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潮汕人对东南亚有什么重大贡献?

潮汕人对东南亚有什么重大贡献?

潮汕人对东南亚有什么重大贡献?辛亥革命时期之前,中国华侨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广大的华侨群体。根据一些中外史料记载和学者研究,清末1902至1908年,中国华侨人数就达到700万到900万

辛亥革命时期之前,中国华侨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广大的华侨群体。根据一些中外史料记载和学者研究,清末1902至1908年,中国华侨人数就达到700万到900万,其中尤以潮汕华侨人数居首。

人多地少,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出产。比如每一亩地要种两千斤的稻谷。潮汕出了很多潮汕老农,他们到非洲、南亚,去支援指导当地人种水稻、蔬菜。

陈弼臣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华侨同胞一起成长。面对同胞的困境,他总是破例而为。

印尼商人林绍良,就是在陈弼臣的资金扶持下,大展身手,成立了庞大的林氏集团,涉猎各个领域,从而富甲一方。

马来西亚赌王林梧桐生意受困时,也是陈弼臣慷慨解囊,帮助他度过难关,才得以绝地反击,重新起航。

1新加坡

莱佛士发现新加坡之前,潮州人已经来到新加坡这个小海岛,在这里谋生落户。潮州人在新加坡的历史,可说是比莱佛士到我国开埠还要早。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莱佛士1819年租下新加坡,以现在的皇家山(里峇峇利)为总部,那里原来是潮州人所拥有的甘蜜园。据说当时新加坡已经有不少潮州人,他们以从事开垦和捕鱼为主。

新加坡目前有52万6000名潮州人,占338万总人口(不包括外劳)的大约15%。华人占我国人口的76.5%,潮州人占了其中20%,是人口众多的族群之一。

莱佛士开埠后,有更多的潮州人涌到新加坡,新加坡河一带的商业地区,就是潮州人早期的聚居地。

根据统计资料,1931年时,新加坡的潮州人只有8万2400多人,到了1947年,增加到15万7000多人,1980年时跳到40万9000人,1992年再增加到46万1300多人。

最早抵达新加坡的是海阳人十数家,住在山仔顶(今粤海清庙)和勿基码头一带。新加坡开埠后不久,被人们尊称为“佘皇帝”的澄海王浦村青年佘有进南来我国。这位知书识礼的青年不但被推崇为华人领袖,还受殖民地政府器重,成为法庭陪审员。佘有进是义安公司的创始人。

早年在我国经商的潮州人,主要聚集在十八间后、十八溪土乾,十三行后,山仔顶,皇家山脚和潮州新巴刹一带。

本地潮州人所从事的行业包括银行、金融、保险、地产、汽车、百货、土产、糠米、金饰、钟表、杂货、绸布、果菜、海屿郊,鱼产,瓷器,药材等。

潮州人非常重视教育,本地潮州人早年所办的著名学府包括端蒙学校,义安女校等。潮州人重视教育的传统,是本地的潮州人才辈出,本地政坛上多位内阁部长,都是潮州人,另外,祖藉潮州的艺人,画家,新闻工作者等也不少。

潮州人曾一度是新加坡最大的华人群体,但后来逐渐被福建人取代。

早期在新加坡的潮州人多数经商,那时候在牛车水的商店几乎都是潮州商人经营的。他们那会儿垄断的买卖包括布匹和香料。部分潮州人也从事捕鱼业,经营著俗称“海屿郊”的海味行。新加坡海味业经营者以潮州人居多,据说是与潮州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有关。

50年代的德光岛上,客家人占了华人人口的七成,其余的都是潮州人,主要靠海为生,不是经营渡船,便是出海捕鱼,此外便是做生意,经营杂货店,收集客家人的农作物,拿到新加坡本岛去卖。

2马来西亚

哥打丁宜和拉玛等地区曾出土16世纪的潮州瓷器,也有15世纪专门为伊斯兰教徒烧制的中国名瓷,足以证明当时甚至更早之前,已有中国人来到当地。

15世纪,郑和下西洋,也有潮人随行南来。1617年,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柔佛……我舟至止,都有常输”,由此可见明朝时已多有潮人陆续南迁。

