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儒林乡”美誉的九江,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商埠。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古物繁多,文化底蕴深厚,曾孕育了陈子壮、何文绮、朱次琦、李卓峰等杰出人物和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古代,有流芳百世的乡贤名宦、民族英雄、杏坛名师等;近现代,有青史留名的爱国之士、学界泰斗、杏林名家,善长人翁……九江的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九江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即日起,开设“九江历史名人故事”栏目,深入挖掘儒林之乡最让人敬佩的人物和故事,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树立增强文化自信,引导新时代九江人赓续红色血脉,担起时代之责任!
民间有言:“言李必陇西,言张必清河,言黄必江夏,言朱必沛国。”据广东各地《朱氏家谱》记载,广东境内朱氏多为沛国宗(今江苏徐州沛县一带),多是南宋朱熹公的后裔。
在宋代,朱姓已南迁至粤北南雄的珠玑巷,宋代末期和元明清各代,又相继开枝散叶。目前,广东的朱姓主要集中于珠三角的南海、番禺等地,此外,清远、梅州、潮汕等地均有朱氏分支。
相传,广东朱氏入粤始祖是朱熹六世孙朱文焕,其子孙后代薪火相传,以先祖的道德文章为荣,诗书传家,和睦相处,传承散播30余代,为岭南文教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在此过程中,九江在明清两代便享有“儒林乡”的美誉。其中,明末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抗清名将朱实莲。
朱实莲(1601~1647)字子洁,号微庵,明九江堡西方人。7岁能文,与姑表兄陈子壮并有神童之称。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
崇祯十三年(1640年),授浙江湖州府德清县知县。时中原战乱,苏浙奇荒,民饥乏食。朱实莲抵任,筹划赈恤,使数万饥民得以存活。
十四年,浙西三府大水,湖州尤剧。朱实莲请求知府免除田赋,以解救灾民。因而触上怒,以征调运粮误期下狱。朱实莲狱中上疏,秉明情由。
崇祯帝阅奏,为之惊叹动容,有意重用。逾月,狱遂解。先谪南京松江府照磨,后迁阳府淮县知县,累擢刑部广西司主事兼兵部武选司,转户部郎中。奔丧南归,不久,时局急变,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廷覆灭。
清军入关,南明弘光、隆武等政权相继沦陷。朱实莲以故明臣留粤待命。清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永历政权继立于肇庆,起用陈子壮督4省军务,敕令朱实莲团练水陆义师。不久,清军攻陷广州。朱实莲不惜毁家输军实。
四年六月与陈子壮募建水师,拥战船千余艘,举义于九江,与陈邦彦、张家玉等合力抗清。两攻广州不克,朱实莲与陈子壮退守九江。麦而炫收复高明,迎陈子壮,以朱实莲摄县事。
清军围攻高明城,朱实莲登城指挥抗敌,顽强固守达50天。至十月二十九日,终于援绝而城陷。闻军中传陈子壮被执,朱实莲知大势已去,乃向西跪拜永历帝,咬破指头,以血写下绝命辞,然后于谯楼上怒目握刀,战死于敌军中,殉节时仅46岁。
翌年,永历帝追赠光禄寺少卿,晋赠嘉议大夫、兵部左侍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号“烈愍”。
朱实莲著有《西樵草》《春江咏》《横江轩草》《雪轩草》《冬春草》等,《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南海九江乡志》《九江儒林乡志》有传。
朱实莲是九江名人朱次琦的祖先,而朱次琦是被世人尊称为“九江先生”的晚清岭南鸿儒。朱次琦不仅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他尽心尽力为百姓办事,廉洁做人。他的高风亮节深深地影响后世,时至今日,他的道德文章、立身处世的优良作风,在海内外仍享有盛誉,备受推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