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初,江夏黄氏中的黄教,带着家人迁居到东官郡宝安县沙井(今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
黄教的儿子黄舒,字展公,以孝敬父母闻名乡里。
黄舒守孝图
黄舒家境贫寒,父母年老体弱,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始终秉承江夏黄氏的孝亲传统。
黄舒每天从农地里回家,一定要穿戴整齐,侍奉父母吃饭。即使是盛夏酷暑,他也不摘冠帽,不宽解衣带,丝毫也不随意。
只要是父母要求他的事情,即使再难,他也尽心尽力做好,不让父母生气。
黄教去世后,黄舒悲痛欲绝。
他一筐筐从远处背土为父亲堆砌坟墓,在墓旁搭建一个茅草棚,白天在家侍奉母亲,晚上去茅草棚为父亲守坟。
夜深人静时,他想到自己没让父亲过上一天富裕日子,就声泪俱下,痛哭失声,村里人听到后,都很感慨。
在为父亲守孝期间,黄舒不喝酒、不吃肉,每天只喝一碗稀饭,导致身体越来越瘦。
母亲去世后,他也是如此为母守孝。
当地人对黄舒的孝道举动非常敬佩,将他比作大孝子曾参。曾参,字子舆,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孔子学生,以孝闻名。用曾参作比,是对黄舒的最高评价。
当地官府上报朝廷,朝廷钦旌他为孝子,把他住的地方叫命名为参里,旁边的一座山命名为参里山,后来简称为参山(今宝安区沙井中学附近)。了解更多资讯欢迎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黄舒死后,葬在沙井,他的墓在2001年5月被发现。
黄舒有8个儿子,后裔在深圳分布较广,如宝安上合黄氏、福田上沙黄氏、下沙黄氏、上梅林黄氏、南山北头村黄氏等。
据黄氏族谱记载,宝安区的沙头村、上合村、北头村和坑梓镇黄姓,都是黄舒的后裔。
如今,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社区有一座黄氏宗祠,是明朝时黄舒后裔为纪念黄舒而修建的,1998年7月被深圳市政府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了解更多资讯欢迎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在《晋孝子参里黄先生祠记中》赞颂黄舒“孝德信诸里人”,“世表南海。”
最早记载黄舒事迹的,是宋人沈怀远编撰的《南越志》:“宝安县东有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于越,华夷慕之如曾子之所为,故改其居日参里也。”
历代东莞县志、宝安县志、新安县志,都把黄舒排在乡贤或孝友类人物首位。清朝初期,他的住所被尊为“新安八景”之一。
据有关学者考证,黄舒是宝安区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名人。深圳的文史专家彭全民说:“黄姓是有据可考的最早迁入深圳的姓氏。黄舒的孝道,影响了深圳1000多年的历史。
【家有姓黄人快看看!有福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