马来西亚柔佛州与潮汕素有渊源。柔佛州的首府新山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和南方门户,与新加坡隔水相望。这里曾经一度有个别名叫“小潮州”,这是因为当年大量潮州人来到柔佛安居开拓,潮州人占了新山人口的一大部分,将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带到此地。彼时,潮州话、潮菜、潮汕功夫茶、潮州音乐等在新山随处皆是。

柔佛古庙当年正是由大名鼎鼎的潮籍著名港主陈旭年等先贤倡建。陈旭年是清末华侨巨商和著名侨领,出生于潮安彩塘,后到马来西亚新山“开港”,并成为当地最大的港主,1870年受封柔佛华侨侨长。他是新山的开埠先驱与功臣之一,新山最古老的一条街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陈旭年等来柔佛后,为了避虎狼之害,使垦殖事业顺利,他首先采取烧山除草办法,使一切走兽无所藏身。然后以坚强的毅力,带领乡人起早摸黑顽强劳动,烧山、砍柴、锄地、种植,进而全面规划,使阡陌纵横,道路畅通,旧貌换新颜。

陈旭年成为这一地区历史上的开埠创始人。相关资料有记载,“我潮侨富冒险性,群起领地开发,蔚成风气,故传说谓仅柔佛州,即有一百三十八条港之多,潮侨开辟者占有十分之九”。

柔佛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安焕然钻研文化、社会和历史,曾带领南方学院30余学生进行“搜集柔佛潮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搜集了许多柔佛潮人历史的重要资料,包括口述历史、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结果,并出版了《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和《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工作纪行》以保存史料。因此,他对柔佛潮人的历史有很深的认识。

他指出,潮人曾占了柔佛华族最大的人口比率,不过,在英殖民政府发展内陆地区时,也带来了其他籍贯的华人,潮人的人口比率因而下降至第三位。“那时开始,潮人的经济地位被种植橡胶的福建人取代,不过在文化方面仍然非常强盛。”

公市杂货店:开埠发展推手

从柔佛市镇的兴建和早期的发展,和潮人所从事的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潮人行业主要以公市(渔菜市场)和杂货店为主要作业方式,经营生活必需品。

公市是早期新形市镇开埠时,最重要的商业货物交易中心。一般建在方便上下货物的入海口的河边。早期公市由潮人所建,多在里面经营摊贩生意,相当普遍,潮语因而成为了公市里主要的沟通语言。到现在,潮语还是民间的官方语言。

最初港主种植甘蜜胡椒,港脚辖区除了又大厝、烟馆、赌馆和妓院等设施外,为方便增添日常用品,亦有杂货店的开设。

早期各埠杂货店由潮人把持的,并且有几项特色:各种日常用品和民生用品,除了来自潮汕的咸菜、梅菜干、咸蛋、菜脯等,及本地产的咸鱼之外,其货品大多是不可或缺的米粮及白糖。

早期的公市和杂货店几由潮人垄断,而公市和杂货店的设立加速了柔佛各地大小市镇的开埠,使各港脚如新山陈厝港和麻坡利丰港等从垦荒之中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较大型城市。因此,潮人对柔佛市镇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贡献

潮人在柔佛扎根多年,也贡献多年。早期的甘蜜种植带动了柔佛的经济,在港主制度下也开发了柔佛多个地区,以潮人为首的义兴公司解决了民生福利及地方治安问题,公市和杂货店等设施更大力推动市镇的发展。直到今天,潮人所办的种种文化活动,不只在传承文化方面成为马来西亚其他州属、其他籍贯人士的榜样,也将柔佛、新山的名字,推广至世界各地,实在功不可没。

3.泰国

潮人移泰的两个高潮

泰国华人华侨中,祖籍为潮汕地区的人士最多,约占70%,他们多数居住在曼谷、清迈、合艾等大中城市。

南宋末年,潮汕人开始移居泰国。他们的兴衰跌宕起伏。1278年,元军进攻潮州城,潮州知州马发率领士兵英勇抵抗,失败后残存者纷纷逃难海外,其中不少人到了泰国。

明朝中叶,出生于饶平苏湾都(今属澄海),后为潮州小吏的林道乾,聚众起事,反抗明统治,拥有武装在海上活动30多年,最后于1578年(明万历6年)率部众2000多人到达泰国南部定居。泰国北大年国王将女儿嫁给他,并划去所属之地若干,给林道乾半众居之。林道乾在当地建立了功绩,当地人民将北大年港改为“道乾港”来纪念他。这是潮州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群体迁移泰国的纪录。1767年,泰国大城王朝被缅甸军队灭亡,来自澄海县的郑镛之子郑信起兵反缅,在当地人民和以潮人为主的旅泰华人帮助下,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家门,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1767~1782)。此时,潮人备受尊敬,吸引着本土潮人一批又一批来到泰国。

