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说五代十国,别人可以不了解,但有一个人是必须要了解的,甚至有些割据一方的诸侯都没他重要,这个人就是历任四朝十帝,被称为“不倒宰相”的冯道。
冯道最著名的事迹也就是一身侍四朝五代的事情了,在儒家眼中,不忠是冯道永远摘不掉的标签。从宋开始,批评冯道不忠的文章、话语数不胜数。与大多数人评价的“衣冠禽兽”、“恶浮于纣、祸烈于跖”、“名妓转世”“,欧阳修、司马光针对冯道的著名评语不同,王安石的称赞“菩萨,再来人也”显得十分孤独。了解历史我们就知道,冯道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有着“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当然了,之所以后世这么批评冯道,完全是说他不忠、伺候的人太多。换句话说,批评的并不是冯道本人,而是一具名为冯道的道德尸体。真实的冯道,根本不是宋朝道德家们所谓的贰臣、佞臣、奸臣,如果按他们的逻辑,同样做过唐晋辽汉周大臣的宋初名臣张昭、名将符彦卿岂不都是那种人,可却从未见过宋人骂过他们不忠。
后唐
冯道,字可道,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父亲曾当过唐朝的秘书少监,就是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冯家不算是大户,但却是典型的儒门清流名家,家中藏有不少图书。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冯道肚子里从小就灌了不少墨水。
冯道的家庭虽然比当时的普通百姓要好,但实际上背景一般般,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从小开始,不管什么环境,冯道都端坐于房中,手捧书本,学习先王治政之道。本来冯道是打算考科举的,但当冯道成年时,天下已经大乱,科举之路是行不通了。冯道唯一能选择的,就是给军阀当个幕僚,积累名望,然后再一步步往上爬。冯道是景城人,当时控制景城的是刘守光,所以冯道的第一个老板注定是刘守光。
其实冯道是不愿意做刘守光的幕僚的,因为刘守光十分残暴,而且对读书人很不友好。后世很多人批评冯道只是个拍马屁的,所以才能活的久。实际上,冯道在成为刘守光幕僚没多久,就挺着被杀头的风险,当众劝谏刘守光别老没事就杀人,别做昏君了之类的话。刘守光一气之下,直接给冯道下进了大牢,好在冯道人缘好,最后幽州官员合力劝谏才把他从牢里捞出来。刘守光没杀冯道也不想用他了,直接让冯道卷铺盖走人。
当时,河东正在开疆扩土,事情繁杂,李存勖十分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掌书记(办公厅主任)。河东大总管张承业就向李存勖推荐了冯道,不过河东的掌书记地位很高,盯着这个位置的人很多,但却没一个有才的,李存勖自然不会用那些饭桶,直接就定了冯道。
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冯道拒绝了李存勖的任命。不难理解,冯道毕竟是新人,而且还人生地不熟,他不打算为了这个位置而去得罪那一大群人。李存勖看出了冯道的小心思,最后,李存勖保证摆平那一群人后,冯道才接受了这个任命。
李存勖有一次和河东军界头号人物郭崇韬发生了严重冲突,郭崇韬非常反感李存勖身上的江湖土匪习气,李存勖则认为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弟兄们谁还肯给自己卖命?盛怒之下的李存勖赌气地说自己回太原养老,让郭大帅在军前掌兵权。但李存勖又怎么可能把兵权交给外人,李存勖叫来冯道,让冯道写一篇攻击郭崇韬的文章。
冯道明白,一旦君主与主将闹别扭,将会加重国内的政治生态,冯道虽然提了笔,却一直没有落笔,任凭墨汁滴在纸上。李存勖有些生气,而冯道却语气平缓地告诉李存勖:郭崇韬是国之重臣,大王自毁长城,是朱友贞之福。
李存勖逐渐冷静下来,他知道冯道说的这句话其中的关系利害,而郭崇韬也已经主动向李存勖道歉,给足了李存勖面子,李存勖就坡打滚,大家和好如初。
