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端午纪念屈原说起
作者|王海亭
临近端午节,人们自然想到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然而更令国人心心系念和深深动情的,则是和端午民俗密切相关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尽管据史家考证,端午节的产生实际要远远早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但是千百年来,人们还是始终以虔诚和崇敬的心情,把这个传统节日与屈原的名字联在一起。
屈原之所以不朽,固然因其杰出的文学成就,然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具有一以贯之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千载而下,追思屈原炽热的爱国情怀及其终以身殉的壮烈行为,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凡正人君子与有识之士,谁能不为之深深感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最主要的表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尽无数磨难而始终巍然屹立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当今时代的中国击风搏浪,由强势崛起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我们应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多年来,一些否定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的人,脱离具体的历史时空和历史语境,拿今天的事实去否定过去的历史,进而否定爱国主义、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例如,他们认为,战国年代诸侯纷争,士人往往以客籍为他国服务,有的甚至官居高位,如楚将伍员之佐吴,魏人范雎之相秦,诸如此类;他们都是在后来成为“大中华”版图的范围内从政做事,故无所谓“爱国”与“卖国”。准此,他们认为屈原因秦灭楚国而投江自殉,是狭隘的“愚忠”之举,亦不能称其为“爱国”。按照这一逻辑来观察和评价历史人物,他们认为北宋抗辽的杨家将,南宋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以及抗元的文天祥等人,也不能称为民族英雄,甚至连“爱国者”也算不上;有的学者甚至称岳飞为拥兵自重的“军阀”。在他们看来,既然历史上的契丹、女真和蒙古族都属于中华民族,那么中原王朝与他们的战争,就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争斗”;而在这种争斗中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就不能算中华民族的英雄。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下去,松山之战被俘后投降满清的洪承畴,还有后来公然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是不是也可摘下“貮臣”和“汉奸”的帽子,重新进行评价了?是非混淆与黑白颠倒若此,岂非荒谬绝伦耶?
这里的问题是,脱离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来谈论政治、臧否人物,就很容易进入认识误区。要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各族敦睦友谊的诸多佳话,也有异族激烈争斗的腥风血雨。我们既不能因为某民族历史上曾与中原争斗,就否认它是今日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不能因为某民族同属中华民族一员,就否认它在历史上所建立的政权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敌国”,进而否定在同它的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应当坚持“历史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抛开具体的历史时代、环境和条件,用今天的现实去否定过去的历史,那就违背了历史事实,也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
我们这个国家,本来是十分重视精神价值的,这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看看历史上那些传颂千古的人物,思想家如孔子和孟子,政治家如苏武、诸葛亮、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于谦、史可法和林则徐,军事家如岳飞和戚继光,文学家、诗人如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和辛弃疾等,无不代表了一种宝贵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并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湮没,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国革命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新中国五六十年代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创造出那么多惊人的奇迹,很重要的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人们不能不看到,近几十年来,我们这个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忽视精神价值的偏向。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价值追求的功利化、社会关系的商品化、为人处世的市侩化,以及精神生活的浅薄化和庸俗化等等,都是其突出的表现。不少人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社会道德严重滑坡,贪腐现象更是触目惊心;到处都可以看到由于精神价值缺失造成的各种社会弊端和混乱现象。我们现在是该回过头来,深刻反思并猛省了!是该十分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扎扎实实地推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体建设、协调发展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当代中国,坚持爱国主义,就是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从而汇集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磅礴伟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福祉所在,也是我们对千百年来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无数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最大告慰。
王海亭,临朐县冶源镇石河店村人。潍坊医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潍坊市书画家联谊会名誉主席,潍坊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大学潍坊校友会名誉会长;并曾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第三届理事,潍坊市书协名誉主席。书法宗王,以行书、行草为主,重传统而自见面目,且多书自作诗联,寄情寓怀。已有三百余件诗联作品见诸报刊或书法展览;多次参加省内外书展并获奖二十余项。1992年曾率团赴日本福冈市进行书法交流,作品入选历届“潍坊—日本习字社”中日书法联展及两次中韩书法联展。诗联和书法作品先后入选《中国楹联家大辞典》和《当代书画家自作诗联墨迹选》等四十余种书画集。已先后发表多篇书画评论文(序)、时评文字与散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