郑信打败缅军后,迁都吞武里。随后的曼谷王朝(1782~现在),又在吞武里京都的对面另辟新都(即现在的曼谷城),需要大量有智慧的劳力,这使众多潮人进入泰国后有用武之地。此后,又因闽粤沿海缺粮严重,清廷准许商人领照到暹罗采购大米,并制定优惠税收政策,鼓励中泰之间的大米贸易。这种政治经济局面,也有利于潮人移居泰国。形成了潮人移泰的第一个高潮。在曼谷王朝拉码三世(1824—1851)初期,暹罗的潮人移民每年约有6000至8000人。19世纪30年代,华侨华人至少占了曼谷40万居民的一半,甚至3/4。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前期间,是潮人移居泰国的第二高潮。这个时期,樟林港让位于汕头港,轮船取代了红头船,泰国对华贸易不断增长,汕头港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和广州,位居全国第三位。而此时的中国,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割据,战火频仍,自然灾害不断。潮人不得不漂洋过海,谋求生活出路。

进入20世纪后,每年有大量潮人进入泰国,泰华人华侨社区不断扩大,由1910年的79万人增加到1942年的187万人。从而也在泰国形成了以潮人为主体的华人族群。

潮籍企业家大展身手

潮人到泰国,一般先在商店当店员,在码头当挑夫,在工厂当工人,或在农村务农,以出卖劳力为主。在稍有积蓄后,就开始经营小生意,做小商贩,或办家庭作坊,开办小手工业。这样缓慢积累资本,逐渐扩大业务。20世纪50年代以后,泰国潮人在经济上发展壮大,并走向集团化、国际化阶段。其间涌现出如金融巨子陈弼臣等一大批事业有成的潮籍企业家。

陈弼臣(1910—1988),出生在泰国吞武里,祖籍潮阳,曾就读于潮阳六都中学,因家贫中学未毕业就往泰谋生。1944年,陈弼臣与好友合作,网罗人才,创办盘谷银行。1994年该行被(欧州货币)杂志列为世界500家最大商业银行的第120位。

陈弼臣之子陈有汉1980年升为盘谷银行总裁,曾先后获泰国王援予的三等、二等、一等白象勋章。目前,盘谷银行是陈氏家族的第三代陈有汉之于陈智深任总裁。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国的潮人继续扮演着主要角色。在泰的16家商业银行中,有6家是潮人家族经营。潮人经济已由多元化进一步向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接受西方高等教育后陆续回到泰国的潮人后代,开始接管其父辈事业,他们运用现代管理和科学,使经营模式从传统的家族式转向现代的大众公司和上市公司方式。如谢国民(澄海)的正大集团、陈有汉家族的盘谷银行、读信·泰那越集团等,都是规模宏大跨国集团。

泰国传统的大米出口业,仍是潮人的天下。出口量占泰国大米出口量80%的10家华人出口商,大多是潮人。除胡玉麟(潮人)外,张锦程(普宁人),张潮江(潮阳人)等也是主要大米出口商。

泰国的潮人是泰国经济领域中的主角。据泰国(星暹日报)1996年7月5日刊登文章称,当时世界上376位华人大富豪中,泰国有30人名列前100名内。如正大集团拥有资产80亿美元;盘谷银行董事会主席陈有汉拥有资产60亿美元;大城银行的李智正(澄海)拥有资产30亿美元;伟成发集团的吴玉音、吴光伟(饶平)姐弟资产34亿美元;京华银行的郑午楼(潮阳)25亿美元;泰兴钢管集团的李石成(潮阳)家族25亿美元;电脑通讯巨子、前副总理读信·泰那越(潮安)22亿美元;协成昌集团的李文祥(普宁)家族23亿美元;协联集团的陈如竹(潮阳)20亿美元;酿酒巨子苏旭明(澄海)20亿美元。

