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阿卡林省怎么能算呢,算个屁,江西就是江西,什么江南不江南的,你了不起,你清高!!!
瞧瞧那些带着讥讽满满的恶评我都要yue了(doge)
唐开元21年(733年),唐玄宗将江南道一分为二,江南西道便应运而生(包括如今的湖北省、安徽省长江以内地区和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江西的名称由此而来!
唐代以前,江西的人文基础相当薄弱,出身江西的人才很少;唐代后期,江西的进士数已经位居全国第三,还出了两名状元。
到了唐代,赣江和长江开始成为江西链接岭南和内陆的重要交通线。加上江西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丰饶的物产,发展了粮食、茶叶、瓷器、木材等产业,并且大量转换为商品。江西的商业经济开始繁荣!
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繁荣,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兴起。随着大庾岭——赣江——鄱阳湖——长江——运河这一黄金水道的畅通,产生了江西历史上的第一批商业性“大城市”,如洪州、江州、吉州、景德镇等,他们成为当时闻名的都会或重要的商品交换场所。
南昌(当时称洪州)"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成为了唐代江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彼时,洪州已号称“南都”,成为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在青瓷器的烧造以及漆器、纺织、铜器和金银首饰等生产工艺方面独领风骚。
而彼时的临川,也发展成了江西东部的商业中心。
到了唐朝,江州(九江)“缗钱粟帛,动盈万数,”“四方士庶,旦夕环至,驾车乘舟,叠毂联樯”,物产丰饶,商贾辐转,成为江西北部的地区商业中心,商业活动频繁,呈现“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舟子乘利涉,往来逗浔阳”的景象。
饶州也成为富庶之地。章孝标《送张使君赴饶州》载:“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江寒鱼动枪旗影,山晚云和鼓角声。太守能诗兼爱静,西楼见月几篇成。”
元和二年,宰相李吉甫在《元和国计簿》中说:“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唐代江西经济已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唐中后期,江西成为唐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唐中后期江西的茶叶、银的产量在全国已经名列前茅。浮梁一县,元和年间,每岁出茶700万驮,税15余万贯,占全国茶税的三分之一。乐平银山,每岁出银10余万两,收税银7000两,占全国银税总收入的二分之一。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然而偏居一隅的江西,却基本保持着安定的局面,并未受太大影响。反而因为北人大批入赣,而获得快速增长。《元和郡县图志》卷28载,安史之乱后,中原残破,民不聊生,而江西洪州“既完且富,行者如归”,人口剧增,由天宝元年的55000余户增至元和年间的91000余户。
安史之乱,北人大批入赣,其中一批进入赣南,成为了客家先民!
唐末江西的经济地位愈加显得重要,唐王朝对江西的统治也十分重视,委任得力官员管辖江西。江西已经从一个荒蛮落后之地开始变为发达之地了。
五代十国江西:南昌成为南唐首都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变换频繁,战祸频生。江西属于南唐后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受影响较优小,仍然获得缓慢发展。南唐中主李璟,更是于公元961年从金陵迁都洪州,避险求安。
南昌在南唐时期,曾短暂的做过首都。
宋代江西:满朝文武半江西
到了宋朝,江西地区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江西成了华夏文明的摇篮,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之一。这个时代的江西,无论是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还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都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
这个时代的江西,在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撑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留下了一系列值得骄傲的记录,号称”两宋文人半江西”!“宋代科学半江西”。
北宋时期,江西的人口占到了全国的10%,鼎盛时期为446万余人,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
鼎盛时期的江西各地书院林立、文风昌盛,是科举大省、文教重镇。
宋代江西拥有224所书院,为当时全国之最,排名第二的福建,仅有156所。
那时的四大名牌高校,江西有一所。中国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其中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五老峰!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
海内第一书院“白鹿洞书院”:宋代的清华北大在江西。她还与江西其它三大“985”高校,组成了“江西四大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文天祥曾就学于此。上饶铅山鹅湖书院,北宋著名的文化中心。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曾举行鹅湖之辩 。南昌豫章书院,江西地区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
那时江西的“211高校,数量质量也冠绝全国”。彼时江西还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书院。如雷塘书院、樱桃洞书院、盱江书院、濂溪书院、东湖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慈湖书院、康斋书院,石洞书院、青原会馆、正学书院、仁文书院、三山讲学、经训书院等等。
林立的书院,带来的是林立的人才!两宋时期,江西的进士总数达到5142名,排名全国第二,比全省唐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进士总数还要多。
其中,表现最佳的吉安地区,进士总数又有959名,占全省进士总数的18.6%。
宋代江西是当时中国人才第一大省,宋代江西籍宰相:满朝尽是江西人!
