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明玉珍 - 简介

明玉珍 - 简介

明玉珍 - 简介明玉珍的简历、简介,明玉珍个人资料: 明玉珍(1331年-1366年)男,原名旻玉珍,因信明教而改姓“明”,中国湖北随州人,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元末明夏政权的创建者。 ...

明玉珍 - 简介

明玉珍,字维周,泸州人。元末进士,曾任大名路经历。因避青巾李喜之乱,弃官返家,隐居方山。

明玉珍在22岁时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统军元帅。后奉命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接着,明玉珍派兵四出讨伐,彻底击败川内元朝官军,基本上平定了川蜀。

1360年(至元20年)徐寿辉死,1361年7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

1362年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年号天统,立妻彭氏为皇后,立明升为太子。其官制设六卿,分属地为八道,颁布历法为先天历,奉弥勒為国教,并铸铜钱流通。

1366年,明玉珍病逝,由子明升继承。

1371年大夏国被朱元璋所灭。明玉珍死后就葬在江北城,墓地名“睿陵”。次年明升被朱元璋送往朝鲜半岛,现今有4万多明氏后裔在韩国,两万多在朝鲜,而在中国境内的后人多改为甘姓。

明玉珍 - 生平经历

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

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攻下重庆,遂以重庆为据点,被授为陇蜀右丞。次年,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

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二十一年夏,以元进士刘桢为参谋。

至正二十一年(1361)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由是蜀中郡县相继下,玉珍尽有川蜀之地”,接着又进一步南征北讨,东进西击。

至正二十二年三月(一说为至正二十三年),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去佛、道二教,专奉弥勒佛。定赋税,十取其一。

二十三年冬,遣万胜等领兵攻云南,败元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梁王联合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退回。

二十五年春,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同年秋,遣使与朱元璋(即明太祖朱元璋)通好。

二十六年夏,病故,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子升继位,改元开熙。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次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

天统四年(1366年)二月,明玉珍病卒,九月,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陵。

明玉珍

明玉珍 - 名人事宜姓氏说

明玉珍本姓“明”,这本来就是一个铁定的事实,是无可辩驳的。在明玉珍玄宫碑出土前,有些野史记载“明玉珍,一曰旻氏”或“明玉珍,一曰旻端”或“ 夏国主姓明氏,讳玉珍,一说旻氏”等,于是,有些所谓文人或学者便将“一曰旻氏”“一曰旻端” 或“一说旻氏”等无稽之说主观武断地理解成明玉珍的原姓或原名,连著名的历史学专家吴晗先生也犯了一个专家不应该犯的错误,说明玉珍本姓“旻”, 后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后来,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沿袭吴晗先生之错误,以前的《辞海》也沿袭此错误(今版《辞海》尊重历史,改正了明玉珍本姓“旻”错误)。

明玉珍墓

明玉珍和大夏政权,明清两代,虽存有官修史书,但文献记载多有失实。尤其是明玉珍的墓葬,《明史》只记载“葬玉珍于江水之北”,至于具体地址和规模均无详记,使大夏后裔难以寻根祭祖。1982年3月底,重庆市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时,在工地现场发掘了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并出土了“玄宫之碑”及一批丝织“龙袍”等珍贵文物。

明玉珍墓葬的发现,特别是“玄宫之碑”的出土,澄清了旧籍中一些纷纭的记载。诸如,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时间、大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明玉珍在位的准确时间,等等。碑文中所记明玉珍称王称帝前历任官职、大夏政权的官制等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对探讨元代纺织技术以及大夏服饰对高丽的影响等均有裨益。明玉珍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元末农民起义地方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揭开了大夏国之谜,使徙往高丽的在韩“明氏大宗会”寻到了祖根。

明玉珍墓,史称壑陵。在重庆市江北区(原江北县城)北宝盖山腰洗布塘。陵背靠宝盖,东近扬子(长江),南濒嘉陵,视野开阔,颇为壮观。墓为长方形式竖穴石坑,东西长5.4米,南北宽3.5米。坑之上部为泥沙石层,下部为原生砂岩层,岩质坚硬,因山势倾斜,墓坑呈前浅后深状,前壁高2米,后壁高3.2米。未发现墓道。葬具完好,椁用香榧木制成,耐腐蚀,出土时有香气。随葬器物除多杯一只,银锭二枚外,其余全是衣物等丝织品,有明器9件、袍服衣裙7件、袍料14段,出土的玄宫之碑具有重要价值。碑首作八角形,额刻“玄宫之碑”四字,篆书。碑文正书24行,正文每行47字,全碑共1004字。记述了明玉珍元末起兵和建立大夏政权的经过,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明玉珍(1331—1366),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病死重庆。墓于1984年清理修复,并建仿古建筑一幢,红墙绿瓦,古色古香,分前厅、展廊、墓室、庭院及地下室五部分,展出有关文物资料,对外开放。