情系故土泽荫桑梓

许多潮人在泰国含辛茹苦,稍为有积蓄后,就将自己的部分收入寄回家乡赡养家眷。潮州有句俗语:“番邦钱,唐山福。”侨批“曾是近代潮属各地的重要收入,而来自泰国的侨批最多。

泰国的潮人具有爱故国故乡的光荣传统,他们一旦事业有成,就必回极故乡。许多知名潮人先后在故乡捐资捐物,修桥造路,办学育才,兴建医院、养老院等,遍及潮汕各地,数不胜数。泰国工商巨子、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主席、潮州会馆永远名誉主席谢慧如先生(1913—1996),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先后在北京、天津、四川、广州、潮州、汕头,揭阳等地捐巨资、办公益、造福社会。其中仅其故乡潮州市便先后捐资6800万元人民币,兴建慧如公园、谢慧如图书馆、泰佛殿,潮剧团艺乐宫。在汕头市则有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汕头市技工学校等。泽荫桑梓,有口皆碑

4.占柬埔寨4%的潮汕人创造了64%的经济,大到房产制造业,小到在市场摆个摊,潮商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柬埔寨有100万以上的华人华侨,主要居住在金边、西港、马德望。柬埔寨那么穷,为什么还有100多万华人华侨,且大多数是有钱的潮汕商人呢?

历史原因占其一,本身在柬埔寨的华侨华人中,祖籍是潮州的华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余是海南和福建的。柬埔寨首相洪森的父亲就是潮州人,洪森首相的夫人也有华人血统,是海南人的后裔。

起初潮商来到柬埔寨时也非常辛苦,他们与柬埔寨当地人并肩劳动,拓荒造田,筑堤垦殖,为柬埔寨的市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部分华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柬埔寨10大财团当中,有9位老板是华人。据说,在柬埔寨的华人控制着柬埔寨80%的经济命脉,影响柬埔寨全国的经济。

5.南宋以前,不乏潮人零星移居越南。至19世纪初,越南的潮州帮已经形成,此时越南的潮人已有数万人。汕头开埠之前,越南的潮人已增至10万人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越南潮人数量达25万以上;至1955年,越南潮人数量达到高峰,增至50多万人。从1956年至1975年,由于越南南方和越南统一后的社会背景,先后逃离越南的潮人有10多万人。目前,居住在越南的潮人仍有40万人左右,大多数居住在越南南部。

越南南部蓄臻省的潮人有5万多,主要从事经商、农业种植、水产养殖、运输等行业,该省所属的朱洋市,有90%的居民是潮人,素有“小潮州”之称。坚江省的潮人有3万,分别从事经商、农业、水产和海洋捕捞等职业,该省省会迪石市的潮人,占全省潮人总数一半以上。芹苴省的潮人有2万,以经商和从事农业种植而闻名。越南的金瓯省、薄寮省、平顺省、茶荣省等,也居住着大量的潮人,大多从事经商、农业、水产和手工业等。

19世纪90年代至二战之前,有不少越南潮人经过勤俭积累以后,利用越南物产丰饶和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的条件,积极施展才能,奋发经营,使其创办的工商实业得到长足发展。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越南的堤岸、西贡、迪石、河内、海防、会安等地的不少潮商,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纺织、杂货、茶叶、陶瓷、中药材、海上航运等工商业活动,业务蒸蒸日上,生意兴隆。这一时期,越南涌现出一批经营业绩显著的潮籍企业家,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郭琰:祖籍潮安庵埠,14岁时来到越南堤岸,当了几年苦力,又当了10年小商贩。年过四十以后,创办通合公司,事业日臻发达。越南盛产大米,郭琰在堤岸创设怡昌碾米厂,接着又创设三家碾米厂,每天加工大米2万多包,出口亚洲、欧洲许多地方。在20世纪初期,郭琰经营的四家碾米厂,加工出口大米占越南出口量一半以上。越南南圻盛产甘蔗,有一法国人在那里创办一家制糖厂,由于经营无方,负债累累。郭琰承办这家制糖厂,因经营得法,获得显著效益。其后,他又兼营织造、酿酒、出入口贸易和海运船务等。在越南注册挂中国国旗的轮船,以郭氏的元利轮为第一艘,他旗下的多艘轮船,经常往来于西贡、香港、厦门、汕头之间,后把航线延伸到欧洲各地。郭琰的经营管理才能和超人的毅力及卓著的业绩,深受海内外乡亲和越南各界的赞扬。

