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这句颇具哲理的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在踏访宜黄二都街前后的感受!
行走宜黄古村镇,二都街似乎是一个不屑一顾的地方,多少次的擦肩而过,是去看谭伦墓、或是去黄陂、东陂、新丰、蓝水……
偶尔看见二都街的指示路牌,也曾思谋进入瞄一眼,但见外围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只好苦笑一声作罢。
直到今年春季,宜黄邮政部门朋友小章发来一张窗棂图案照片,说明是二都街的,邀请我去访,似乎引发了我的警觉:这么精美的窗棂,料想其宅邸一定不差矣!
莫不是我们过去只重外表的判断错误?但宜黄的摄友们也是从来未曾谈及此二都街啊,种种迹象表明,二都街尚属“藏在深闺无人识”之阶段。
5月19日是周六,乘摄友芮ju驾宝骏下宜黄高速,接了光明zhuxi一行5人,将信将疑地走进二都街。
本来说好要当导游的邮政小章,因风靡全球的520将至而缺席,满怀愧疚的他,从网上发了二都街三大块传统建筑群的位置图,让我们按图索骥。
喜欢汉服且有一定研究的二都街女孩小黄,为我们在古宅里的拍摄提供了无私援助。
其实进了二都街中心,你就能很容易地瞧见“人勤天地”窗棂的那栋传统建筑。这一栋是为我黄氏骄傲的晚清传统建筑,据说是棠阴君山村迁徙而来兄弟俩的宝邸之一。
“人勤天地”古宅为三进两天井式,其窗棂因为缺了对图,比较难于解读。
二都街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公路的东侧平地上。传始居江姓,建宅杏树旁,故名杏花村。【锦口侯氏九修宗谱】:元至元年间(1264—1294)侯氏由侯坊迁此。后因地属崇贤乡二都管辖,而改称至今。此外,【梅溪余氏五修宗谱】:元至正年间(1341—1369),余氏由县城南门岭余家巷迁此。
二都街又分上、下街,随着辖地扩大已有部分村组并入街区。二都街传统建筑多为余、黄、艾、洪、陈等姓氏,规模较大的民居为余氏和黄氏所建。(上图:二都街完整的“斗鸿昌隆商号”。)
这栋村民称其为“石鼓屋”的宅邸,是清代二都富豪余国炳所建,余国炳清康熙朝生人,“石鼓屋”建于乾隆年间,为仿明建筑。
“石鼓房”雕梁画栋,是典型的官厅规制,据住在其内的余氏后裔说,余国炳是捐了五品官衔,因此才能建造官厅。这是否说明清朝捐官的制度,从中期便开始了?
“石鼓屋”的四幅壁雕,粗看为“阙路封侯”,但江西解图大神秋意认为分别是:白猿献寿、喜报富贵、松鹿长春,是爵上加爵之喜庆。
从高空俯视“石鼓屋”,其建筑面积庞大,为二都街最豪华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宅邸。
从二都街“石鼓屋”出来,在热心的村民余京武的指引下,我们发现了二都街海量的传统建筑,有业内人士指出,二都街的传统民居在宜黄仅次于棠阴镇,有些宅邸特色及完整度甚至超越棠阴。
二都街145号,是近现代名人中科院院士余瑞璜故里。
余瑞璜(1906.4.3 - 1997.5.19),宜黄二都人。著名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学家、国际一流的结晶学家,吉林大学物理系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十日,余瑞璜出生在二都街这栋屋子里,是一农民家庭。一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承担了全家生活和教养子女的重担,同时也是余瑞璜的启蒙老师。从余瑞璜四、五岁时开始,母亲教他背诵古诗,给他讲述历史故事,教育他求知和爱国。在小学里,数学老师给他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钻研精神,为他以后从事科学事业垫下了第一块基石。
抚州名人雕塑园余瑞璜院士塑像。
余瑞璜1930年1月毕业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3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1942年创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国际上第一流晶体学家。4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抽气式X光机,1950年研制出中国第一支医用封闭式X光管,70年代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余京武最后领我们参观的是黄下相公(译音)兄弟俩老大的宅邸。
据史料载,二都黄氏是从棠阴君山村迁徙来的,黄下相公兄弟俩是晚晴时期的生意人。他们勤劳致富后,用巨款修建起了两栋豪宅。据居住在内的村民介绍,豪宅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迄今约160余年,建筑时间3年多。这种规制的官厅,在抚州非常罕见,因为宅邸内还有不少人居住,其保存现状令人乐观。
二都街传统民居群肌理较完整,是抚州罕见的明清建筑群,又是近现代名人余瑞璜院士故里,期待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一块明清建筑的展示、旅游胜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