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岁的曹原与另两名同学单独设一班,被学校全力培养。他三年读完初高中课程,14岁以669分的成绩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如今,12年过去了,他现状如何?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伤仲永”了呢?
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三岁那年他跟着父母移居深圳。面对环境的改变,小曹原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
伤仲永的故事(伤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教育观点)
从小,曹原的父母就不会局限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经常带曹原去科技馆,在这里曹原总会问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同时迷上了科学实验。
他的动手能力很强,破坏力也很强。有一次,他做化学实验,缺少了一种名为硝酸银的材料,硝酸银很贵而且很难买。
于是,曹原买来硝酸,又拿了妈妈的银镯子,通过实验合成了硝酸银,妈妈对此哭笑不得。
除了做实验,他还热衷于拆卸和组装电器,家里的电器几乎都被他拆开过,连学校的投影仪也未能幸免于难。
不过曹原的父母和学校都没有责怪他,学校甚至看中了他的潜力,将他和另外两名有天赋的少年组成一个小班级。
并且还组织了学校教学水平最好的老师们给他们三人上课,同时还为他们制定了个性化学习计划。曹原用了3年时间就将初高中的课程全部完成。
虽然学业被安排得很紧,但曹原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爱好,比如拆装机械、天文、摄影等等,他还报了小提琴兴趣班。
大学与留学,崭露头角
2010年,年仅14岁的曹原凭借理科669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这里人才济济,个个都是同曹原一样的少年天才,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曹元依然力压群雄,独占鳌头。
2012年,他拿到了前往密歇根大学做交换生的名额。次年,他受邀前往牛津大学进行了两个月的科研实践。
2014年,18岁的他荣获“郭沫若奖学金”。后来他远赴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当时他的导师是非常出名的物理学家巴勃罗·贾里洛·埃雷罗。
此时,曹原还不到20岁就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因为年纪小,他受到过不少质疑声,但这对曹原没什么影响,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实验中。
在同学的印象里,曹原的课桌和实验室总是乱糟糟的。桌上堆满了计算机和自制望远镜的零件。
2018年3月6日,被称为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之一的《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曹原是第一作者。
曹原的新发现震惊了整个学界。他成为《自然》2018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中最年轻的学者。
面对突然加在自己身上的光环,曹原并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继续做着自己的实验研究。光环背后,只有他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
他的导师巴勃罗·贾里洛·埃雷罗教授说起曹原也总是一脸的骄傲和肯定。
在他印象里,曹原是一个很努力且很有毅力的人。有一次,曹原辛苦了六个月做一份看起来会有突破性发现的试验研究。
然而最后却被证明,他的研究结果只是实验设置中的偶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价值。对此,曹原虽沮丧,但马上恢复劲头,继续撸起袖子埋头做实验。
他说:“当事情失败的时候,不要过多地责怪自己,因为这就是生活。”这样的心性,在学界属实难得。
曹原与导师
随着曹原越来越出名,学界对他的期待和关注越来越多。按理说,面对大众的追捧与赞美,人们总会有些自得。
在曹原身上,却只看到了低调、淡定。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术上,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获得如此成就。
曹原渐渐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当时美国很多的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向曹原抛出了橄榄枝,并承诺了高薪和宽松的学术研究空间,甚至愿意给他提供绿卡。
然而,曹原一一拒绝,并在第一时间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上,曹原说了一段话,引得全场掌声雷鸣。
他说:“我是中国人,生来就是,那这辈子就都是,无论我现在在哪,最终,我都是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
截至2021年7月22日,曹原在《自然》期刊上已经发表了8篇论文,现在的他还在路上,继续前行。
曹原的这8篇论文,可以看出他这“天才”的含金量有多足。2022年7月,还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读博士后的曹原再次发表论文。
对于未来,曹原并没有很明确的方向,他只是表示,在魔角石墨烯的研究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曹原成就的背后不只是天赋,更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勤恳的研究。从他的成长经历看,他的天赋也离不开父母和学校的支持与培养,一是对他兴趣的支持,二是对他爱好的培养。
面对曹原巨大的破坏力,他们没有斥责,而是默默地为他收尾。其实我们会发现,天赋固然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是要想让孩子跑得更远,后天的培养必不可少。
对于孩子的培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成绩和分数上。最主要的是塑造孩子的性格和三观,胜不骄败不馁,谦逊而勇敢,果断而坚持。
当然,曹原让我们最敬佩的是,面对功名利禄和一条光鲜靓丽的未来,他的选择始终只有一个:祖国。
正是这样的曹原,才让我们更加坚定,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你认为曹原的成就离不开那些他的哪些特质呢?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