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驰名中外的邓州古今名人(一)邓州古代名人介绍邓州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有史至今,曾诞生1位圣人、62位侯王、11位宰相、3位状元、21名著名军事将领。孕育了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慎,唐宋忠烈名将张巡、王坚,著名作家姚雪垠、周大新、二月河、秦俊和教育家韩作黎等大批名人俊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祖籍邓州习营。唐宋三贤(韩愈、寇准、范仲淹)先后在邓州任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在花洲书院写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传唱不绝。在商王武丁时,“封其叔父曼于邓”,又成立了归属商王朝的曼姓邓国,曼姓邓国延续680余年,传国君22位,曼姓邓国的第一位国君曼公无疑就是邓姓的鼻祖。吾离是曼姓邓国第十九位邓侯,也是第一位见于正史的邓国国君,有“中兴之君”之盛名,他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是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邓字起源为何要以"邓”为名?邓繁体字写作"绑”,由"登”和"B”合成;’登”是五谷成熟的意思;’3"即"邑”字,是城邑的意思。邓’字说明,古时邓州是富庶之区,适合建都立邑。
”《春秋》"鲁桓公七年"云:’春,谷伯、邓侯来朝。”一一《左传》邓氏起源《辞源》"邓”字条云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子孙以国为氏。”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吾离逝后,葬于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一个,所以称之为"邓州第一冢”,而吾离陵也是唯一有考的国君葬身之所,故又有“邓氏第一陵”之称。其墓的存在对古邓国历史及邓姓起源于邓州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成为邓州古老历史的标志。位于邓州城区东南约3公里处的八时王村南,距邓公里。墓葬所在地为坡状高地,陵学处于高地中央,圆丘状,高7米,直径30米,面积706.5平方米。为防止陵莹封土流失,于陵表种植草皮、松柏、陵周圈筑高1米的围墙,墙外修筑1.的石子路,陵莹保护范围周边圈筑了高2.5米,长340米的围墙,院内种植松柏进行绿化,建造两间保护房,设专人看护,吾离陵前竖着“邓国侯吾离陵”石碑一通,碑前置方鼎形香炉,便于世人参观及拜祭。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秋,邓州市政府专款对吾离陵作了小规模的整修,还接待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及内地邓氏后裔的寻根拜祖访问团,2002年,邓州市人民政府再次拨专款对吾离陵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发现有鬲足及其它陶器残片,表明吾离陵附近存在有与其时代相近的文化内容。
现在自陵莹正南沿中轴线,已建成"吾离堂”、“邓姓纪念馆”等建筑群落供人浏览参观,已成为邓州市一个风景浏览地之一。2、中国医圣——张仲景名机(150-219),汉南阳郡涅阳县(今邓州穰东镇)人,东汉名医,官至长沙太守,因当时疾疫流行,弃官从医,专心医学研究,首创六经传变,八纲辩证的医学哲理。确立了辩证论治的临床原则。编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还有《辨伤寒》、《疗伤寒身验方》、《评病要方》、《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在长期战乱中,一些著作散失。晋人王叔和将部分篇卷分别整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与《内经》、《难经》,合称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唐宋以来已传播海外。对日本、朝鲜、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中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仲景学说的热潮越来越高,共认为张张仲景与冬至吃饺子人们都知道,北方人大多数爱吃饺子,特别是农历的冬至那天非吃不可,传说这天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哩。提起冬至饺子的风俗,南阳、邓州一带,流传着医圣张仲景的动人故事。据说有一年张仲景回乡祭祖,看到不少人耳朵被冻掉或溃烂流水,关心民众疾苦的张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回到家乡就教人们做药膳吃,就是把羊肉兑上白广椒、当归、茴香、肉桂等中药,下锅煮熟后捞出羊肉,加上葱、姜、蒜、萝卜等剁碎,撒上油、盐、辣椒或糊椒面,用面片包成一个个疙瘩,煮熟后连汤带疙瘩趁热吃,几次吃得浑身大汗就好了,包括手、脚都会好起来。