子孙后裔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本该姓明的中国子孙目前姓甘。据明氏中国子孙甘旭清介绍,明玉珍皇帝建国于元朝末年,战火纷飞。明玉珍的两位妻子彭氏和林氏分别为其生下长子明升和次子明重。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举兵南下。为了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明升和母后彭氏逃难至甘肃境内,因甘肃简称甘,故改姓甘。而林氏的儿子明重则前往高丽。

明玉珍后代于洪武五年(1372)正月,徙往高丽。另据叶子奇《草目子》记载:“辛亥七月(1371年),台兵攻四川,小升王同其母俱降,其后母召入宫,以海舟送小升王去高丽,飘飘然入于海矣。”明玉珍后代明升等迁往高丽后处境如何,现在何处等,因无史书考证和音信不明等原因,始终无下文。 现今有4万多明氏后裔在韩国,两万多在朝鲜,而在中国境内的后人多改为甘姓。

史籍记载

1、

国家正史如《元史》、《明史》等有准确记载:元史—本纪第四十五顺帝八:“……庚子,答失八都鲁卒于军中。是岁,倪文俊陷川蜀诸郡,命伪元帅明玉珍守据之。……二十一年春正月癸丑朔,诏赦天下。五月癸丑,四川明玉珍陷嘉定等路,李思齐遣兵击败之。……二十二年春正月戊申朔,太白犯建星。……甲寅,四川明玉珍陷云南省治,屯金马山,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车力帖木儿等击败之,擒明玉珍弟明二。……五月乙巳朔……辛未,明玉珍据成都,自称陇蜀王。……二十三年春正月壬寅朔,四川明玉珍僭称皇帝,建国号曰大夏,纪元曰天统。……冬十月丙申朔,青齐一方赤气千里。癸卯,太白犯氐宿。甲辰,湖广伪姚平章、张知院阴遣人言于扩廓帖木儿,设计擒杀伪汉主陈理及伪夏主明玉珍,不果。”证明“明玉珍本姓明。”《明史》:“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以元帅守沔阳。”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2、

重庆明玉珍墓中发掘的玄宫碑准确无误地记载“太祖,随州随县梅丘人,姓明氏,御讳玉珍”及明玉珍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的名讳和封号,证明“明玉珍本姓明。”3,明代学者杨学可《明氏实录》准确记载“夏国主姓明氏,讳玉珍,湖广随州人也”。杨学可,四川新都人,与明与珍生活在同一时代,元末避兵云南。明玉珍攻入四川,恰是杨学可返回四川的时候,明玉珍知杨“博通经史”,“明玉珍迫之,不仕”,隐归乡里,他对明玉珍父子的用兵政德,及其举止言行,是非常了解的,他写成的《明氏实录》,比其他史籍记述的明玉珍形更为详实可靠,更能有力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4,

董承叙《平汉录》、郎瑛《七修类稿》和清同治《随州志·沿革》等史料中都准确地记载明玉珍姓明氏以及祖籍,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5、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明氏家谱》记载:“吾氏源自姬姓之百里孟明,以字为氏,故明乃吾之姓也。吾氏世居平原而后迁吴兴蕃衍。吾祖玉珍公祖上由吴兴迁清河居数百年而后迁四川峨嵋,玉珍祖称帝重庆,号大夏。”笔者遍查当时平原郡和吴兴郡之所有姓氏,俱无“旻”姓之说;在当时吴兴郡的八在姓氏中,只有“明”姓,由此可见,“明玉珍本姓明。”

6、

韩国《明氏大同谱·壬申谱序》记载:“惟我明氏出自后稷而传及百里奚之子孟明,以名为氏……”韩国《明氏大同谱·乙丑谱序》记载:“至元明之交,有讳玉珍,以布衣起于随州……”韩国《明氏大同谱·辛巳谱序》记载:“惟我明氏,系出后稷而传及百里奚之子孟明,以名为氏……”韩国《明氏大同谱·壬辰谱序》记载:“惟我明氏系出孟明,以名为氏……”这些记载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7、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和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两部《明氏家谱》均记载玉珍公家训曰:“余家乃泰伯之裔,寔自后稷肇基,而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名位显赫,载之史册,彰彰可考。”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姓氏专著,在泰伯及而后的后稷之裔孙中,均无“旻”姓之说,因此,“明玉珍本姓明”。