冯道这次劝谏,李存勖既看清了冯道的才华,还欣赏冯道的胆量,虽然当时冯道的资历还不够,但在李存勖的心目中,他已经开始把冯道当成宰相了。公元923年十月,李存勖称霸中原,开始大封文武,时任翰林学士赐紫(三品紫袍)的冯道,晋升为正四品下的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但其实,这个户部侍郎不过是李存勖安排冯道进入内阁的一个跳板而已。
公元923年,冯道的父亲病故,他需要回去守孝三年。冯道没有想到,他这次回乡反而是因“祸”得福。冯道在家乡每天除了守在坟前,就是在地里耕种,与农夫一般。而无比欣赏冯道的李存勖却死在了洛阳城门之上。可以想见,如果冯道这两年间一直留在李存勖身边,刀兵之下,或许很难保全自己。
接替李存勖的李嗣源与冯道也是老关系了,李嗣源同样十分欣赏有才能的冯道。公元927年正月十一,李嗣源下诏,户部侍郎冯道与太常卿崔协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是意味着冯道正式步入了官场一线。
冯道当上宰相之后,经常荐贤有才之人。当然,从小的生活让冯道对出身豪门的士人有一些偏见,他更看重寒门士人多一点。但对于豪门士子,冯道也没有一棍子打死,也是择优举荐。
不管怎样,冯道将举荐这块蛋糕的部分资源分配给了寒门,这就引起了贵族的不满。这些人就开始对冯道进行人身攻击,嘲笑冯道经常读《兔园策》(农村儿童教育读物,贵族看不起),意思就是讽刺冯道是个泥腿子。
按理说,被人嘲笑不管怎样也要报复一下,尤其是当机会摆在眼前时,但冯道并没有那么做。嘲笑冯道的工部侍郎任赞有一次犯了事,冯道完全可以借机发挥,但冯道却极力挽救下了任赞。
李嗣源的性情与冯道相似,又立志做一个明君,自然就与冯道走得很近,所以李嗣源非常器重冯道。而冯道自然也对得起李嗣源的这份器重,只要有接近李嗣源的机会,冯道都会给李嗣源上政治课。
在军权大于相权的五代,枢密使往往才是真正的宰相,因为枢密使可以与皇帝单独讨论军国大事,宰相不可以。安重诲为枢密使,四五年间,独绾大任,臧否自若。是当仁不让的二皇帝。宰相冯道在官场上的角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翰林学士,手上并没有多少实权。如何与公司的二老板相处好,其实是一门大学问。冯道知道只要和安重诲搞好关系,自己在官场上就有大靠山,但冯道从来没有这么做。安重诲看似春风得意,但冯道早就看穿了。安重诲为人蛮霸,还不擅长搞人际关系,甚至还想要搞掉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这样的人指不定哪天就被人干掉了,冯道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未来搭在不靠谱的安重诲身上。
虽然冯道曾经在安重诲的授意下与赵同联名上表治罪李从珂,表面上看冯道屈从于安重诲的淫威,但冯道一出场,李嗣源就知道冯道是被安重诲逼出来的。换个角度看,冯道给安重诲当枪使,实际上在洗白自己没有党从安重诲,等于换回了一张保命符。至少在安重诲倒台之后,安重诲的敌人从来没有对冯道有过一丝不敬。
在乱世,却能做太平宰相。非大聪明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在安重诲倒了之后,最有资格承继大统的是秦王李从荣和李从厚。冯道的选择很简单,谁赢了就给谁打工,李从荣受宠后,他就支持李从荣,不过李从荣性格乖戾,他怀疑冯道有二心。这就让冯道成了李从荣的对手花见羞、孟汉琼等人的“朋友”,至少后宫集团不会把冯道当成敌人。在李从荣愚蠢地自毁前程的情况下,冯道反而得到了安全保障。
结果很快出来,李从荣兵败身死,李从厚继位(之前的文章讲过过程)。
冯道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绝不参与家族公司内部的权力竞争,两边都不下注,两边都不会把他当朋友,但也不会把他当敌人。李从荣倒了,李从厚上位,冯道还是冯道。李从厚倒了,李从珂上位,冯道依然还是冯道。
李从珂为人愚暴,他的继位并没有改变混乱的局势,冯道知道李从珂的皇帝也当不长,直接抹油溜了,出任匡国军节度使。
冯道在同州实施“无为而治”,史称“为政闲澹,狱市无挠”,百姓安足。而前方李从珂与石敬瑭的撕逼大战,冯道从来都没关心过。不过,李从珂也没忘记冯道。根据记载,冯道的副手、同州节度副使胡饶就极有可能是李从珂安插在冯道身边的耳目。
