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纵横天下的术法
纵横术是一套倾覆了战国政治时局的术法,也是一套让儒家深恶痛绝的诡诈奇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而且持续了两百多年。这两百多年间,有的诸侯国被瓜分,有的被吞并,有的悄然崛起,时局变化莫测,各国诸侯处于高度的竞争焦虑中。尤其是西秦的崛起,给了那些骄傲的中原大国一个当头棒喝。
在他们看来,秦国不过是一个为皇室养马的贫穷野蛮小国,不足为惧。然而,当秦国兴师,想要进攻东周,夺取九鼎,取代周皇室时。他们第一次见识到商鞅变法后,强大、富足,以及秩序稳定的秦国。
他们先是震惊于秦国的野心,然后是焦虑,接着是被攻灭的恐惧。面对这样的威胁,他们积极寻求治国之策,鼓励处士横议,即使是没有做官的平民,都可以议论时政,甚至是当面指点国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诞生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纵横家。
图源网络
纵横家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段时期,一个纵横家的计谋可以止战,还能让中原六国和睦相处,亲如兄弟,甚至能让秦国十余年不敢过函谷关,间接延后了秦统一天下的时间。纵横家整日游走于各国王庭之中,与一国之中最有权势的国君对谈,冷静地揣测这些国君的心理和态度,提出迎合君王想法的主张,以换取信任和亲近,从而让自己的意见被采纳。
揣测人心,迎合人心,是纵横术的根本,“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是其核心。简单来说,整套纵横术教的就是怎么揣测人心,再根据不同的人性,用不同的方式来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纵横家把这套用在君王身上,进而控制国家决策,影响整个局势。
历史上对纵横家的评价,有两个极端。
有人认为他们有止战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更多人是抨击,尤其是儒家,一直骂纵横家,骂他们这是诡诈之术,妄言乱世,倾覆国家。在儒家看来,纵横家察言观色,用夸大的言辞博取国君信任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孔孟之道,是一群没有原则、没有信念,也没有道德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纵横家张仪列传时,也在最后点评时,说了一句:“他们才是真正让国家倾覆的人物。”
图: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图源网络
这群有倾覆国家力量的纵横家,在战国时代非常多,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兴盛的职业。他们用智谋和善辩的言辞,奔走在诸侯之间,也因此跨越阶级,获得地位和财富。他们的故事在层级森严的战国时代,尤其传奇,甚至被人整理成册,在民间流传甚广。
到了汉代,文学家刘向在整理皇室藏书时,发现了这几册故事,惊喜之下,着手整理校对,把不同版本的内容,按国别收录,把同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整理在一起,最后改名《战国策》,高兴地把书呈现给皇帝,报告说:“臣以为,这是战国时的谋士,辅佐国君时所给予的策略,因此取名为‘国策’,又因为发生于战国,所以增一字,名《战国策》。”
因为刘向的整理,后人才得以窥探,纵横家如何影响了一个时期。
那么,纵横家的开创者是谁呢?