宋朝有127位宰相,其中江西籍的多达16个,占全国12.5%,其中,北宋宰相更是占到26%!号称“翰林多吉水(吉安),朝士半江西”, “一朝之中,首辅,少师,太宰,少傅,尚书等极位之人臣,皆是赣人”!
王钦若 临江军新喻人 (今江西新余市)
晏殊 抚州临川人 (今江西抚州临川)
陈执中 洪州南昌人 (今江西南昌人)
刘沆江西永新人 (今江西吉安永新)
陈升之 江西德安人 (今江西九江德安)
王安石 抚州临川人 (今江西抚州临川)
曾布 南丰人 (今江西抚州南丰)
陈康伯 信州弋阳人 (今江西上饶弋阳)
洪适 饶州鄱阳人 (今江西上饶波阳)
周必大 庐陵人 (今江西吉安人)
赵汝愚 饶州余干人(今江西上饶余干)
京镗 豫章人 (今江西南昌)
江万里 都昌人 (今江西九江都昌)
马廷鸾 饶州乐平人(今江西景德乐平)
章鉴 隆兴分宁人(今江西九江修水)
文天祥 吉州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市)
"两宋文人半江西",江西空前绝后的文学巨匠时代!
唐宋八大家,江西独占其三,临川又占其二!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临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庐陵(今吉安)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末三杰“文天祥”: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后殉国!
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名句: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两宋词坛四大开山鼻祖:
晏殊、晏几道、欧阳修、张先
晏殊:两宋词坛四大开山鼻祖之一。北宋名相、婉约派著名词人,与子晏几道并称“二晏”,抚州临川人。
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两宋词坛四大开山鼻祖之一,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
名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姜夔:饶州鄱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黄庭坚:江西诗派的灵魂人物。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江西的临川被称为“才子之乡”就是从宋代开始的,被称为中国诞生人才最多的小县城。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曾巩、汤显祖,这些如雷贯耳的名人,都出自临川!
在抚州的南丰县,在曾巩的带领和教育下,其家族十年间更是出了10个进士,令人咋舌!
不涝之城的秘密:建于宋代的赣州福寿沟。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赣州在宋朝也跻身全国三十六大城市之一,排名最前时为第十八名!
仍然保存完好的赣州市宋代古城墙,因此赣州又被称为“江南宋城”!
元明江西
元代短暂动荡之后的明清时期,江西也保持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发展的局面,传统经济趋于鼎盛。江西的文化优势依旧无可动摇!在官场上,更是出现了“满朝文武半江西”的局面!
有人说:明朝的一半,都是江西人撑起来的!
及至明代,虽然江西人口较浙江稍逊一筹,居全国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纳税粮甚至要要超过浙江!
元明江西:教育依旧冠绝全国!
元代书院,比起宋代少了很多,但是江西仍然以94所的优势,远高于浙江的49所!
明代一朝,江西进士多达三千一百四十八人,而且常常是一科包揽一甲,或占据前十名中的多数,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
而上状元榜的,排在前几名的是:江西十九人;浙江十九人;江苏十八人(含上海);福建十一人。江西与浙江并列第一成为全国出状元最多的省份。
由此可见,当时江西(不包括婺源)与浙江、江苏(含上海)同为中国文化最为兴盛,出人才和官员最多的地方。
就明朝中、前期而言,江西更是当之无愧的是当时全国出产官员最多的省份。
文化兴盛最为突出的地区是现在的吉安和抚州。吉安地区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共有进士近三千,出了19位状元,被人誉为“进士之乡,状元之乡”。
明朝初年,一连两届科考(1400,1404),状元、榜眼、探花均出自吉安,在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因而吉安有“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泰和县的蜀江古村,从明代永乐二年(1404)起,共出进士21人,举人28 人,为官者(从知府至尚书)有190多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高考”选了881位进士,江西占147位。
建文帝时期,更上升到五分之一。
建文二年科举考试,前三名都是江西人。这三人是胡广、王艮还有李贯。
元明时代的交通格局:江西区域内的河网,组成了可通达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向南通过赣江流域逆流而上,通过大庾岭梅关,经南雄、韶关便可下北江直达广州;向西经渌水可经浏阳和于湘江水系联通,可西达云贵;而北向通过赣江经九江入长江,东可达江浙富庶之地和东海;西经江汉平原,可直至四川。
人才辈出的元明江西:“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从永乐年间开始,江西籍高官腾空出世,一茬接着一茬,在一百多年间占据着明朝政府重要的位置。
朱棣的首任内阁阁员有七位成员,分别是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和胡俨,其中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和胡俨五位都是江西人,之后是几十年中,内阁首辅一大半时间是由江西人担任,分别是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陈文、彭时,而且这六位首辅都是吉安人,其中杨士奇担任首辅二十余年,历仕四朝,是明朝历史上任时最长的首辅,也是著名的贤相。当时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朱棣首任内阁阁员,七位当中,有五位是江西人!
