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芮塑像
□ 朱虹 江先贞
吴芮(公元前241—公元前201年),秦汉之际余汗县(今江西省余干县)人,为春秋时吴王夫差后裔。秦时为第一任番县(今江西省鄱阳县)令,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封为长沙王。吴芮是秦汉交替时期的楚地领袖,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江西首个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名人,被誉为“江西第一人杰”。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越王勾践毙吴王夫差,并追杀夫差家人。吴国王子王孙四散避难,其中一支逃到了今天江西的鄱阳、余干和婺源一带。吴芮的父亲吴申曾任楚国大司马,因为谏议春申君黄歇图谋不轨,得罪了楚王。公元前248年,吴申被流放到南部的边远之地番邑(今江西鄱阳),当时很多人为吴申的遭遇抱不平,劝他到齐国为官。吴申坚决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为躲开那些好事者的怂恿,他举家迁居余干县西南善乡龙山南麓(今社庚镇邓墩村)。公元前241年,吴芮出生于此,父亲吴申将他取名为“芮”(芮是一种适合于高纬度山区生长的水稻),就是希望他的一生能够为天下人的温饱而奋斗。据《余干县志》记载:“战国末,夫差六世孙申,事楚考烈王,因谏封春申君而得罪被谪居余干邓墩之五彩山,是为余干吴氏始迁祖。申生芮,佐汉高祖定天下,有大功,封长沙王,即史称长沙文王。其后裔繁衍,唐宋以降,先后分迁。”
相传吴芮出生时,龙山顶有五彩云呈现,时人以为祥瑞,便将龙山改名为五彩山。江西之东乡、进贤、南昌、临川、金溪等县志均有同样记述。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曾到邓墩村五彩山探幽访胜,写了一首《游五彩山》的诗。诗云:“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锦官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林森森一青青。吴芮初为番邑令,深得民心尊番君。”
英雄少年 志向高远
小时候的吴芮十分聪颖,深受祖父吴厥的疼爱。祖父经常对他讲祖公泰伯开国爱民如子的故事,回忆吴国的辉煌和富饶,讲述历史上的种种教训,从医学角度讲解易学的辩证道理,从棋艺中讲解当年祖先里著名军事家吴起的兵法、阵法,并从小教会他强身健体,练习拳脚武艺。吴芮还经常和祖父做伴爬山采药,参加农业劳动、打猎捕鱼、饲养家禽、驯狗等活动。青年时代的吴芮,经常拿《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放在一起研究,取其精华并成《孙吴兵法》,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并带着吴氏族人子弟和当年跟随一起南下军士的后代,演练阵法。
秦王朝末年,统治严酷,徭役繁重,使得百姓妻离子散,田园荒芜,散兵游勇四处抢劫。吴芮为保卫乡亲不受伤害,就组织家丁亲兵抗击流寇。他为人宽厚,只要是不袭扰百姓的散兵,一律给予出路,队伍因此不断壮大。他18岁时就统制兵马一万七千多人,分布在鄱阳、余干、浮梁的各处要道,部队军纪严明,深受百姓拥戴。他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制定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秦二世时期,秦王朝面临各地义军武装割据的局面,为稳定南方,阻止百越地区背叛,采纳左相李斯谏言,封吴芮为番君。吴芮带队伍从水路进入鄱阳湖后,靠岸建城,立为据点,即为番县(今鄱阳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番县也是秦王朝首次在江西设置的县之一。吴芮采用强硬手段铲除鄱阳盗匪劣徒势力,积极开通航运,发展渔业,推广农业技术。他要求百姓向朝廷如实呈报田地,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鼓励开垦荒地,与百姓约法三章,凡新开垦的田地一律归开垦者所用,5年内不缴纳赋税;外地流亡到鄱阳县的百姓,由朝廷按纳授地,派人传授生产技能,帮助他们安居乐业。吴芮所采取的这一系列仁政举措,深得民心,不仅使当时鄱阳湖流域的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而且势力范围扩大了数倍。由此可见,青年时期的吴芮就拥有了很高的军事、政治、管理、建设、经济等能力,并且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
功勋卓著 二度封王