目前,鬼谷子是公认的纵横家开创者,并有《鬼谷子》一书流传至今,但鬼谷子本人的经历,历史记载尤其少,倒是传说非常多,已近乎为神。
相传,鬼谷子是楚人,姓王名诩,常年在云梦山上采药,因而得道,所以后世者也尊他为道家始祖。关于他的外貌,传得也很奇特,说是有“鬼宿之像”,鬼宿四星是指星群,也就说鬼谷子头上有四个大疙瘩,常人很少有这样的面貌。
图:鬼谷子画像|图源网络
这样的出生和面貌,已经很奇异,但连他学习纵横术的经历,也说得颇为传奇。
传闻,鬼谷子的师傅得道仙去时,留下了一册无字经书,每每翻开,都无一字,他捉摸不透师傅的用意,辗转反侧,半夜起身拿烛火照看,无字经书竟然显现出金字来,一读之下,奉为至宝,连夜诵读,直到天亮才肯释手睡去。
当晚就习得纵横术十三篇,也就是如今流传的《鬼谷子》,第二夜再看,习得兵法,第三夜习得《本经阴符七术》。每一夜都能习得一种新术法,内容无所不包,基本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书。
鬼谷子的《本经阴符》是讲涵养精神之道,因此被奉为道家祖师爷。从魏晋开始,历代的道教信徒开始神话鬼谷子,逐渐把他推上了神坛,才有了这些传说。
五代时,杜光庭在他编录的神仙集《录异记》中,这样记载:“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说他是跟随太上老君修炼。
明朝时,李杰在《道藏目录详注》里有:“鬼谷先生,晋平公时期人,姓王名栩,不知何许人,受道于老君。”到了清朝,《嘉庆重修一统志》亦曰:“鬼谷子,姓王名诩,楚人。尝入云梦山采药得道。”
图:鬼谷子下山画像|图源网络
鬼谷子之所以被神话,主要还是因为先秦没有直接记载他的文字,而他流传的思想,影响又太大,给大家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中的推算,鬼谷子的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也就是战国时期。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为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单独列传,就两次提及鬼谷子,两人都拜鬼谷子为师。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史记·苏秦列传》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和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合纵连横,就始于他们的主张。两人凭借着鬼谷子的纵横术,搅动时局。
图:张仪与苏秦|图源网络
当时,秦国已经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这六国也颇忌惮秦国,尤其是紧挨秦国的三晋,受到的威胁最大,因为他们地盘小,武力相对弱,秦国很容易就打到他们的家门口。
关于苏秦和张仪,《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苏秦效力燕国,游说各国,主张合纵。即联合齐、楚、燕、韩、赵、魏,这六个国家纵向联盟,共同抵抗西边的秦国。他用雄辩的言辞,游说六国诸侯,获得一致赞成,出生平民的他,成为六国的“纵约长”,因此佩戴六国相印,风光无限。他的主张,让秦国十余年不敢过函谷关。
而张仪为秦国谋划,主张连横,他的目的是离间已经组成联盟的六国,让他们反过来跟秦国横向合作。最终,张仪成功游说楚、魏等国背弃联盟,以此破解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这两人,都是当时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说是呼风唤雨也不为过。
而到唐代时,在一些文字中鬼谷子又冒出了两位徒弟,孙膑和庞涓。按生卒年推算,孙膑和庞涓入门时间比苏秦和张仪还早一点,孙膑和庞涓是两人的师兄。孙庞的有关记载,初见于《道藏》,这是一本整理了先秦到汉代道家典籍的书,在《鬼谷子天髓灵文》一卷中有:“(鬼谷先生)初以传孙子、庞公。”
