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道家有哪些代表人物?其的著作和思想分别为什么?

道家有哪些代表人物?其的著作和思想分别为什么?

道家有哪些代表人物?其的著作和思想分别为什么?道家代表人物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者有两个来源:一是如司马谈一类的史官,他们带给道家的,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道家书籍

道家代表人物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者有两个来源:一是如司马谈一类的史官,他们带给道家的,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道家书籍,绝大多数也是讲述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二是如庄子一般的放者,他们带给道家的,按古人的说法,是隐逸和出世的传统;按西方人的说法,是个人主义和政治不合作的传统。 下面是道家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其身世没有确定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说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二说老子是老莱子;三说太史儋即老子。后人对这几种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27]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老,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汉朝学者刘向语)、“贵虚”、“贵正”。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

4、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是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贵生”、“重己”、“为我”,其名言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6、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宗室。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7、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后离齐至韩。主张“因循”、“尚法”和“重势”。《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法家,现存残本仅7篇。他的名言是:“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者。”

8、宋钘(约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国人,主张“崇俭”、“非斗”、“别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

9、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认为“道”即是“气”,明确提出了精气说。并对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其他主张与宋钘类似。现存《尹文子》一卷。

10、鹖冠子:战国晚期楚人,姓名不详,因“居深山﹐以鹖为冠”(《汉书‧艺文志》),故名鹖冠子。鹖冠子为赵将庞煖之师,庞煖曾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燕国,《太平御览》曾记载冯谖在赵国立功显名后,鹖冠子害怕庞焕举荐自己,便和庞焕断绝关系。其代表作《鹖冠子》为战国晚期黄老道家重要著作。[28]

11、司马谈(?-前110) :司马迁父亲,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其代表作是《论六家要旨》,在这部著作中,他首次提出道家的名称。

12、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晚年被人告发谋反,被迫自杀。刘安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别的诸侯王不同,他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并且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最后和众门客一起著成一部包罗万象的道家巨著——《淮南子》。另外,刘安还和其门客发明了豆腐,并用蛋壳做了最早的热气球升空实验。[3]

13、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14、王弼,三国时代人。在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过程中,何晏​、王弼起了关键作用,其中以王弼所做的贡献更大,他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提倡“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将易经的研究方向导向了纯粹玄学思想,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15、郭象(约252年~312年):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以《庄子注》闻名,他继承了向秀的一些观点,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主张“独化论”,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自为而相因”的关系,只要各顺其适,就可到达理想的“玄冥之境”。[5]

除了上述著名道家学者外,还有姜尚、范蠡、吕不韦、曹参、汉文帝、窦太后、汲黯、王充、王导、谢安、刘基、傅山、严复、杨增新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也服膺道家思想或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历来也被视为道家人物。

道家主要著作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通行本为王弼本,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29]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主旨是“天性神圣”。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帛书》: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两大经典的《黄帝四经》。其主要内容是在道的基础上阐述如何安邦治国。

4、《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本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国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10、《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跋魏时期,传书分上、中、下三篇。该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他道家文献

1、考古发现的道家文献

1900年,敦煌遗书​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老子》和《庄子》(残卷)以及《鶡冠子》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六韬》,其中包含很浓的黄老道家的味道,或许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太公》的一部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老子》乙本卷前古书《黄帝四经》等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六韬》和《文子》残篇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书中《则阳》、《外物》、《让王》等残篇

1987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庄子》中的《盗跖》残篇

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献《太一生水》、《语丛》中《庄子·胠箧》残简。

1994年,一批战国楚竹书出现在香港文物市场上,随即被上海博物馆​购回,后被人称为上博简,里面包括《恒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许多道家佚书,其中以《恒先》最著名,它用词古奥,哲理深刻,堪称《道德经》的姊妹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学收藏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献是全本《老子》,其残缺部分仅占全书篇幅的1%,几乎堪称“完璧”。[29]

2、《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道家文献

《伊尹》五十一篇。

班固注:“汤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颜师古注:“父读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注:“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班固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颜师古注:“鬻音弋六反。”

《筦子》八十六篇。

班固注:“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颜师古注:“筦读与管同。”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

班固注:“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

班固注:“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班固注:“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刘向《说老子》四篇。

《文字》九篇。

班固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

班固注:“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颜师古注:“蜎,姓也,音一元反。”

《关尹子》九篇。

班固注:“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庄子》五十二篇。

班固注:“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班固注:“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九篇。

班固注:“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

班固注:“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田子》二十五篇。

班固注:“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颜师古注:“骈音步田反。”

《老莱子》十六篇。

班固注:“楚人,与孔子同时。”

《黔娄子》四篇。

班固注:“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 颜师古注:“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宫孙子》二篇。

颜师古注:“宫孙,姓也,不知名。”

《鹖冠子》一篇。

班固注:“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颜师古注:“以鹖鸟羽为冠。”

《周训》十四篇。

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

班固注:“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

班固注:“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班固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孙子》十六篇。

班固注:“六国时。”

《捷子》二篇。

班固注:“齐人,武帝时说。”

《曹羽》二篇。

班固注:“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郎中婴齐》十二篇。

班固注:“武帝时。” 颜师古注:“刘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

《臣君子》二篇。

班固注:“蜀人。”

《郑长者》一篇。

班固注:“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颜师古注:“《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

班固注:“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名言

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4、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5、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7、治国无其法则乱,宗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能,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1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4、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5、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6、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编辑于 2018

上一篇: 公孙离历史上是什么人物(公孙离历史上是什么人物)
下一篇: 打匈奴到底谁厉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个的效果更突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