秦始皇横征暴敛,连年大兴土木,造阿房宫、建骊山墓、修筑万里长城,动用民夫几十万人,使得民怨沸腾。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的贫苦百姓积极响应。秦朝刑徒英布率领一支七千余人的淮南义军来到番县,投奔吴芮。吴芮见英布率众而来,立即审时度势,于当年8月带领部队宣告起义,成为第一个起兵反秦的秦吏。英布长相难看,黥面刑徒,但吴芮并不藐视,并作出一个惊人之举,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英布。婚后,吴芮派英布在鄱阳湖操练水军。据史书记载:“番阳令吴芮,甚得江湖民心,号曰番君。布往见之,其众已数千人。番君乃以女妻之。”在那时,把女儿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脸上被刺字的罪犯,确实需要一些勇气。事情的发展证明了吴芮的眼光敏锐:英布后来成为西汉三大猛将之一,获封淮南王。
吴芮的起义部队横扫赣、湘、桂一带,声势十分浩大,威镇江南,各地群雄纷纷投奔,包括越王勾践的后裔闽越王无诸、东海王驺摇,皆领兵归属吴芮,吴芮不计祖上恩怨,一律接受。吴芮先是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在攻占咸阳后,项羽因吴芮战功卓著而封他为衡山王,建都邾城(今湖北黄冈)。
楚汉相争时,看到项羽的残暴不得民心,加上好友张良的劝说,吴芮毅然站在刘邦一边,凭自己占据的地盘和吴国君王之后的身份,与韩信等人上表称臣,拥戴刘邦为帝,成为西汉开国的元勋。吴芮弃楚归汉,极大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成为刘邦获胜的重大因素之一。刘邦衷心感谢吴芮的帮助,他刚登帝位,就颁布诏书,嘉奖吴芮:“故衡山王吴芮,从百粤之兵,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芮为长沙王。”
公元前202年,吴芮任长沙王,以原秦长沙郡建立长沙国,领长沙(今湖南辖地)、豫章(今江西辖地)、象郡(岭南一带)、桂林(今广西辖地)、南海(今广东辖地)五郡,将湘县改名为临湘县(今日的长沙城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作为国都。从此,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王国,长沙第一次成为王国都城,“楚南雄镇”发展为汉藩王都,长沙开始以“楚汉名城”显扬于世。
异姓八王 长沙王忠
刘邦取得天下后,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卢绾。其中只有长沙王吴芮自始至终忠于刘汉王朝,其他七个异姓王都因种种原因身死国亡。因吴芮对大汉忠诚无二,高祖刘邦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著令。”
就这样,一位有才能、有功劳、有势力、有威望,而且和项羽关系最密切的异姓王,居然成了结局最好的异姓王,不仅自己善终,而且教子有方,子孙后代也恪守吴芮的品质,不参与叛乱,在异姓王之乱、诸吕之乱等大事中本本分分、忠心耿耿,长沙国便也因此得以一直存在到文帝末年,最终传国五代,因无嗣而终。汉代史学家班固这样赞誉吴芮:“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
当然,刘邦并未解除对吴芮的疑心,再加上吴芮的女婿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对吴芮其实也一直磨刀霍霍、屡屡试探。有一次,刘邦对吴芮说:“吴国,古代已有,后来灭亡。朕想恢复吴国,设立吴王,你看如何?”此时,吴芮明白刘邦是在试探自己有没有恢复吴国的野心,回答说:“您的侄子刘濞重义厚道,应立他为吴王。”刘邦看到吴芮如此光明磊落,最终也就网开一面,慈悲为怀。
那么,吴芮究竟为什么能够躲过一劫,又为何长沙王能够一枝独秀呢?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忠心耿耿。楚汉战争中,吴芮坚定地站在刘邦这一边,韩信、彭越、英布等都要挟过刘邦,刘邦虽然同意了他们提的条件,但种下了隐恨,等待秋后算账。吴芮只是提供无私帮助,从来不提额外要求。
第二,行事低调。吴芮有位挚友乃“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张良归隐时,在吴芮家住过一段时间,劝吴芮千万不能张扬。吴芮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
第三,百姓拥戴。有一次,刘邦和萧何去长沙国视察。一路上只见军队行礼,并没有百姓夹道欢迎。刘邦很不满,本想惩办吴芮。萧何悄悄对刘邦说:如果百姓知道谁责罚了吴芮,那他们不会让这个人走出长沙国。刘邦知道吴芮的声望太高,只好作罢。
第四,领地偏远。吴芮当时的地盘大致在今天江西、湖南一带,属于偏远荒凉之地,对朝廷构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刘邦也需要有威望的人稳定南方,所以放了吴芮一马。