图:孙膑与庞涓|图源网络
到了明清,历史演绎小说兴盛,鬼谷子和孙庞的故事也被演绎成小说,在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中,鬼谷子已经是道教仙师的形象。他指点孙庞兵法时,用的是道术,他斩草变作马,撒豆子变成兵,模拟出鼓声阵阵,战马嘶鸣的战场,为孙膑和庞涓,演示千变万化的兵法阵形。
孙庞因此得鬼谷子兵法精髓,学成后便下山。下山之前,鬼谷子为两人都算了一卦。
鬼谷子指点庞涓,他将得志于魏国,还给了他一个八字锦囊,写着:“遇羊而荣,遇马而卒。”而面对孙膑,他将他的名字由“宾”改为“膑”,也给了他一个锦囊,告诫他:“遇难时打开,可化解一难。”
鬼谷子早已窥探到了他们命运中交缠的一段孽缘,却没有直接道破,只是一人给了一个锦囊,给了他们化解一难的机会。
孙膑和庞涓没有悟道天机,因此逃不过注定好的命运。
他们猜测不到,作为师兄弟,他们将站在对立面,各自带领两大强国角逐,他们之间的胜败,紧紧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孙庞之争
庞涓出山时,魏国在所有的诸侯国中势力最强大。
公元前453年,晋国被三大家族瓜分成魏、赵、韩三国。在这三个国家中,魏国的地理位置最危险,基本四面环敌。西面有秦国,东面是齐国,北面则对着赵国,南面则是楚、韩,被各大诸侯国紧紧围在中间。
三家分晋时,魏国的开国君主是魏文侯,这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君主。他忧虑魏国的未来,于是毫不犹豫选择变法,征集天下人才,重用李悝、吴起、乐羊、翟璜等能人,进行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改革。
魏文侯放手让李悝进行变法,因此创建了魏国第一套法律《法经》,正式开启以法治国的道路。魏国是最早变法图强的国家,差不多一百年后,一个卫国的年轻人,才拿着李悝的《法经》,向秦孝公自荐,试图在秦国推行法治,这个人就是商鞅。
李悝的变法,让魏国变得强大,称霸中原将近百年。
图: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初期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 。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图源网络
魏国不仅仅是变法,推行的是全面的改革,重用儒家学派,废除世袭制,以能力选官,还把被豪族抢占的田地,重新分配给平民。在军事上,魏国原本是晋时的军事重地,有很强的军事基因,因此也很重视练兵,建立“武卒”制,专门对士兵进行考核。
魏国的士兵在当时有专门的称呼——魏武卒。
魏武卒名声赫赫,令各大诸侯国闻之丧胆,魏国靠着这支军队,侵吞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甚至还直接攻入秦关中,打得秦国无还手之力。此时,魏国狠狠压制住秦国,掠夺楚、赵、齐的土地,攻灭了中山国,称霸中原。
各大诸侯都忌魏国独大,尤其是赵、韩两国,都是从晋瓜分出来的,怎么就轮到你称王称霸?因此经常主动攻打魏国,或者进行军事挑衅,但每次都被魏武卒反攻,直接打到门口,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局面,赵、韩一抵抗不住,就到齐国搬救兵,齐国和魏国结了不少仇怨,成了死对头。
图源网络
庞涓投靠魏国时,魏国依然是强国,那时执政的是魏惠王,魏文侯的孙子。庞涓初见魏惠王,正巧赶上了膳官进献羔羊,他心下一喜,想起师傅所说的“遇羊则荣”,笃定今日必定能显贵,于是上报师门,向惠王细述他三年所学的兵法。
魏惠王刚被赵国夺了中山,颇为烦恼,就问他:“先生,你有什么良策助我夺回中山吗?”庞涓自恃对兵家之事了如指掌,非常得意地自荐:“大王若是用我,我必定让魏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庞涓被拜为元帅后,先后带兵攻打了卫、宋等小国,还抵挡住了齐国的讨伐,屡战屡胜。鲁、郑等小国见势,纷纷依附魏国。有了这些的功劳,庞涓在魏国得势,身边的亲表兄弟都做了官,非常得意,但他心里一直有顾虑。
