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本答案会很长(是的,我的回答向来就没有低于 500 字的),所以为了适应不同层次求知欲的知友的需求,我从三位名人的视角出发,用电视访谈的方式,一共为大家准备了 3 份回答。也希望借此客观地反映「喫」与「吃」的历史原貌。
你们挑一个自己锺意的看就是,(^_−)☆
※※※※※※※※※※※※Answer One※※※※※※※※※※※※※
主持人:首先我们有请国内著名学者,潜心研究简化字达40年(跨越民国、共和国两个时期)的陈光淼(化名)先生谈谈「喫」和「吃」字的关系。大家掌声欢迎~(此处掌声若干)
陈光淼(光绪32年~共和国23年/1906年~1972年),前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简化字之父,代表作《谈精简汉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谢谢主持人的邀请,谢谢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其实在拙作《谈精简汉字》中,我就率先提出了现行汉字的缺点。其中有一条就是异体字太多……汉字的历史趋势就是简化……(此处省略1000字)
(荧幕上显示出陈先生在《谈精简汉字》中论及的片段)
所以我们进行文字改革工作,不能光从精简汉字字形入手,精简汉字数量也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如何精简汉字数量,我们主要是对异体字和音同义近字(画外音:这类字如「工」与「功」、「联」与「连」、「郁」与「鬱」、「辑、積、績」与「集」)的字实行合并,以达到精简汉字数量的目的。这些基于读音的合并(无论是异体归并、还是义近归并),也为我们今后的汉字拼音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荧幕上显示出陈先生在《谈精简汉字》中论及的片段)
因此,我本人亲自对现行汉字中的异体字进行调研,并拟定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交给委员会组长审核。此表现在已经正式公布。
简单来说,「喫」是「吃」的全等异体字。所以在我们的《异体字表》里,「喫」被认定为不规范字而废除使用。
(荧幕上显示出《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片段)
因此,在现行规范汉字体系中,「吃」是规范字,「喫」是不规范字。不规范字不应该被使用。
日本帝国主义抱残守缺,仍然把「吃」写作「喫」,这是十分迂腐的表现。所以建议题主不要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毒害,在使用中文时照搬中国封建旧社会和日本的用法,而应该使用我们新中国人民群众自己制作的规范字。
最后老头子我再响应一下中央的口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从我做起。」
(荧幕上显示出大幅标语)
谢谢大家的收看。
※※※※※※※※※※※※Answer Two※※※※※※※※※※※※※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有请刚从时空站赶过来的来自清代雍正年间的小学家段金裁(化名)先生谈谈他的看法。(掌声雷动)
段金裁(雍正13年~嘉慶20年/1735年~1815年),淸代小學家、經學家,代表作《說文解字注》
陳君此言大謬矣。「喫」與「吃」竝非異體字關係,此二字本是音形義全然無關的兩个字。「吃」作進食義,實乃淺人誤用,猶「豆腐」誤作「豆付」、「蛋炒飯」誤作「旦炒飯」。此類俗人同音誤用的用法,用於速記尙可,將其視爲異體字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遑論用爲朝廷典笵之字。
《說文解字》:「吃,言蹇難也。从口气聲。居乙切」(今音爲「ㄐㄧˊ/jí」)
《說文解字》(新附):「喫,食也。从口契聲。苦擊切」(今音爲「ㄔ/chī」)
通俗來講,「吃」字本義爲「口吃」(言蹇難也),讀音爲 jí。而且此「吃」與口語詞中「結巴」的「結」有關係。
「喫」字才是平常我們所言的「喫飯」、「喫肉」的「chī」。此二字最晚在民國時期(画外音:段金裁先生通过时空站看到的)的官修字典《國語辭典》中,其用法依然涇渭分明。
(荧幕上显示出《國語辭典》(民國36年)片段)