个中原因,肯定远不止上述这些。但归根结底,对汉高祖刘邦的绝对忠诚,关键时刻总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是长沙王吴芮避免身死国亡、最终传国五代的“护身符”。
伉俪情深 英年早逝
吴芮是个很专情的男子,只有一个妻子陪伴他同甘共苦,直至终老。他的这位妻子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乐府歌辞《上邪》的作者毛苹。
公元前201年中秋,吴芮与爱妻毛苹泛舟湘江,庆祝自己40岁生日。远望青山,近看碧水,想想这么多年征战在外,打打杀杀,夫妻聚聚散散,吴芮和毛苹都陷入了一种莫可名状的伤感境界。面对明月,毛苹吟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歌辞大意为: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变为平地,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翻飞白雪,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之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毛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连用5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生死不渝的爱情。这首歌辞为“短章之神品”,成了千古绝唱,也是讴歌吴芮夫妻感情的佳话。
这年冬,刘邦诏令吴芮率兵去平定闵越,行军至金精山(今江西省宁都县西北15里石鼓山)时病逝,其爱妻毛苹亦于同年去世,夫妇双双合葬长沙城西,汉朝廷赐谥号“文王”。400年后,吴芮第十六世孙吴纲迁冢婺源县镇头镇鸡山,至今墓前还完整保存有清雍正、乾隆年间所立石碑,上刻“延陵郡三十世祖汉长沙王讳芮谥文吴公之墓”“汉长沙王吴文王芮墓”字样。
吴芮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吴臣留居长沙,世袭长沙王位。其后,长孙辈吴回、吴右、吴著相继沿袭,至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吴著病故时无后,长沙王封号才被废除,但已足足相传了五代。
后世敬仰 英名永存
为了缅怀吴芮,余干县的当地百姓于唐代就修建了芮王殿,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1000多年间,几建几废,最后一次修建于清朝宣统年间,分上中下三殿,最高处6丈高,殿内梁柱粗大笔直,其直径可容两人环抱,殿内建筑全部选用珍贵木材,雕梁画栋,涂金上漆,工艺精湛,金碧辉煌。后殿中央砌有青石高台,上供吴芮轿内坐像,常年香火旺盛,可惜该殿于1968年文革期间被毁。2016年8月,由民间投资700余万元、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的“吴芮文化园”即芮王殿系列重建工程,在吴芮出生地——余干县社庚镇五彩山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鄱阳县历朝历代都为吴芮修建了番君庙,据《江西通志》卷一○九载:“吴文王庙在鄱阳毛家巷,祀汉长沙王吴芮,祠在州治内,宋知饶州范仲淹迁治西。”
在国家文物局珍藏一幅赵孟頫《汉番君庙碑》的帖册。元朝廷感吴芮功德,为番君庙立碑,由翰林学士明善撰文,中书舍人高日方篆额,赵孟頫书帖册。
公元1084年6月,苏轼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移官汝州(今河南临汝)时,送他在黄州共度四年谪居生活的长子苏迈赴德兴(今德兴市银城)任县尉,过江西湖口,写下《石钟山记》;经饶州(鄱阳)凭吊番君庙,写下一首《吊番君》诗。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夏天,岳飞奉诏去杭州临安,从九江过鄱阳,特地到鄱阳毛家巷番君庙凭吊吴芮。岳飞在吴芮的神像前感慨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瑕月在天。”
清代文学家、戏曲家蒋士铨在鄱阳十八坊毛家巷凭吊“番君庙”(吴芮庙),写了一首长篇七言古诗叙述吴芮的一生:“汉定天下封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称忠只一长沙王,生都临湘死庙食。暴虐当时苦秦政,独有番君重民命。抚字能仁杀贱勇,汉家名将秦时令。婚姻早识骊山徒……丈夫功业立天下,生王死神宁苟且?江湖民心亦易得,在尔鄱阳后来者。”
(压题图制作:杨 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