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栖 杜 氏
一
溯 源
谱载杜姓先祖为陶唐氏。传说陶唐氏为黄帝嫡裔,尧曾为陶唐氏部落长,后居翼方(河北唐县),舜时封尧之子丹朱为诸侯,至夏时朱丹之裔孙刘累迁至鲁(山东曲阜)。据考证,唐尧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时才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杜国,位居现在的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子孙出奔,杜姓自此问世。杜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自周代以来,见于史册者就有三百五十二人。政客无数,仅唐代,杜姓任宰相者就有十一人。
二
入闽入泉肇洛
传兄弟四人(杜仁、杜信、杜侃、杜岱),辗转浙江、江西,翻山越岭、南下福建,分别定居同安、泉州、福清、建宁、建阳,此乃入闽各地杜姓肇基始祖。据《凤栖杜氏族谱》载:杜信(杜一翁,凤栖杜氏始祖)入闽时间应在唐末昭僖年间(即874年—903年间),距今已1000多年。杜一翁始居马夹桥(后作马甲桥)。另有民间传说,杜仁、杜信二人,行至同安,除马一匹别无他物,饥饿难忍,宰马充饥,分离时只有马銮、马甲各执其一,銮分于同安,甲分于泉州,各自营生,此乃马銮、马甲两乡地名之由来。杜一翁五世裔孙杜子隆入凤栖。
现今的马甲桥
【视频】凤栖杜氏大宗祠、贞义姑祠
文物
第一
凤栖杜氏宗祠
凤栖杜氏宗祠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
凤栖之名,源自汉朝,即当时长安城南杜姓族人聚居的杜陵地区“凤栖原”之谓也。据唐代谱牒姓氏专著《元和姓篡》所述,唐代杜氏有十四望即:京兆、襄阳、洹水、濮阳、中山、陕郡、安德、扶风、郾师、成都、河东、齐郡、礼泉、河南。泉州凤栖杜氏,以京兆为郡,乃唐杜之后,在族系源流上,属京兆杜陵派。现宗祠坐北朝南,北依龙兴,南望清源,得风藏水。
近观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大宗祠,三进两落五开间,前庭开阔,重门翼庑,青石红砖木构架,燕尾脊装饰的硬山式建筑,古朴庄严。杜氏宗祠有楹联“武库家声远,瀛洲世泽长”----武库,指的1700多年前西晋开国大功臣杜预将军;瀛洲,指的是1300多年前大唐唐太宗最倚重的宰相杜如晦,李世民曾为全国最佳名仕设文学院,凡获此荣誉者,美称“登瀛洲”,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因此杜如晦也被称为杜瀛洲。“太史第”则是与杜中士有关。
凤栖杜氏大宗祠内悬挂着许多匾额,
见证了凤栖杜氏的辉煌历史。
第二
昭灵宫
昭灵宫始建于元代,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昭灵宫崇真殿西庑,供奉着十五世祖拙隐公(杜冲弼)的神像,两旁对联“自昔群推大檀越,而今已是好祖宗”。
拙隐公生于宋末元初的乱世之中,但却能“构祠承先,拓业贻后”,而且首修凤栖杜氏族谱,功不可没。现在,在杜氏大宗祠内,还挂有来自拙隐公的“祖训”匾额,上书“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利”。这祖训词朴意旷,就是劝勉子孙做好事做好人,多做泽及桑梓、社会之事。
第三
贞义姑
“玉骨冰心七十霜,护持两世系纲常。克延父嗣侄及弟,不识人间凤求凰……”这是明代大学士史继偕《咏颂贞义姑》中的诗句,记者在凤栖杜氏族谱中发现,除了史继偕外,泉州古代名士何乔远、苏廷玉、李光缙、黄道昶、杜应楚等都曾为凤栖杜氏的“贞义姑”撰文成记,堪称藻文如海,赞颂不辍。那么,这贞义姑究竟是谁,能担得起如此多人的称赞?
贞义姑祠
泉榕古道上的“贞孝”坊
贞义姑姓杜名晦,乃杜氏坦斋公之女,生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她为照顾家庭,终身未嫁,含辛茹苦地把弟弟杜华以及弟弟的儿子杜旵拉扯成人(杜华英年早逝),为当地“凤栖杜氏”一脉留住了香火,被誉“守贞全孝”。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杜氏后人翰林御使杜中士(也称杜蕉林),奉旨为祖姑建节坊,更得道光皇帝亲谥“贞孝”二字,遂立牌坊于泉榕古道后梧段上。
杜氏了不起!
仅唐代任宰相者超11人!
杜氏宗亲动动手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