为了解决穷苦乡亲无钱买料,无法治病的问题,张仲景在自家院内施舍汤药,治疗乡亲们的冻伤,三天之后,那些喝过汤药的人的冻烂部位果真好转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便象扎了翅膀,传遍了邓州和紧挨着的县乡,没多长时间传遍方圆百十里,连南阳以东的人们都来尝矫耳汤。后来张仲景便在现今医圣祠那里,搭棚垒灶支上大锅,舍起了祛寒矫耳汤,还为黎民百姓看病诊脉治杂症。医好了不少疑难重病,轰动了方圆数百里。张仲景是冬至那天去世的,也是冬至那天开始舍祛寒矫耳汤,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冬至这天包饺子吃,一直沿传到现在。3、唐朝死守睢阳的忠烈名将——张巡自古邓州出将军,在古代共有21位著名将领出自邓州,有唐朝时坚守瞧阳,誓死抵抗叛军南下的张巡;南宋时坚守合州,击毙号称"上帝之鞭"的元大汗蒙哥,勇保钓鱼城的民族英雄王坚;明朝时,有坚决反对朱棣"靖难之役”,死保大明正统,镇守济南三个多月,差点砸死朱棣的忠烈之士铁铉;还有在鸦片战争中参加了对英军作战,并战功卓著的广东陆路提督马殿甲。此处以张巡为.例,使同学们了解邓州古代的名将风米。张巡生于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卒于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唐邓州南阳(今邓州市)人。
博通群书,精于战车。开元(公元714-741年)末举进士,初任清河县(今河北清县)令,后调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张巡起兵讨戈,占据雍丘。雍丘令令狐潮投降叛军,以四万之众围攻。张巡固守应敌,并出奇兵夺取了贼军盐米千斛,箭数十万支。又以兵士五百,夜袭潮营,屡挫潮军,大小数百战,斩数千人,令狐潮以数万人矗城四个多月,张巡才一千多人却每战必胜,令狐潮一败再败,只好撤围退兵。当时河南节度使嗣虢王巨,屯师彭城,命张巡为先锋,拒击敌军。敌将杨朝宗抵达宁陵,断绝了远、姚阎(城父令)合兵。派遣将领雷万春、南霁云等,领兵大钱于宁陵以北,杀贼将二十,敌军万余人,杨朝宗败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死后,安部将尹了琦,率同罗突厥奚劲兵十多万攻睢阳,张巡固守拒敌,射伤尹子琦左目,贼兵败退。同年七月,敌军再次围城,城中粮食已尽,有人想弃城东走。张巡与许远商量说:“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如果放弃,贼必乘胜长驱,江淮就难保了。”于是,张巡带人捕雀掘鼠以为食,将士一千多人,誓死保守睢阳。张巡派南霁云到彭城、临淮等地求援,友军不肯出师帮助。敌军知外援已绝,围城更急。
将士饥病难支,不能作战。睢阳城陷后,张巡被俘。尹子琦劝巡归降。张巡大骂,尹了琦用刀挠其口,牙齿尽落,而至死不屈,与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时年四十九岁,肃宗下诏褒赠张巡为杨州都督,封邓国公。张巡守睢阳,使叛军不能南下江淮,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保障了江南经济生产和财富不被破 坏。与唐山南节度使鲁炯守邓、襄,维护了江南财富得由江汉而洋州、漕运至唐都长安的通道,保证了军 食与政权机构运转之所需,这东、西两个支撑点形成一面坚不可摧的屏障,使李唐的统治得以持续,国家 仍属统一的局面,其意义的重大由此可见。 又在《全唐诗》中有张巡诗《守睢阳作》等五首。多叙御乱战阵之艰危,言爱国忠君之志向。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 -忠臣纪念邓州名将:邓国公张巡与建文帝兵部尚书铁铉 彭始接(1645年〜1732 年)字直上,号方洲,河南邓州彭桥人,清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之第五子。 始挎幼聪颖,读群书,行文驰骋纵横,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 监御史等职。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再入翰林院,撰写诏令制诰,供职南书房。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督学浙江。操卷而授,治学严谨。康熙帝南巡时,曾御书“公明尽职”四字赐给他。
始持返京后,康 熙帝升他为侍讲学士,又命任少詹事,不久又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等职。 后始挎因迁葬请假返乡里居。在家读书写作,他著的《方洲制义》、《学礼庭初编》等书行于世。 当时南阳相沿承办黑铅(铸钱用)以为贡品,黑铅非南阳地产,至产地购得以为贡,殊感为累。始挎力陈 雍正九年(1731年),在故里彭桥建御书亭,将御书“公明尽职”刻石填金,置于亭中。雍正十五 .年(1372 年)因病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七岁。 乾隆年间,在邓州内城东南隅建御书楼一座,将御书“公明尽职”刻匾置楼上。“书楼夜月”为当 时邓州一大景观。此街也因此得名御书楼街。 在一次经筵上,彭始持因胤祯不会背书而罚他下跪。被皇后得知,皇后满面怒气冲进弘德殿,拉起胤祯就走,并说:’皇儿读书为君,不读书也为君。”彭始持见皇后如此无礼,当即说f 读书为明 君,不读书为昏君。"皇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又让胤祯跪下。 康熙皇帝觉得彭始授治学严格,要求胤祯勤学勿怠,堪称师表。为了严教太子,就命胤祯绘 一幅《御筵课读图》。图上画了康熙与彭始授相对而坐,旁侧跪着太子胤祯。绘成,奉呈父王康熙御览。 康熙皇帝遂把此图赐给彭始持。 自此,这幅《御筵课读图》即成彭氏家宝,代代相传。邓州人把这图叫《跪师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