8、

明玉珍之裔孙四川甘大滨、甘大江、甘大汉正德元年(1506年)所修《甘氏家谱》详细记载:“我族祖宗渊源,始于姬姓,至秦穆公时,有百里奚、孟明视父子二人考之于史:百里奚乃秦穆公之右相,其友蹇叔为左相,辅秦。百里奚子—名视,字孟明,故称孟明视。秦穆公赐孟明视为上大夫。孟明视为秦国开疆拓地,战功卓著,名振西戎。其后子孙遂以百里孟明之“明”字为姓。传至魏时,有明亮公,为阳平太守,代代相传,至元朝末年有玉珍公。因群雄作乱,继而红巾军起义,玉珍公率部攻重庆,后立为夏王。”同时还清晰地记载了从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讳近800年的历史记载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9、

随州市淅河镇民国六年(1917)继兴堂《明氏族谱》,序中说:“我永阳明氏之先系溯源于金陵之章公。历参知政事之镐公,楚北之始祖以芳公自金陵分迁者也。宅永阳之讳通公自楚北分迁者也。”谱中“永阳明氏溯源说”一文写道:“粤稽明氏系成周泰伯之裔百里奚生孟明视,子孙以王父字而得焉,此明姓所由来。自是书缺有间,由汉唐而历五季下若魏亮、若晋汲、若齐僧绍、若隋克让、若梁山宾与公遐。他如晋之明豫也、唐之崇俨也、宋之自才也,与夫元之明善也。清誉流传者有之,惠声卓著者有之,或以政才称,或以抗节显,或以奇术鸣,推之穷达异,隐显不一,人才之盛,载在史册,班班可考。概不敢遵为宗派者,非故略也,世及无由考信耳。”1.《大同谱》与《明氏族谱》都称在孟明(春秋时百里奚子,名视)时“以名为氏”。2.都提到僧绍、山宾、参政镐等明姓人物,评语亦同。明玉珍之裔孙四川甘大滨、甘大江、甘大汉正德元年(1506年)所修《甘氏家谱》详细记载与随州市淅河镇民国六年(1917)继兴堂《明氏族谱》的记载有机联系,前者记载了从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讳近800年的历史,后者记载了从明亮公起上到明氏受姓祖孟明视乃至周泰伯的历史,二者形成了一条明晰的线索:孟明视下传到明亮下传到明玉珍,证明了明玉珍本姓明。

10、

在我大方明氏诸多家谱中,都准确地记载了我祖明玉珍系吴兴郡明氏之后裔,还是宋朝参知政事明镐的嫡系远孙,由江南而迁四川重庆建都之史实,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11、

《中华明姓总谱》编委会在编纂《中华明姓总谱》之时,针对明玉珍是姓“旻”之谬误,查遍了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国家正史以及姓氏专著,并写了《明玉珍姓“明”不姓“旻”》的论文,证明“明玉珍本姓明。”以上证据,不仅足以“明玉珍本姓明”的论点,更是对“明玉珍本姓旻”论者的当头一棒。然而,为什么有“明玉珍,一曰旻氏”或“明玉珍,一曰旻端”或“夏国主姓明氏,讳玉珍,一说旻氏”等错误说法?根据历史记载,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明玉珍作为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在那南征北战的艰难岁月中,为了个人的安全和他所经营的事业的安全,而另用姓氏或取别名,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非常正常的,这样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不胜数的。例如乾隆皇帝也用过高天赐等别名;朱元璋曾用过朱重八、朱国瑞等别名;毛泽东用过马任、杨引之、杨子任、李德胜等别名;周恩来用过伍豪、李知凡、羊羽子、胡必成等别名;刘少奇用过胡服等别名,朱德用过王楷等别名。如果将“明玉珍,一曰旻氏”或“明玉珍,一曰旻端”或“夏国主姓明氏,讳玉珍,一说旻氏”等错误地理解成明玉珍的原姓或原名,那就与不学无术相去甚近了。我明氏后裔当谨记,吾祖明玉珍及后裔姓“明”而非姓“旻”,切不可道听途说,以致对吾明姓之来历产生疑虑。作为国家权威工具书的《辞海》,都能尊重历史,改正了明玉珍姓“旻”的错误,我们为什么去轻信那些野史和传说的荒谬无耻之言论呢?纵观元、明、清,以来的各种正式书籍,没有一个人说过“明玉珍本姓旻,后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的。如果说因信奉明教就要改姓明,那么朱元璋就应该叫明元璋,徐寿辉就应该叫明寿辉,特别是韩山童、韩林儿更应该叫明山童、明林儿了。我们要深信:国家正史与我明氏家谱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

上一篇: 广东省茂名市出过哪些名人和明星?
下一篇: 东莞非遗技艺、名人名史等特色元素,尽在这本《质朴东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