胡饶为人凶暴,常因小事而暴怒。所以冯道不想招惹这样的人物,常常避而不见。胡饶脾气暴怒,忍不下这口窝囊气,就经常借着酒劲,坐在节度使衙门前的地上,大骂冯道祖宗八代。冯道不但不生气,反而让人准备好酒菜,请胡副使进府来吃,并春风满面地给胡饶敬酒谈笑,弄得胡饶很不自在。没喝几杯,胡饶就红着脸溜了。
不久后,李从珂又把冯道调回洛阳,出任并无实权的司空,形同软禁。
后晋
如果说李从珂时代是冯道仕途中的低谷,那么等到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把李从珂干掉之后,冯道又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高峰。
石敬瑭刚得天下时,想要迅速稳定局面,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宰相。而这个合适的人,除了冯道没有别人。冯道在官场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门帮助和他有过节的人。
史圭擅长管理盐务,但之前曾经因为官员选择问题与冯道大闹一场。七年后,刑部侍郎兼盐铁副使空缺,冯道立刻推荐了史圭接手这个职务。
冯道推荐史圭可谓是聪明之举。既可以彰显冯道的宽宏大量,又不会影响到冯道的首辅地位。同时,冯道此举还给其他观望的官员吃了一颗定心丸,你看史圭与我有过节,我还推荐他,其他人自然不会再担心冯道对他们打击报复,降低了冯道被人暗算的可能性。
石敬瑭为了稳住耶律德光,派冯道北上契丹,给干祖母述律氏上尊号,成功地维持了晋辽二国之好,石敬瑭在世一天,耶律德光不会放马南侵。可以说,冯道几乎是拼了老命保住了石敬瑭的饭碗。
冯道回来后,石敬瑭几乎把除帝位之外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冯道。为了冯道,石敬瑭还废除了枢密使的职务,让冯道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首脑。石敬瑭甚至还让冯道参与军事事务,可见石敬瑭对冯道器重到了何种程度。
当然,石敬瑭这么做是有私心的,石敬瑭打算等他驾崩之后,让冯道辅佐幼子石重睿。不过冯道还是出于天下公器的考虑,把帝位交给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这让冯道挨了南宋大儒胡安国好一顿痛骂。
对石重贵,冯道几乎是把这位正值壮年的国君当成李从珂第二了。事实上,石重贵对冯道也几乎是李从珂态度的翻版。虽然冯道于他有拥立之功,但石重贵很不喜欢这个糟老头子。
石重贵对冯道的不冷不热,立刻激起朝中那些对冯道羡慕嫉妒恨的官员们的强烈反应,他们强烈要求石重贵恢复枢密院建置,实际上就是为了分冯道之权。冯道当然明白,石重贵骄傲自负,下场一定好不了,就非常知趣地上表,请求恢复枢密使。
看准了石重贵的将来之后,冯道开始抽身撤退。石重贵决定向契丹称孙不称臣时,引发了朝野的极大争议,主战派和主和派在朝堂上唾沫横飞,互相问候祖宗。冯道一言不发,任他们随便聊,就是不参与。
在耶律德光借助杜重威、张彦泽等人灭掉石重贵后,冯道突然主动北上汴梁,求见大契丹皇帝,并对耶律德光三跪九叩。冯道此举,让那些道德家对冯道严重批判。但冯道不是为了求官发财,而是为了救百姓。
契丹人入主中原,就做了一件事情,对中原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冯道不忍中原百姓受难,说了一句违心的话:天崩地裂之际,佛出也救不得百姓,唯有皇帝陛下能救得(冯道知道耶律德光信奉佛法)。
冯道一言,救了无数百姓,契丹人再没有进行过大屠杀(至少是明面制止了,私下肯定存在,毕竟管不住),中原汉人最大限度保存了元气。《旧五代史·冯道传》就称赞冯道“其后衣冠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延寿阴护之所至也”。
后汉
冯道早年就奉石敬瑭密旨,上书要求罢免刘知远,此举严重得罪了刘知远。刘知远建国后,对仇家大肆打击报复,宰相李崧直接灭族。因为冯道政治地位太高,刘知远只没收冯道家产泄愤。冯道也知道刘知远还忌恨自己,且后汉政权太过残暴,冯道也轻易不管事。
