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让景云把家族中的故事写出来,不算教育后代也算留作一个纪念吧。但遗憾终没实现这个“愿景”。好在景云是有心人。与邱根发都住在古北小区,于是见面相识了,聊天话旧了,再加上父亲冯铭和邱总本来就有交往。于是,勤于思考善于动笔的邱总就代劳了,于是,我们知道了景云不寻常的家族史。
其实,很多人都有家族史和个人的奋斗史,也不是不想写,遗憾的是这代人缺失了本不该缺失的教育机会,养成了懒于思考疏于动笔的习惯。于是往事成烟消云散,许多美好的情感蒙上厚厚的灰尘,再也不会去触碰她了,也许,这就是被文化革过命的人的真正的悲哀。
我曾经和读小学的一位学霸谈起,让她回忆回忆曾经是大队长的她当年如何做到品学兼优的?没想到在她的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像看怪物地看着我,我读出了她的眼神:都什么年代了,写这些有用吗……。那一刻我变得十分尴尬,只能搪塞些废话来应付过去,真想顺便找个墙缝钻进去。
现在好了,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怕得罪人,唯一的就是感谢邱总,他用他笔名“根发”一样朴实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苍天有眼,大地有灵,愿他的的文章像他的笔名一样,根生芽发,茁壮成长!
作者邱根发(左)和冯铭之子冯景云(右)在古北小区散步留影。
自从我的文章在微信上发表,突然成了网红。有时走在路上,有人会和我打招呼。有一次,在小区排队做核酸的时,做核酸的“大白”医生,叫我邱老师,这么几次叫下来,我好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名字的”?“邱老师,我看你的文章了,写得很好,我们在群里都互相转发的”。原来他是社区医生,另一位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
就是在这一天晚上,我在步行街散步时,有一位与我年纪差不多的行人,突然转身过来问道:“你是邱总吗”?我说:“是的”。”我姓冯,老冯是我的父亲”。他说道。“哦”,我说,“老冯,我认识,他是个好老头,老革命,在丁香花园来活动时,从来不找我们麻烦,人很和气”。
邱根发和冯铭合影。
接着他说:“我看你写的回忆老干部文章中,有你和我父亲的合影照片”。
接下来,我和他,老冯的儿子小冯,加了微信,他的名字叫冯景云,是属冯门景字辈的。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我们像老朋友一样,一见如故。
冯铭和儿子冯景云。
有时,经常一起散步;有时,散步好了后,找个椅子,坐下来,聊天。谈着,无意之中,谈到抗联著名将领冯仲云和新中国二十位将军大使的冯铉,原来,他和冯仲云有血缘关系,是冯仲云的侄孙。
我更为惊奇的是,不仅仅是冯仲云,还有冯铉,冯铉他是我党历史上隐蔽,外交战线上的传奇人物,他们原来都是一家人,是他的叔伯辈,而冯仲云是他爷爷辈,他叫冯仲云是大爷,而叫冯铉是大伯。冯姓的这些革命老前辈,竟然都是同出在常州市武进县横林镇的余巷村的冯门大家族,这个江南小村镇,还有冯景云的他父亲冯铭,他是冯铉的堂弟,是冯仲云的侄子,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冯家大家族的三位杰出代表。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常州这条静谧的余巷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古时候这里曾走出十九位进士,到了近代更有著名的抗联名将冯仲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冯铉、革命烈士冯云章和“五院院士”冯元桢。余巷最深处的冯氏宗祠是余巷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常州是人杰地灵好地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这三位杰出人物,闻名遐迩,名垂青史,就是出生在常州,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著名的“常州三杰”。
今天,又有冯门三杰,也都是出生在常州市武进县横林镇余巷村,真是小村庄,大人物。人才济济,人才辈出,令人激动,鼓舞人心。今天,我们在不经意的聊天,谈话中,我知道了冯门三杰的家况,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惊心动魄,今天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去追寻他们的革命足迹,不由得肃然起敬。
冯仲云(1908-1968)抗联第三军执委,著名抗联将领。他是毛主席授勋的将军元帅中,唯一不穿军装的军人,1955年9月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八一勋章”;
冯铉(1915-1986)是新中国20位将军大使中,被总理任命驻瑞士的大使,回国后任国务委员兼中联部副部长;
冯铭(1924-至今)华东局组织处,上海市市委党校,上海市市政府信访办主任,上海自行车公司,缝纫机公司和钟表公司党委书记,文革后,在上海市委整党办,党史办担任工作等。
01
冯仲云
首先说说冯仲云吧,我知道冯仲云,因为他是在抗联革命历史故事中的传奇人物,在看了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的经历后,才知道他们所在部队的灵魂人物,就是政委冯仲云,东北抗联著名将领。
1943年10月5日,冯仲云(二排左二)与抗联教导旅部分干部于北野营合影。左起,前排:巴达林、李兆麟、王一知、周保中、金日成、什林斯基;二排:张光迪、冯仲云、王明贵、王效明、崔石泉、彭施鲁;三排:杨青海、许哲、姜信泰、金光侠、金铁宇、隋长青;后排:安吉、朴德山、崔勇进、陶雨峰、金京石。
