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侨乡巡礼:文昌尽显海南文化底蕴

侨乡巡礼:文昌尽显海南文化底蕴

侨乡巡礼:文昌尽显海南文化底蕴有人曾说,海南是没有历史沉淀的文化沙漠。文昌中学的主教学楼“潘正洲教学楼”便是由居港华侨潘正洲捐款三百多万人民币兴建的,据文昌中学教导部主任郑祝利先生介绍

有人曾说,海南是没有历史沉淀的文化沙漠。到了文昌,您就不会这样认为了。文昌人用他们特有的文化底蕴,骄傲地向世人拍拍自己的胸脯说:文化都在这儿呢!

文昌人重视教育,家境再贫穷也要下决心让子女读书,社会上最好的房子,必然是学校楼房,而且这种风气影响到海外的华侨,记者一路所见的著名学府中,都有华侨捐资的教学楼和科技馆图书馆;文昌重视宗族文化,注重宗族祖先的供奉和礼拜活动,希望儿孙有所作为光宗耀祖,重视社会公德,说话轻言细语少与人争一时短长,这些,都是文昌人在历史中沉淀的文化底蕴。

学校:乡村最好的建筑

文昌的文化教育,主要受益于华侨的捐资,近百年来特别是光绪未年与民国之初一大批文昌优秀的人才远走异国他乡,出外谋生,曾在三十年代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泽恩于文昌。他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仍然对故土文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大批资金涌向文昌,文昌的侨资主要用捐资助学、兴建学校、医院、水井与公路。

在文昌的各乡镇,能够看到的最好的建筑便是学校,这些建筑基本上是由华侨捐资兴建的。文昌中学的主教学楼“潘正洲教学楼”便是由居港华侨潘正洲捐款三百多万人民币兴建的,据文昌中学教导部主任郑祝利先生介绍,潘先生捐助的唯一要求是让自己家乡的子弟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许许多多的文昌人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文昌的许多地方,老人家都是喜欢将在海外亲人的照片悬挂在堂屋的墙上,时时对着子孙进行教育,讲述读书的重要性。

宗祠:华人与家乡的联系纽带

宗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国姓氏为主轴的宗族文化,事实上是一种富于土地意识、富于团结意义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得以长期繁衍生息,富于凝聚力的主要动力之一。

文昌人非常重视传统宗族文化,文昌拥有海南最多、保存得最好的宗祠,在文城市文建路这小小的不到两百米的街道上,就有几个大宗祠,“邢宥纪念馆”、“陈氏大宗祠”、“符公雅祠”等。另外,每个宗祠均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由族内的人自愿捐款,资助族中家里较贫困的孩子上学或是奖励学习优异的孩子。在符公雅祠内,符氏家族的人还在里面设立了小课堂,族内的教师利用周末时间辅导宗族内的孩子,这种教学是属于象征性收费的,甚至于不收费。

海外的文昌人对宗祠的捐资是最多的,在宗祠内,每一位捐资的人都有芳名刻在宗祠内,捐资多的人,还可以把相片悬挂在宗祠的大厅内,供族人瞻仰,这也无形成了一种学习的榜样。

每年的清明,海外文昌人都纷纷回乡祭祖,做清明,在这里,宗祠成了海外文昌人和家乡的联系纽带,家族的凝聚力在这里集中表现。宗祠,成了中原儒家文化在海南这个岛屿的延伸。

文昌孔庙的正门是否该打开了?

被誊为“海南第一庙”的文昌孔庙,位于文城镇东隅的文建路上,它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象所有的古迹一样,文昌孔庙经过数十次的搬迁、增建、改建和修葺,历经沧桑,但仍保存完好。

高居神龛,被虔诚的香文薰黑的孔老夫子并没有让文昌人失望,文昌县果然文运昌隆,人才辈出,单是明清两代,文昌就出现了何则、林密、邢宥等16名进士。

可是直至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止,文昌最终没有出现一名殿试一甲一名的状元郎,对于文昌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大憾事,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文昌孔庙的布局奇特,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孔庙不大一样--它是唯一没有正门的孔庙。

在牌坊式的棂星门前方,也就是应该开设正门的地方,人们只能见到一个穿墙凿刻的圆形双龙盘绕雕塑“龙门”,原来,文昌的先人们早已许下宏愿,誓言只有文昌出了状元之后,才能打破“龙门”,开设正门。

然而,从明德勤政的清官邢宥到高风亮节的“国母”宋庆龄,文昌人才辈出,时至今日,文昌源源不断的出现了各种人才,这,不是已经圆了状元梦吗?孔庙的正门是不是该打开了?

陈忠文市长:祖先取名文昌寄望文化昌盛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正在紧张筹办第八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文昌分会场活动的陈忠文市长认为,祖先给取名文昌,就是寄望文化昌盛。文昌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入民间和深入人心,文化建设的适度超前,使得文昌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独特名声,文昌民风儒雅,名人辈出,如今的当代人,应该继承祖辈的传统,为全面振兴文昌的文化和经济、社会作出历史性贡献。

我们应该让人们通过文昌的文化气氛转变对海南的偏见!(记者 苏文贞 王辛莉 邱江波)

上一篇: 如何评价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一对政坛冤家
下一篇: 比肩诸葛亮的前秦宰相,死前预言了淝水之战的失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