公村)。瓦岗军时期,李勣参加翟让的瓦岗军。归顺唐朝后,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被唐朝皇帝赐姓李,因为避唐太宗的名讳,改名李勣。李勣与程咬金、刘政会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卢怀慎
(?~716),滑州人,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廉洁宰相,善治国,通吏道,清廉不营产业,深得玄宗赏识。他家里的席子破旧而单薄,门上连个遮风挡雨的门帘也没,家产十分薄寒,没有任何积蓄。卢怀慎儿童时就被认为才华不凡,器不可量,但他心胸开阔为人谦虚谨慎,认为自己的为政之道不如姚崇,每遇大事都推让姚崇处理而不专权,然而时人却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卢怀慎临去世前,又举荐了宋璟、李朝隐、卢从愿等人,在他推举过的人中,姚崇、宋璟成为著名的贤相,李朝隐、卢从愿都成为治国名臣。开元四年(716),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文成。其二子皆为唐朝重臣,长子卢奂官至尚书右丞,少子卢弈官至御史中丞。
崔日用
(673~722),唐朝宰相,出生于滑州灵昌县(今滑县西南)显赫的崔氏家族,可谓一门显贵。玄宗时,他为玄宗制定了完整的政变计划,除掉了太平公主一党。开元十年,卒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时年五十岁。其子崔宗之官右司郎中,袭封齐国公,有“饮中八仙”之称;其孙崔儒,官至户部郎中;堂兄崔日知官至兵部员外郎,在唐朝有“健吏”之称;堂弟崔良佐,是明经科出身,不仅自己学富五车,而且教子有方;从侄崔元翰,良佐之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
李元纮
(?~733),唐朝开元年间宰相,滑州人。因祖上有功于唐,被皇帝赐国姓李。李元纮当宰相期间以清廉著称,名相宋璟称赞他“贵为国相,家无储积”,后世将他比作春秋时期勤俭持国的鲁国执政季文子;李元纮当宰相期间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公正廉明,不阿权贵,后世将他与北宋的包拯相提并论。
冯守信
(955~1021),字中孚。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北宋初期将领。天禧三年(1019),黄河于滑州之南决口,冯守信自称占籍滑州,自幼生长于此,颇为熟习堤防的利害,真宗于是任命冯守信为修河都部署、知滑州,就地加侍御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容州观察使。冯守信镇定指挥,一日之内即完成修堤,真宗亲写诏书褒奖,命他回朝再次任步军都虞候。不久后,调任威塞军节度使。天禧五年(1021)八月二日,冯守信在威塞军节度使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真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尉,赐冯守信家钱三百万,命宣庆使、蒋州团练使韩守英、礼部郎中、直集贤院石中立监护丧事。同年九月二十四日,冯守信下葬于开封府祥符县黄沟乡大里的原野。
宋讷
(1311~1390),字仲敏,滑县牛屯镇宋林村人,明代教育家,历任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国子监祭酒。宋讷在元朝惠宗十二年(1352)进士及第,被授予盐山令,后因乱世而弃官归隐,在城西南的瓠子堤上建茅屋隐居,命名为“白云茅屋”,后成为滑台十二景之一,被众多文人学者吟诗做赋以颂。著有《西隐集》。宋讷去世后,皇帝颁旨为大明开国明师并建庙崇祠,明武宗朱厚照追谥宋讷为文恪公。现牛屯镇南宋林村有宋讷祠堂及其家族墓地。
耿随朝
(1517〜1597),字子衡,别号敬庵,生于滑县城关南关四家庄,葬于城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堂弟随卿是同榜进士,后他的另一位堂弟随龙也得中进士,人称“耿氏三凤”,也称“一门三进士”。他累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一生为官清廉,却遭诬陷而被罢官。回乡后他将全部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众多弟子脱颖而出,如耿随龙、胡权等,为明朝时期滑县教育事业和人才腾飞起到了引领作用,著有《名物类考》《声韵类谱》。
祁伯裕
(?〜1628),出生于滑县焦虎阳兆村,落户于城关董固城,原名祁光宗,别号念东,为避明光宗庙号讳,遂改名伯裕。少有才名,能文工书,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工部虔衡司主事,调礼部郎中,又任陕西提学副使、兵部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后转三边总制,因守卫边疆立下功勋加太子太保衔,任兵部尚书,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著有《南京督察院志》《关中陵墓志》等。
胡权
(1563〜1638),字巽卬,滑县上官镇永兴营村人。他擅长于历史方面的研究。万历二十二年(1594)胡权中举之后,当时的县令王廷谏聘请他编修县志,他一人就将万历县志纂修成功(即《滑乘补》),并且编制得体例齐全,内容丰富。天启壬戌(1622)进士,他任榆次县令时,被考核为山西第一名。因政绩突出,又被擢升为吏部主事。为官一向有清廉通达之美誉,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胡权去世后,因他一向德才兼备,为滑县人所推崇,后与其父胡瀚一起被敕封为天官,入乡贤祠。
魏照乘
(?〜1644),字仲玫,号瑶海,居滑县城内(今九街阁老府遗址),祖居四间房魏南呼。崇祯五十相之一,人称魏阁老。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从政时,阉党魏忠贤擅权,魏照乘性格耿直看不惯,数次辞官又被起官,因守城有功进入东阁参与大政。一生勤政奋勉,官至太子少傅,文渊阁大学士。魏照乘为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在朝为官三十年从不替人请托办事,身居高位仍能勤俭持家,特立独行不为世俗所及。他生前清风高节,身处明末乱世既没有趋炎附势屈服于魏忠贤,又没有与他人同流合污投降清朝。告老还乡后闭口不谈朝廷政事,只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文化传统教育子女。
李文成
(1766〜1813),滑县谢家庄(今滑县城关街道谢庄村)人,出身农民,性格刚毅义勇,因家贫随其兄学习木匠手艺养家糊口,人称李四木匠。嘉庆年间,滑县爆发了天理教农民起义,李文成为起义首领,发展了数万人的队伍,坚持三个多月,波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给清政府沉重的打击。后遭清廷镇压,起义失败。