冯仲云,他具有多种角色早期共产党人的传奇人物,1930年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的高材生,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熊庆来的高足,抗联著名将领,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部副部长等重要岗位。
1946年,冯仲云(左)、彭真(中)、周保中合影。
他在1927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就被党派到北满州省进行地下斗争,任省委秘书长,由于叛徒的出卖,冯仲云在哈尔滨待不下去了,就转到了抗联,从此,在白山黑水和日本鬼子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冯仲云和薛雯夫妇:冯仲云胸前,是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八一勋章。
冯仲云(右四)接受毛主席授勋,便衣的冯仲云显得格外醒目。(图片由冯松光提供)
1992年4月15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80华诞,应金日成主席的邀请, 冯仲云夫人薛雯携子女前去平壤参加庆祝活动。金日成主席向薛雯讲述了他和冯仲云的深厚情谊。竖起拇指赞扬冯仲云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和为祖国的建设所做的贡献,并赞扬了冯仲云的高尚品格
朝鲜民主共和国委员长金日成将军当年参加的抗日联军,就是曾在冯仲云领导下的第三军,金日成在冯仲云第三军的手下任师长,金日成叫冯仲云为首长,他们一起整整战斗了十二年,几次死里逃生,结成了革命战斗的友谊。
冯仲云无愧是一位真正共产党人,东北抗联的卓越的领导人之一,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从不居功自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党工作,新中国的成立后,转任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部副部长等职。
冯仲云一家全家福照。
冯景云说,冯仲云的女儿冯忆罗告诉他们,她父亲冯仲云在1934年转战到小兴安林时,离别时候,对妈妈说的一番话,非常令人感动,冯仲云说:“咱们这次离别,也可能永远见不到了,但是,即便是这样,你决不能辜负党,你回去以后,你可能很快能回来,通过组织,找到我去的地方;也可能咱们过十年,十五年咱们还能见面,那就是咱们把日本鬼子打出去。”
“把日本鬼子打出去”,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决心,至今还在脑海里,激励着他们全家,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
冯仲云女儿冯忆罗的名字来历,也很感人,就是为了纪念冯仲云的战友罗登贤同志,在1933年,年仅28岁,罗登贤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壮丽牺牲后,冯仲云就为女儿起了冯忆罗的名字,纪念爸爸的老战友罗登贤,这是多么诚挚的革命友谊,表达了他对战友深深地哀思之情。
甚至在“文革”时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迫害,他们依然坚信党,在“文革”之后,平反昭雪,他们没有怨言,坚信党和人民。
02
冯铉
冯铉,新中国二十位将军大使之一,军委联络部局长,后首任中国驻瑞士公使,国务委员兼中联部副部长。在冯铉的革命一生中,充满了传奇的经历。他早期在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后参加新疆“新兵营”组织工作,任共产国际联络和北平军调处秘书处处长,配合东北野战军,策划辽南国民党几个师的起义;安排香港民主人士回内陆,参加新政协会议,和中国的建立,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他在任驻瑞士公使9年的时间里,冯铉充分展示出了他的外交才华,和超常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在隐蔽战线斗争的经验,顺利地完成了许多的任务。要知道,当时美国的采取敌视,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瑞士是中立国,只是我国的一个外交窗口,有多少重要的国际会议是在瑞士召开的,多少爱国的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许多重要人员,是通过瑞士,这个中立国,中转站,辗转回国的,更重的是,我国在这个外交场合上,进行了博弈,斡旋,斗争,可谓是惊心动魄的。
右起:温朋久,宦乡,李克农,冯铉,雷英夫。
1950年9月14日,中国和瑞士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公使。12月,冯铉(中)正式出任驻瑞士联邦公使,瑞士联邦主席彼蒂彼爱在伯尔尼(左)接受了冯铉公使递交国书。
其中有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外交会议期间,周总理风度翩翩,一举一动,在世界面前,展现出了总理的卓越的外交才华,气质,风采,赢得东西方的一片喝彩声,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的形象,外交风格,和平外交的政策,和新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
冯铉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协调,联系等,充分显示他的外交才能,他竟在美国人“虎视眈眈”的眼皮底下,安排了周总理和瑞士联邦主席,外交部长的会见。