终明一朝,正儿八经的历任首辅共五十余人,其中江西先后有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陈文、彭时、费宏、夏言、严嵩、刘一燝等十人,人数与浙江相当,与浙江同为出宰辅最多的省份。
杨士奇: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在任最长首辅!
胡广,江西吉水人,明朝文学家、内阁首辅,南宋名臣胡铨之后。
彭时,庐陵安福人(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明宪宗时名臣、内阁首辅。
费宏:江西省铅山县福惠乡烈桥人,明朝状元,内阁首辅。
夏言,汉族,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
严嵩,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
宋应星与中国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宋应星,明代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人,中国明代末期伟大的科学家、科技家。
汤显祖,抚州临川人,中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被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以赣州大余牡丹亭为背景创作的《牡丹亭》,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
朱耷(八大山人),南昌人,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名的书画家,也是四大画僧〔弘仁、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一!
魏良辅:南昌新建人,昆曲(南曲)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元朝末年,湖广地区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陈友谅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不限于他们),由于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人口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并允许“插标占地”,因此而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江右商帮:一个包袱一把伞,走遍天下做老板
江西移民运动,使得由于江西人遍布全国,人员和信息交流,促进了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江右商帮”的发展。
江右商帮是最早成形的商帮,主营木材、金融、盐业、农业品,称雄中国900多年。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1500多座江西会馆和万寿宫遍布全国。在湖广,有“无江西商人不成市”;在云贵川“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
我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故亦称江西会馆、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等。
江西的古代是如此的辉煌,苏东坡说:”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三千进士冠华夏,满朝文武半庐陵”,庐陵就是古代江西吉安的简称;王勃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间风评:“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
古代江西绝对是属于中国数一数二的强省的,古代有多么辉煌,衬托出来现在的凄惨,对比周围邻居的湖南、湖北、安徽、广东、浙江、福建,属于妥妥的倒数第一;在中部省份,也是绝对的落后生。不仅邻居比不上,相同地理位置的中部省份也比不上;存在感也是弱爆了。江西古代猥琐发育,一路狂刷经验值,称雄称霸,最后又从顶级玩家,手拿至尊神剑,身穿至尊铠甲,到本人人头先送为敬,菜到一种境界。
话说江西历史有啥好吹逼的,周边哪个省市不比江西省强啊,大家说对吧?自言自语,自卖自夸(bushi)
第一江西的兴盛,首先得益于人口。一个国家和省份发展,首先得有人,这一基本盘,你人口太少,是玩不过别人的,从古至今皆如此。江西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始于唐朝,为什么是唐朝呢 ?因为人祸,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整个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和人口开始南迁的标志性事件。
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763年,打了整整8年,基本上把整个北方打没了,首都沦落,唐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当时有一场著名得战役,睢阳大战,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前后一个月收复长安和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战后,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安史之乱后,北方的战乱导致人口大量非自然死亡,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一增一减使得中国南方人口数量首次超越北方人口。