暴方子
(1847〜1895),名式昭,河南滑县牛屯镇暴庄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起,暴方子任苏州西山甪里巡检司九品巡检,清光绪十六年(1890),因维护百姓利益被罢官,罢官不到十日,全家竟穷得无米下锅。百姓佩服他的廉洁品格,全岛七八千户自发捐米捐柴冒雪相送。画家秦散之赠与他的《林屋山民送米图》被几代名家纷纷题咏。滑县、苏州均有暴方子纪念馆。
贾心斋
(1884〜1964),滑县城关镇什牌村人,爱国民主人士。1913年毕业于北京筹边高等学校。曾任山西省政府政治实察专员、陕西省政府陕绥划界专员、滑县县长。抗日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任滑县抗日民主政府首席参议、冀鲁豫行署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平原省政府副主席、河南省副省长等职。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于安澜
(1902〜1999)于安澜,原名海晏,字安澜,滑县牛屯镇鸭固村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美术理论家、美学史家、书法篆刻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他编写的《汉魏六朝韵谱》填补了我国汉魏六朝音韵学研究的空白,是中国古音韵研究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编写的《画论丛刊》系统整理和荟萃了优秀的中国绘画理论,为国画界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理论与技法给养,是美术院校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他的主要著作还有《画史丛书》《画品丛书》《诗学辑要》《书学名著选》《书法源流表》《历代书法家评语》等。
赵毅敏
(1904〜2002),原名刘焜,滑县牛屯镇南街人,唐朝名臣刘政会的后代。赵毅敏先在本村读私塾,后又到父亲刘绍宣任校长的县立第一小学校(原欧阳书院)读书。河南大学五年求学之后,赴法勤工俭学,后求学于苏联东方大学。革命期间,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抗日联军第3军政委、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延安大学副校长、冀察热辽组织部长、冀察热辽宣传部长、冀察热辽联合大学校长等职,东北的林海雪原中,留下了他抗击日寇的足迹。赵毅敏为《九一八抗日宣言》的起草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中央任职,曾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诗句来赞扬赵毅敏。2002年7月25日,赵毅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聂真
(1908〜2005),原名聂元真,滑县留固镇南尖庄村人。1919年举家迁居滑县老城。1931年他在自己家里建立中共滑县县委党支部,是滑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这期间,他曾以县立第一小学校(原欧阳书院)教员的身份领导滑县的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华北大学教育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长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务。1982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华社会大学。1983年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离休后,聂真仍兼任中华社会大学名誉校长、北京老教授协会顾问等社会职务。
尹达
(1906〜1983),原名刘耀,1906年10月17日生于滑县牛屯镇南街出身于一个书香人家,唐朝名臣刘政会的后代,赵毅敏的弟弟,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参加殷墟、浚县辛村和日照两城镇的发掘。在考古发掘、史学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中,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鸣岐
(1906〜1995),滑县牛屯镇大王庄人,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粮食作物病毒研究的先驱,在粮食作物病毒的鉴定、诊断和防治研究上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晚年,他从事病毒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研究,许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韶华
原名周玉铭,当代著名作家,1925年出生于河南滑县留固镇庄茔村一个农民家庭。曾任冀鲁豫边区第四专署宣传队队员、警卫队文化教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理事。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寓言、散文等多种文学作品,是一位高产作家。
张慧僧
(1901~1987),名运智,滑县瓦岗寨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任中共东明县县长、滑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大队副司令、冀鲁豫边区第六专署副专员兼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中央农业部监察室主任、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工程局副局长、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革命期间,张慧僧积极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广泛开展统战工作。1947年土地改革斗争中,他及时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了某些地区执行政策过“左”的问题,为党挽回了影响。新中国建立后,他主要从事黄河水利工作,为治黄事业做出了贡献。
编 辑丨李静
投稿:hxdstsjt@163.com
投 稿电话:0372—866037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