刘知远死后,刘承祐即位,后汉朝局陷入一片混乱,而年近七十的冯道正在家中撰写一篇自传体文章,这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长乐老自叙》。在这篇文章重,冯道把自己所侍奉过的君主一个不落地写出来,计有刘守光、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耶律德光、刘知远,以及刘承祐。而在后世那些所谓的道德家们看来,冯道此举,就等于一个女人满世界宣称自己睡过多少个男人一样。
不过,冯道在文中最后对人生的思考,却是非常让人感动的。冯道认为做人要“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或许这就是冯道的生存之道吧。
后周
后汉政权仅仅四年就被郭威推翻了,郭威性格有些接近于李嗣源,而冯道的性格最适合侍奉这样的老板。其实冯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郭威在官场上的贵人。郭威西征三叛前,特意来请教冯道,冯道给他出了一个绝招——花公款收买人心。郭威用了冯道开的这个方子,果然把军权牢牢攥在手中,为将来废汉建周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郭威是个好皇帝,他建国之后,推行了很多符合百姓利益的好政策。根据《旧五代史》的记载,冯道很大程度上也参与了郭威的新政,至少郭威会向冯道咨询有关治政经验。
世道变了无数,冯道还是冯道。
宋朝的繁荣,其源头就是郭威的改革,而冯道却是一个再标准不过的旧时代人物。当郭威驾崩,养子柴荣即位后,冯道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柴荣继位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应对北汉刘崇联合契丹兵马大举南下。刘崇南犯,实际上给了柴荣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机会,锐意正盛的大周皇帝决定亲征刘崇,但他亲征的决定却遭到了所有官员的反对。
柴荣依旧坚持亲征,冯道问其理由。柴荣认为“刘旻少(轻视)我,谓我新立而国有大丧,必不能出兵以战。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当自将击之”。冯道笑了,他明确表示自己坚持反对皇帝亲征,理由是刘崇势大,不可轻敌。
柴荣尊冯道是五朝老宰相,忍住怒火,但态度依然强硬。而冯道的态度同样强硬到底,柴荣说:“当年唐太宗打天下,一人一马一剑,身先士卒,横扫天下。王世充、窦建德非无不授意,遂壹天!唐太宗能亲征天下,朕也能!”
冯道又笑了,“唐太宗自是唐太宗,陛下自是陛下。”
柴荣反击:“刘崇据十州手掌之地,妄建尊号。而朕率百州锋锐健儿,苟遇刘崇老儿一众乌合,如泰山压卵,刘崇老儿死如齑粉!”
而冯道却继续践踏着柴荣脆弱的自尊心,“泰山自是泰山,陛下自是陛下。泰山不是陛下,陛下也不是泰山”。最后还是宰相王溥出来打圆场,柴荣才勉强按下怒火,拂袖而去。
关于冯道为什么会在即将死去之时突然向柴荣发难,历代的史学家们多有不解。最流行的观点是冯道当众羞辱柴荣,实际上是做给刘崇看的。
北汉与周朝有杀子之恨,刘崇灭周是绝对不会放过柴荣的。而刘崇同样不会忘记,正是冯道的帮助,刘赟才死于非命。若灭周,刘崇也难保不会羞辱冯道。冯道羞辱柴荣,等于在刘崇面前给自己画了一张保命符。
冯道知道自己没几天活头了,柴荣在亲征之后,报复性地让重病缠身的冯道奉太祖皇帝灵柩去二百里外的郑州嵩陵下葬。
冯道回到汴梁家中,已经奄奄一息,命不久矣。
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十七日,周太师、中书令冯道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享年七十三岁。
结语
如果说冯道的立于不败之地的做人道理,或许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窥其一二。比如《天道》、《偶作》。
冯道正如他的诗歌那样,把握现在,不问将来,待冰雪消融,花草自会生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