他想,师弟孙膑就要出山了,而且天资远在自己之上,无论是一起服务魏国,还是当对手,他都必定会输,荣华富贵也将享尽。左思右想,没有别的办法,最终决定除掉孙膑,于是开始想办法骗孙膑到魏国。
图源网络
庞涓的做法很歹毒,一边告诉孙膑要把他引荐给魏惠王,但又在魏惠王面前抹黑孙膑,暗示孙膑将对魏国产生威胁。孙膑一到魏国,就被施以膑刑和黥型,打断双腿,刺字脸上。
这两种刑罚非常折磨和侮辱人,但庞涓做起这一切毫不手软,一点都没有顾念同门之情,最后还把孙膑囚禁起来。他不让孙膑死,是想用折磨的方式摧残这个天才的精神,进而让他丧失生存的意志。
但孙膑远比他想象的坚强,孙膑遭这一难,才想起下山前,鬼谷子给的锦囊,打开一看,只有三字:“装癫狂。”于是,他佯装癫狂,成功让庞涓放松了警惕,又暗中寻找出逃的机会,当他得知齐国的使者到魏,用尽办法,偷偷去见了齐国的使者,并成功游说齐国使者,带他逃出魏国。
孙膑逃到齐国后,他开始筹谋自己的复仇计划,发誓一定要亲手杀死庞涓,以报侮辱之仇。一到齐国,他就被齐国大将田忌奉为上宾。
田忌喜欢赛马,也喜欢下重注,但赢的几率不高。孙膑被带着参加了几次,发现了可以赌赢的规律,就告诉田忌:“您只管加大重注,我有办法让您赢。赛场上的马,脚力相差不大,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马,您用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中等马对他们的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必胜。”
田忌信任孙膑,二话不说就押了千金重注,最终以两胜一败,赢得了比赛,也赢了齐王和贵族的赌注。孙膑的博弈思维,让田忌更加刮目相看,把孙膑引荐给了齐威王。
图:田忌赛马|图源网络
齐威王跟孙膑对谈兵法,谈完之后,佩服得尊孙膑为老师。齐威王对孙膑寄予厚望,他期望孙膑可以助齐国打败魏国,重新夺位霸主地位。
齐国,姜子牙的封国,国姓为姜,春秋时期,因为实力雄厚,多次称霸诸侯,一直是老牌大国。三家分晋时,齐国的内政已经被田氏家族掌控,齐国国君已经成为傀儡。到了前391年,田和筹谋代齐。
田和先把齐康公放逐到一座海岛上,让他食一城,供一祀。接着就攻打魏国,成功拿下襄阳,以此要挟魏文侯,助他称侯。魏文侯没办法,为他在周天子和各诸侯面前做担保,让他称侯。田和正式称侯后,仍沿用齐国名号,称齐太公,齐国的当家人由姓姜改为了姓田,史称“田氏代齐”。
到了齐威王,已经是田氏第四任国君,他一直图谋恢复霸业,在位期间,进行了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重视选贤举能,重用邹忌和田忌,并修建稷下学宫,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各国学子都趋之若鹜,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
图源网络
齐威王做这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冲着做霸主去的,只是魏卒兵太过强大,难以匹敌。而孙膑的到来,让他看到了战胜强魏的可能。前354年,赵国又被魏国打到了家门口,抵挡不住,以奉送中山为条件,请求齐国派兵支援。
这场纷争,其实是赵国先挑起的,因为想扩大地盘,就派兵攻打卫国,还拿下了两座城池。卫国抵挡不住赵军,就跑去和老大哥魏国告状,魏国听了表示很生气,当即以庞涓为主帅,集合了魏、卫、宋三国军队,围攻赵国,直取首都邯郸。
齐威王很机灵,比较想坐享其成,答应之后,只分拨了小部分兵力出去,以示助赵。一年之后,等赵、魏两军打得很疲惫了,才真正派兵救援,想让孙膑当主帅。
孙膑以身残为由拒绝了,推荐田忌当了主帅,而他做军师。田忌直肠子,带着齐兵就想和魏兵正面硬刚,被孙膑拦住,说:“魏兵虽然疲惫,但也不能因此轻敌。”
图源网络