更叫人吃惊的是,他还很巧妙地安排了周总理和法国政府的新任总理,在瑞士的伯尔尼,法国驻瑞士大使馆里秘密会见,可谓“神不知,鬼不觉”,为这次日内瓦会议顺利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停火,以及以后的中法的沟通,交流有了通道,为1964年1月,中法建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冯铉对总理的意图可谓是心领神会,无师自通,他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总理的赞许,受到了总理多次的表扬。
1954年在捷克召开的中国使节会议。前排:许文益(左1)、周秋野(左3)、徐以新(右1);后排:柯柏年(左1)、冯铉(左3)、曹瑛(左5)。
不久后,冯铉回国任国务委员,中联部副部长。他的继任者,李清泉大使,也就是这样精心安排了,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撇开了国民党特务们的跟踪,暗杀,通过瑞士这个中转战,乘坐瑞士的道格拉斯客机,辗转回国的,震惊中外。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冯铉也立了很大功劳,冯铉作为中联部副部长,配合中联部部长耿飚,进驻被“四人帮”控制多年的“喉舌”,中央广播事业局以及属下舆论之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台,中国国际广播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可谓是惊心动魄,只见冯铉仿佛在国统区战斗一样,拿着盒子枪,对“四人帮”的爪牙,谁胆敢负隅顽抗者,毫不客气,坚决击毙,可知,那时的斗争是多么激励,由于耿飚,冯铉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四人帮”一伙控制的舆论工具,夺了回来,使得当时舆论权,牢牢地掌握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手中,为保证以后的“抓纲治国”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03
冯铭
冯铭(1924一至今),就是老冯,冯景云的父亲。我和老冯接触多年,对他的革命经历知之甚少,他很少讲自己,他上世纪四十年代参加了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陈毅元帅在新四军第六师,苏南地区打游击,战功卓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在华东局组织部,上海市委党校组织处,上海市政府信访办任处长等任处长,主任。
老冯原来是11级干部,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主动减少工资,自己打报告放弃二级,只有到了13级,“乖乖”,真是令人佩服。“文革”后期,先后任上海自行车公司,上海缝纫机公司,上海钟表公司的党委书记,离休前,参加了市委“整党办公室”工作,以及组织编写的“文革大事记”等。
在我退休前,有一次,老冯他还专门来找我聊聊天,他还从他带来的小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他一辈子为革命工作,所得到的奖章,荣誉证书等给我看,我惊呆了,我还从没有看到这么多的奖章,荣誉证书,每一本证书,都是老冯努力工作,奋斗的结果,凝聚他的心血。
他说道:“老干部们对我工作评价很高,要挽留我,向上级写信表扬我”。接着他说,他也参加了签名等。我说:“谢谢,老冯,虽说是老干部们在表扬我,实际上是在教育我,让我好好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对社会,家庭有用之人”。
那一天,老冯和我说了很多话,鼓励我,我领情领义。这是前辈对后代的期望。我们还合影留念,当照片印出来时候,老冯还在这张照片后面签了名,郑重其事交给我,我被他这种关心他人,革命情义深深的感动着。
我今天简单地记述了常州横林镇余巷村的冯门三杰,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奋斗的事迹!他们都是我党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我一口气写了,冯门三杰,冯仲云,冯铉以及冯铭简单传略,被他们的传奇故事,所感染,所震撼。
总书记在2023年元旦新年贺词中说:“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冯门三杰就是这“一代又一代人”的卓越代表。
今天是元旦,快到了2023年春节了,我和冯景云又在步行街邂逅碰头了,我们都是”阳”过了,都有劫后余生感觉,我不由得想起来雪莱的诗句:“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冯铭在华东医院。
冯景云说,前不久,他去华东医院去看望父亲了,他父亲问我好,父亲身体等各方面不错,他还把他和父亲合影拍的照片,发给我看,以及父亲在2021年入党80年时写的誓言,“遵循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导,听党的话,跟党走,贡献终生”。
“贡献终生”,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发自内心的心声,也是对党一片衷心,对党表的坚定决心。老人熟悉,慈祥的面容,可亲可敬,此时,仿佛又出现在我眼前,我仿佛听到老人说话声音似的,他还在叫我好好工作,做人。
老冯言传身教,几十年如一日,平和,自律,谦虚,我由衷的表示敬佩。冯景云对我说:“只有这点了”,接着又说道:“不能都要求他人,都要这样做,这是做不到的,也不现实,只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精华,能发扬就不易了,能继续保持,那就更不容易了”。
“能发扬,就很不易了,能继续保持,那就更不容易了”。冯门三杰,低调,平和,就像穿越过常州市区的京杭大运河一样,千年不息,静静流淌,而流经在常州市区北荡河的河水,无声无息,造福人民,最终也汇入京杭大运河之中了,人们永远怀念他们,冯门三杰,永远在人们的心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