唐朝江西治所在洪州南昌,人口为59.4万户,158万口,到宋代江西是当时人口第一大省,北宋时期江西的人口占到了全国的10% ,鼎盛时期为446万余人。中国整体人口得南迁,使得江西人口得到迅猛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盘,也是一个省份强盛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江西的兴盛,得益于赣江。江西不临海,但是有一条河流——赣江,赣也成为现在江西的简称。赣江从河源至赣州为上游,称贡水,在赣州市城西纳章水后始称赣江,贯穿整个江西南北。河运是古代最为廉价和快捷的运输方式,可以说一条河流决定了古代一个城市的命运,为什么历史偏偏选择的江西的赣江呢?江西地处中国交通大“十”字的交叉处,“横向”看,江西处在长江中游,连接东西;“纵向”看,通过京杭大运河,到长江,再到鄱阳湖、赣江水系,可通往广东一带,这就是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一环。这一地理位置在陆路交通不便,水运当道的古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长江水道得天独厚,成为古时东西交通大动脉,但南北“纵向交通线”就不那么畅通无阻了,有部分区域需要人为“疏通”,而这需要人为疏通的区域便是位于赣粤边境的大庾岭。大庾岭又名梅岭,位于今江西赣州大余县南25里处,坐落在江西与广东省界之上。清初顾祖禹在其独撰的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将这道横亘于赣粤边界的天堑称为江西“重险”。其实,这道天堑早在秦时就已打通,据相关史料记载,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由于受到南岭山地的阻碍,南北交通极为不便。因此,秦始皇命令在江西与广东的交界处开辟大庾岭陆路通道,以沟通江西赣江和广东北江,使广东与长江之间出现了一陆一水的南北向交通线路,从珠江出发,入赣江,再经过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直达北京,南北大动脉从此打通,于是财富财源滚滚流入江西。旁边省份也有江,湖南有湘江,福建有闽江,湖北有更大的长江,为什么偏偏赣江成为历史的宠儿,让江西有了通江达海的命。当然江西没有海,当时的江河就是如今的海洋的优势,当时的上海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繁荣,因为古代航海技术的落后,所以东西走向流入东海的闽江,并不能为福建带来多么大的交通优势;也是南北走向与长江相连湖南的湘江,因为未能与珠江水系相连,南北不通,因此古代湖南被江西压制了一千多年,整体实力上从未超越过江西。同样拥有东西走向的长江水系的湖北,因为南边是湖南,而不是广东,不能接入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黄金水路,历史上同样竞争不过江西。
所以地理即命运的,从大方面说,地理即命运在当前是宿命,不是迷信,倒是真实的信仰,是这块土地的根,又具有普世的价值,是对共同价值的默认与实践。人类当前是普遍存在对地理出生的感情认同,成为各地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们默认的一种价值观,也成为世界多样化文化的相似部分;没有了地理就没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没有对地理的认同就没有了特色文化的根,更没有对整个民族的认同感。从小的方面说,中国有句俗话:山管人丁,水管财,江西因为拥有赣江这一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货物和本身江西陶瓷、茶叶等产品,依赖这这一条重要的交通线路,使得贸易能够互通有无,给江西带了一千多年的财富,江西也依赖着这一交通要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三,江西古代农业实力的强大,在古代农业就是现在的工业,谁农业牛逼,谁就会拥有一席之地,毕竟当时的第一大矛盾永远是吃饭问题,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才是社会两大的主体阶级。农民丰收了,地主有余粮了,大家都吃饱饭了,才能谈发展的问题。
江西在长江流域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以水稻种植为主,自唐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他诸如茶叶、棉花、麻类、烟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亦均发达。江西农业发展有其自然条件的优势,亦有社会影响的因素。
唐代开展了水利工程的普遍修筑,唐以后发展成为全国重要产粮基地,宋代,江西漕运迸京的粮食分别占江南六路总额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两宋广泛垦辟梯田,出现了“大田耕尽却耕山”的局面。北宋时期粮食产量达到了丰盛阶段,虽没有确切数额,但以漕运情况可窥见一斑。北宋每年从东南各路征收漕粮600万石,江西为120万石以上,在东南六路中居第三位。至南宋,每年从江西漕运的粮食就更多,“惟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然以今日计,诸路共六百万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则江西所出为尤多”。
明清则进行围湖造田来扩大耕地面积,粮食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京城以外的大粮仓三分之二设在江西境内,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江西征米250多万石,居全国前列,清代江西大米年输出量达600万石,江西粮产的丰足,一方面促使江西粮食生产长盛不衰而成为商品粮基地,另一方面使其能顺利发展手工业、制造。
粮食产量的提高,促进了经济作物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扩大。茶叶生产较唐时更为普及,全江西境内49个县植茶,占总县数的72%,就全国各州茶产量比较,年产超过100万斤的州有7个,江西占其二,其中隆兴府为最高,年产2819万余斤。绍兴末年,全国诸路合计茶课1781万斤,其中江西462万斤,占26%,居全国之首。
宋明时期,江西一年上供和税租绢达426256匹,此外还有和买、商税等形式所出的丝绸,“和买绢岁五十万匹”,若按当时蚕茧6%出丝率计算,茧量将超过10万担,江西蚕业发展到了最高峰。
江西农业的兴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是江西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重要部分。
江西未来发展规划如下,相信家乡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更多本地人才留下来建设家乡。
【江西发展规划】mbd.baidu.com/ma/s/fcO3JFNW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