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韩信怎么死的?

韩信怎么死的?

韩信怎么死的?韩信之死按照历史的说法,韩信死于谋反。因为疑点太多,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想为韩信翻案,看着《史记》,目光反复在那仅存的几页史料前游移,其实,翻案,我也想,因为太蹊跷了。

韩信之死

按照历史的说法,韩信死于谋反。因为疑点太多,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想为韩信翻案,看着《史记》,目光反复在那仅存的几页史料前游移,其实,翻案,我也想,因为太蹊跷了。

历史是成功者的赞歌,虽然太史公为了公正,已经付出很多,但生活在那个朝代,他也有自己的底线,不然,就没有机会将那本书写完了。然而,在一些违背心愿的地方,他还是暗暗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供我们思考。

最明显的,就是项羽,而韩信也有。对同一件事的记录,项羽本纪和与其相邻的高祖本纪每每相忤,让你不怀疑都难。而在韩信问题上,虽没有这样明显的暗示,但在谋篇布局与他人传记中,也影影绰绰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疑问,最核心的,在韩信的同谋陈豨和举报韩信的那个人。

史记正面的记载,韩信死于一场政变,据说陈豨上任之前,曾经拜访过他,他和陈豨就此串通,约定同时举兵,一内一外,企图推翻刘邦,结果被人告发,被萧何和吕后先发制人,杀于钟室。

这看似没有问题,可是,问题却恰恰出在这里。

陈豨,何许人也?史记语焉不详。说他“不知始所以得从”,就是不知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跟随了刘邦。但在《高祖功候月表》中,却详细记载了他的来历:

“陈豨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之霸上,为侯,以游击将军别定代,已破臧荼,封豨为阳夏侯。(阳夏,地属淮阴)”

又在著名的司马式点评中说:“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及将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于戏悲夫!”

功候表中详细载明了他的来历,他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开始跟随刘邦,甚至连他小时候的故事都门清,可是,为什么史记正文中却来那么一句——“不知始所以得从”呢?

如果说史料太多,记忆出错,那对于年代久远的人物还有可能,但陈豨是几乎与司马迁同时的人物,只比他早了不到100年,陈豨平生好结宾客,礼贤下士,他的故事那一百年间可能还在世间流传,作为时代最优秀最勤奋的太史官,司马迁不可能迷糊。

那只有一种可能:装的。

当边疆出现变乱时,那么多将军,却偏偏让他统领边疆的兵马,看得出来,刘邦对他多么信任,多么器重,他却背叛了刘邦。刘邦亲自征讨,也可以看出他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如此一个人,不会来历不清,他曾经多么受刘邦的信任!

所有的人都能造反,只有你不能,但你却偏偏造反了,刘邦伤透了心,他很生气,决定抹去这个不好的记忆,不但一手删除了关于他的所有记忆,也不允许别人再提起他的故事,于是官方的评价,只能按照刘邦的意思,说他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来的。

这样,太史公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为了同当朝保持一致,也只能如是说,但由于时代太近,关于他的资料太多,根本遮掩不住,于是,为了历史良心,司马迁又在比较冷门的功候表中,照实记下了一切。

这样一个人,深受器重,掌握兵权,却竟然造反,刘邦深恶痛疾,将韩信的事,嫁祸于他,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看功侯表中的材料,陈豨是在鸿门宴很早之前就跟定了刘邦,并且不是空手投奔,而是带兵归义。这样一个人,比韩信提前加入革命的队伍,并有一定的资本,如果和韩信有关,早就有关了;韩信数次征伐,都不见他的踪影,他唯一被记下来的功绩,就是革命胜利后平定臧荼之乱,被封为阳夏侯,而韩信并没有参加此次平叛。

他和韩信唯一的关联,是他的封地在韩信的地盘上。(但因为国家需要,当时许多侯爷们往往都不去封地上任,所以才有了贾谊后来“使诸侯归国”的建议,结果被一群不愿归国的老臣们中伤,从此命运不堪。)想想也是,如此受皇帝器重的人物,如果被放在韩信的营中,那也应该是同曹参一样的角色,即使不像曹参那样功名显赫,至少韩信也会对他存有戒心。

就凭这样的关系,韩信怎么会把身家性命交给他,同他商量造反的事呢?韩信一生那么多部下,为什么偏偏会看上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人呢?造反这样高风险的事,肯定只有两个人知道,韩信死得很匆忙,死前只提起蒯通,没有说过任何关于他和陈豨的故事;而陈豨被舅党主要成员樊哙斩于边疆,更没有开口的机会;那么,关于韩信和陈豨谋反的故事,是谁这么聪明,就给查出来了呢?还说得那么传神,那么详细,那么生动,连一呼一吸、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都清晰地记载了下来。

简直是在讲故事,所以,事情的真相可能真的就是在讲故事,明显的栽赃!反正死人不能开口,牵涉到皇帝、皇后和相国,也没人敢查,但韩信就这样冤死了。

太史公在对陈豨的点评中,也没有说他的造反和韩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被周昌怀疑,被中央督察组查出问题,又被奸人利用,因为害怕才造的反。

他造反时,并没有像案卷中说的那样,第一个联系韩信,并与他里应外合,一举推翻刘邦王朝;而是找了早在多年前就因为同样的原因投靠少数民族的韩王信,企图壮大自己,并借鉴他的例子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所以,他的行军路线也很诡异。如果要推翻刘邦,那么应该采取攻势,向南进军,以漳水甚至黄河为据点,占领邯郸,以此与刘邦对抗,并尽量和同谋韩信会兵一处。可是,他却向北行军,连刘邦看到他的行军路线都大喜,说他这样做——“无能为也”。