许渭滨:祖籍饶平黄冈,13岁时随叔父到越南会安,在河内读书,后到巴黎进修谋商知识。学成后,因他通晓越、法、华、潮、粤、客、琼等语言,被委任为会安市潮帮和桂芳公司总经理,公司创办了璜合商行和璜合织布厂,业务兴旺发达,使许氏家族发展成了当时越南北部和中部名噪一方的著名富商。

这一时期,还有祖籍普宁洪阳的林兴泮、祖籍潮阳成田的黄祥丰、祖籍潮安归湖的刘柳波、祖籍潮州市区的陈澄初等在丝绸、抽纱、中药和海上运输业务等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在当地潮籍乡亲中威望颇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越南许多潮人重新振作起来,积极经营和发展工商企业。他们在经营传统产业的同时,把经营范围扩大至塑料、化工、食品、房地产等行业。这一时期,越南潮籍实业家中经营业绩较为显著的有:

黄裕昆:祖籍普宁流沙,1942年,他承办法国人在越南经营的国际航空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二战结束后,涉足房地产经营,兴建高级别墅区和商住楼等,获得丰厚经济效益,成为越南西贡的巨富。

许柏芝和许友竹兄弟:祖籍汕头澄海,兄弟俩经营土产进出口贸易,业务遍及河内、西贡、香港、汕头等地,许柏芝曾被推荐为北越中华总商会会长,在商界中威望颇高。

这一时期还有祖籍潮阳的杨兴镐家族、饶平饶洋的詹实、潮安庵埠的杨启先等,他们在经营化工、石油、酒家等行业成了当地的名人。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越南逐步实施革新开放政策,许多潮人再次振作起来,他们创办的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越南各地特别是胡志明市,已新涌现出一大批颇有经济实力的潮籍企业家,其中有:

杨文德:祖籍饶平,他在胡志明市创办万成工商业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拥有印花厂、泡棉厂和3个门市部,在越南近10个城市设有分公司。在金融业方面,他创办越南南方商业股份银行,任董事长,其业务在发展越南南方金融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被推荐为胡志明市第五郡祖国阵线委员会副主席,为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陈裕荣:祖籍普宁,在胡志明市创办大同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产品畅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已为越南国内著名的塑料制品企业。

还有祖籍揭阳的黄福添、祖籍澄海的杜绍文、祖籍潮阳的林德、林烈抗、陈裕、郑和来、张美兰;祖籍潮安的杨应诚、陈邦正、陈荣元等一大批企业家从事五金制品、针织、房地产、食品加工、工业贸易等业务,业务遍及越南全国各地。

发展和坚持华文教育。越南潮人都希望子孙后代能传承中华文化,不要忘记祖国和故乡。至20世纪60年代,越南各地潮人创办的华文学校有100多所,华文教育在越南发展己有一定规模。

积极创办华文报纸。越南华人所创办的华文报纸曾达到40多家,其中潮人创办占四分之一。潮籍知名人士方君健、郑武职、吴敬业、张易生等,在越南报界声望颇高。

热心办好潮剧潮乐团体。20世纪中叶,越南西堤(即西贡和堤岸)就有5个业余潮州乐社和潮州大锣鼓班。1976年,上述5个业余潮乐社合并组成胡志明市统一潮剧团。潮剧团人才辈出,演艺不断提高。有的演员荣获过胡志明市文化新闻厅颁发的“出色演员奖”。为弘扬传播潮乐文化起着积极作用。

喜爱中国国画和华语歌曲。长期以来,越南潮人喜欢收藏和欣赏中国国画。有的还创作出许多中国国画作品,胡志明市潮籍知名人士张汉明,就是当今越南有代表性的岭南派画家。越南潮人也喜欢演唱和欣赏华语歌曲,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情感。

乡音不改乡俗不变。早期移居越南的潮人,见到乡亲,都讲潮州话。现在许多潮籍青少年在长辈的影响下,以能操乡音为荣。越南朱洋市的居民90%是潮人,他们从昔年到现在都讲潮州话。潮汕传统节日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越南潮人一直保留。

上一篇: 三国中最不靠谱的三句话,却一直被人奉为经典,谁信谁上当!
下一篇: 崇姓 崇氏家谱 崇姓起源 崇姓名人 崇姓的来源 崇姓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