孙膑一向喜欢智取,而且要用最快的速度,以最低的折损取胜。他分析之后,主张“批亢捣虚”“疾走大梁”。避实击虚,不去正面硬打,而是先攻击魏军一定会救援的地方——大梁。大梁是魏国的都城,孙膑猜测,一旦他们率军到大梁的消息放出去,庞涓一定会率主兵力来救,到时他们埋伏在魏兵回大梁的必经之地——桂陵,打魏兵一个措手不及。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往大梁去,佯装攻击,一路则重兵埋伏在桂陵。最终,齐军成功伏击了疲惫的魏兵,齐军大胜,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孙庞交战的第一回合,孙膑赢了。
图源网络
但桂陵的失败,对魏国影响不大,只是折损了一些兵力,魏国最终还是攻下了邯郸城。后面,魏国反应过来之后,对齐国越想越生气,想要报仇,于是放弃了邯郸,联合韩国攻打齐国,齐国只能求和。
魏国的国势如日中天,齐、赵同时被魏国反攻,齐、楚等曾经的大国只能伏低做小,而此时,西方的秦国正在进行商鞅变法,蓄精养锐。
十年后,魏国打韩国,韩国派使者到齐国求救。这次的纷争的起因是魏国想称王,韩国不反对,魏国就直接攻打韩国,强国就是这么霸道。而齐国还是跟上次一样,想先坐山观虎斗,等双方都疲累不堪了,再派田忌、孙膑去援助,坐收名和利。
然而,这次韩国五战五败,实在抵挡不住魏兵,又加急派遣使者到齐国求援,齐国这才出兵。庞涓听到消息,不想重蹈覆辙,又败在孙膑手中,连忙带兵离开韩国,一路奔回魏国,增派了十万强兵,打算正面迎击齐军。
图:庞涓画像|图源网络
孙膑率兵到魏国后,才发现庞涓搞了这么大阵仗,知道庞涓欲公报私仇,置他于死地。此时,他已深入魏国腹地,欲退不能,要想转危势为优势,他想了一招擒贼先擒王,庞涓作为主帅,带领着十万精兵,攻下庞涓就意味着攻下魏兵。
孙膑琢磨着庞涓的心思,心想庞涓一定以为抓他,犹如瓮中捉鳖,易如反掌。跟庞涓同窗三年,孙膑很清楚他的性格,狂妄自大,尤其自信,因此也容易轻视敌人,尤其是当他占足了优势时。
思虑之后,孙膑向田忌献计,用“减灶”之策,最大限度激发庞涓的自大心理,从而让他轻视齐国兵,接着再引诱庞涓深入齐军埋伏,先擒杀庞涓。十万大军失去主力,就会如散沙一般,士气大减,就可以攻下。
这个计谋,让田忌有了信心,当即依计行事。第一天,齐军先修十万人吃饭的炉灶。第二天,修五万炉灶,第三天修三万,依次递减。
图:孙膑画像|图源网络
庞涓在后面追击,眼看着炉灶数量越来越少,猜测是胆小的齐兵惧怕魏卒兵的威名,逃了大半,心中大喜,想更快追击到孙膑,于是丢下步兵,只率领部分精锐的骑兵,以两倍的速度追击。
孙膑早已埋伏在马陵,这里道路狭窄,地势险隘,易守难攻,是埋伏的好地方。天时、地利、人和,已经掌握了,为了擒住庞涓,孙膑又特意设了一个局,削下一颗树的树皮,写下八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因为孙膑估算庞涓的行军速度,料到他会在傍晚到达。他还断定,看到削掉树皮的树干上有字,庞涓一定会举火把照明细看。所以,孙膑吩咐埋伏的一万弓箭手,一见火光,立即万箭齐发。
庞涓国馆傍晚赶到马陵,见树上有字,立即点火照看,字还没看完,箭如雨下,魏兵顿时大乱。庞涓知道中计后,深知无法战胜孙膑,羞愤自杀,临死前高喊:“我竟然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图源网络
庞涓最终“遇马而卒”,正应验鬼谷子的谶语,死在了马陵。孙庞两人的恩怨也了结于此,唯有一声叹息,三年同窗,却有这样的孽缘。这次的马陵之战,孙膑开始闻名诸侯,他的兵法也因此流传开来。
而魏国,损失很惨重,魏兵被齐军全数攻灭。十万魏武卒是魏国的底牌,这一战魏国气数全尽。
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在之后的战争中,魏国更是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接连丧地。魏国正式退出强国之列,曾经属于魏国的时代已经落幕。
图源网络
齐国也只是短暂地称王,完成变身的秦国正式登上舞台,成为战国时代的绝对主角。
鬼谷子晚年的徒弟,张仪和苏秦也在此时出山,搅动着接下来的百年时局。
下周四,我们接着讲苏秦与张仪的故事。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