这正露出了马脚。那个关于里应外合的阴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强加于韩信,甚至两人是否真的认识都令人怀疑。他只想保全自己,并借鉴前辈的例子,联系匈奴,为自己找好后路。

可是,官方为了借他的事件杀掉韩信,却偏偏不顾事实存在,编造那样幼稚的谎言,真是卑鄙。

另一个疑点是举报韩信造反的人。据说那人举报的原因,是他的哥哥(时为韩信舍人)得罪了韩信,韩信要杀他,他为了救哥哥的性命,向吕后告状。(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此人(舍人)无拳无勇,既没有为国家做任何贡献,也不是皇帝的亲朋好友,在历史上只影影绰绰出现过一次,还是背对着大家,由他的弟弟打主子的小报告,却因此而被封侯,并且一封就是2000户。

2000户虽然不多,但许多战功显赫的将军也不过1000户,拿项羽尸体领赏的五个人也没有达到这样厚的赏赐,他凭什么?

只能说,他可能是某件见不得光的事的主角,这是他的封口费。

在关于韩信造反的卷宗中,详细的记载是韩信已经部署好了一切,并暗中派使者到陈豨那里,只等陈豨举兵,立马响应。他响应的资本,据说是:“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就是说他和家臣阴谋作乱,欲假传圣旨,放了那些有可能仇恨社会的人,以那些人为资本,进行宫廷政变,袭击吕后和太子。他之所以还没有行动,就是在等陈豨的行动。

看来,谎言编造者还是充分尊重了韩信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兵力这样的事实,但是,为了栽赃,实在找不出可以供他作乱的工具,于是绞尽脑汁,只想到了诸官徒奴。

什么事“诸官徒奴”呢?诸,就是诸多;官,就是官方;徒奴,刑徒奴隶,都是被社会专制不能充分享受公民权利的人。从中可以想见一个昔日统兵数十万的大将军,此时被整成了什么样子,连一点像样的兵也找不到了。

这个幌子实在是找得幼稚。这些人没有行动自由,无从提前策反,只凭一个他们受到社会的压制有可能对社会拥有报复心理就指望你登高一呼,他们八方相应?别逗了,你谁啊?这些人长期处在社会的阴暗面,可都不是善茬。

就像现在劫狱,若没有提前做大量的策反工作,打开牢门,放了犯人,就指望他们冒死跟你打江山,你觉得现实吗?何况刘邦约法三章十几年,监狱里已不像前朝那样关那么多犯人了。

这种灵感可能得益于韩信手下败将章邯当年的故事,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些阴谋家还真是不容易,阴个人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何况,一个关中,一个河北,相距数百公里,又没有电话,怎么等?这都是问题。无怪乎陈豨九月造反,韩信十月都没有反应,这些编造谎言者是什么脑子?可是,想整你还怕没有理由?

韩信深谙兵法三味,孙子兵法倒数第三章九地篇说:“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励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专门讲军事行动前的保密工作。

他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却做不到。

所以,如果真要造反,一个因为得罪了他,眼看都要被杀的舍人,怎么可能知道得如此详细?即使知道,以他的军事素养,还控制不了一个小小的院子?居然露出破绽被他通过弟弟通风报信?

以往那么多大仗,动辄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形势错综复杂,各种专业的情报人员都没有突破他的防线,偏偏这样一个小小的宫廷政变,这样一个业余的人员,就出了意外?实在匪夷所思。

所以,只能说是人为。这个舍人和他的弟弟很可能就是提前安排在韩信身边的线人,按照领导的意思,在特定的时候,特定的环境中,故意制造问题,以达目的。

这现在还并不明显,两年后就非常明显了。因为对付彭越和黥布,几乎是同样的手法,也是他们得罪了下人,下人通风报信,然后皇帝出面,斩除了恶人。

一件事上演一次,还有可能,频繁上演,傻子都能看出猫腻。

所以,轮到黥布,猛人出场,也就不跟你废话了,当刘邦问他为何造反,企图从他口中听到像韩信彭越一样的辩解或者告饶的声音时,他心道这你不最清楚吗?又何必问!

于是,还像当年对待项羽一样,铁汉子黥布顶天立地,做了就做了,你能拿我怎样?直接回了一句,差点没把刘邦呛死:“欲为帝耳!”其实他哪里是想称帝,只不过是句气话,不齿刘邦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丑陋嘴脸,心知自己已没有其他选择,故意拿话堵他。

其实,当时的人们早就已经发现问题,并在与刘邦亲信滕公的对话中,不怎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是故当反……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所以,透过种种的乱像,我只能说,韩信死于栽赃,根本不是什么宫廷政变。

而栽赃的人,是吕后。当试探不成,她已决定痛下杀手。

第十四年(汉十一年)春天,韩信死时,可能已经明白了什么,所以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儿女子,当然不是刘邦,而是吕后他们。刘邦并无意杀他,只是想废掉他的武功,所以当刘邦看到他的死,虽然所有的人都告诉他说韩信和陈豨串通阴谋作乱,但他却是:“且喜且怜之。”根本没有对造反者的痛恨,只是出于对一个曾经跟随了自己多年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而又对自己造成威胁的部下的正常感情。

可见,政治高手刘邦一眼就看到问题的实质,他并不相信什么阴谋造反之说,但这件事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他默许了,并与妻子儿女一起,制造并助推了那个造反的假象,因为这才有益于他的江山,事情已经至此,追究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点上,他是聪明的。

来自《兵仙:楚汉风云中的韩信》韩信之死1韩信之死2(喜马拉雅音频)

上一篇: 贴吧精品,人物深解:《Overlord》全角色吐槽!(4)————迪米乌哥斯和赛巴斯
下一篇: 张是第二大姓氏,却无人当过皇帝,家训一个字“忍”或成最大因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