從這本《國語辭典》上我們可以發現幾个細節:
(「喫」字詞條的一部分)
本人從時光站瞭解到現代中國,無論是在大陸還是港臺,進食義目前都使用了俗字「吃」。相反,東洋日本國卻將近代中國以前的「喫」「吃」之別保留得很好。
我們且看《角川新字源》:
由於在下不通東洋文,故請 @Hakumo先生翻譯如下:
どもる,もどり。即汉语“口吃”之意(ものを言う際に、声がなめらかに出なかったり、同じ音をくり返したりする),其表记为“吃る”,不意外,应可是该“どもる”为“吃”的一个训读音。此义亦被收录于《最新医学大辞典第2版》。
しぶる。すすまない。此义应不难理解,《新字源》此地直接引了例句:孟郊·诗:“凍馬四蹄吃”。
たべる。くう。其言明同“喫”,则现代日语中“喫煙”、“喫茶”等词便可视为“吃烟”、“吃茶”。然“吃烟”为例还特指“吃鸦片”之意,故在其“吃烟”词条下有两例,即:①アヘンをすう(抽鸦片)和②たばこをすう(抽烟/烟草)
同“吃吃”,即,わらうさま。また、その声。学生猜测,同“痴痴(地笑)”
せまられる。感じる。用例为“吃驚”、“吃紧”。在《明镜国语辞典》“喫”的词条下,其言“身にうける”,谓“感同身受”,用例为“喫驚”。故,学生以为,此地“吃”与“喫”亦可通用。
詞條中的「吃音」即「吃音症」,亦即西洋文所謂 Stammering symptom。譯作中文即「口吃」。
「凍馬四蹄吃」中的「吃」,意爲「行動遲緩艱難」,即「吃」本義「言蹇難也」的引申義。
唯有在「喫煙」、「喫茶」、「喫驚」、「喫緊」等含義上,「喫」俗作「吃」,但日本國官方仍以正字「喫」爲規笵用法。
日本國目前對於「喫」與「吃」字的規笵用法,正好完整地保留了古中國「喫」與「吃」的對立,也完整地反映了古中國「喫」與「吃」的實際用法(即存在「吃」俗作「喫」的字例,但僅作爲民間俗用字被認可(即顏元孫所謂的「俗字」適用笵圍),竝不視作規笵用法。此與字典中收錄「豆腐」俗作「豆付」的用法完全等同,收入民間既有用法,竝列出推薦規笵用法)。算是一塊活化石。
另外,臺灣雖然在進食義上使用了「喫」的俗字「吃」作爲規笵用字,但是在字典中仍然給正字「吃」的讀音和含義保留了相應的位置。這是目前大陸字典所欠缺的(即大陸字典沒有爲「吃」字保留其本義的讀音 jí)。
(荧幕上显示出臺重編國語辭典的片段)
陳君將「喫」字草率地視爲「吃」字的異體字加以合并,十分短視且武斷。大陸更因爲如此,讓原本讀作「kǒu jí」的「口吃」誤讀爲「kǒu chī」,甚至將「吃」的本音「jí」全然拋棄,也十分不明智。
我的講演到此爲止了,謝謝大家的收看。如果您想從文字學角度更深一步地瞭解「喫」和「吃」字的字源及其演變脈絡,還請參攷接下來我的偶像許謹先生的回答。
※※※※※※※※※※※※Answer Three※※※※※※※※※※※※※
主持人:最后一位上场的,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对的,他就是文字学的奠基人,来自遥远的东汉的许谨(化名)先生。掌声在哪里?(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許謹(生卒年不詳,東漢人),號稱五經無雙許叔重,著名的小學家、經學家,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代表作《說文解字》、《五經異義》(已佚)
謝謝@段金裁 先生的邀請。其實鄙人於中國文字的見識淺薄得很,應該多向諸位前輩學習才是。
段先生的論述十分完備,在下也就不贅述了,唯就幾點略作補充。
段先生所貼的東瀛國《角川新字源》一書中,提到了「吃」之本字「⿰口气」(也就是小篆字形)。
字形如下:
這是个形聲字,在拙作《說文解字》中已言明此字「从口气聲」,「气」即「吃」之聲旁。
那麼有人興許要問,「⿰口气」又是如何變成「吃」的呢?
其實「气」與「乞」,本是同一个字,後來才分化爲兩个字的。
「气」字字形表如下:
殷商甲骨作三橫,象雲气之形,周代曲上筆及下筆作「气」。
于先生的見地很正確。
後來到了我大漢朝,人們嫌「气」太過空虛,於是實其心而作「氣」(「氣」其實另兼正字,義爲「饋客芻米也」。爲與「氣」(气)作避讓,此正字「氣」加「食」旁作「餼」),此「氣」一直沿用到現代中國(好像你們管他叫「繁體字」來着?)。
「气」字另外有一種叚借用法,含義爲「祈求、給予」。
傳世文獻如:
《廣韻·未韻》:「与人物也≆說文曰雲气也,今作乞。」
《廣雅·釋詁三》:「气,與也。」
現代中國出土文獻如:
齊侯壺:「洹字孟姜用气嘉命。」(「气」用爲「乞」,今讀爲 qǐ)
後來這个「气」字「祈求、給予」的用法,被其省字(省去一橫)「乞」承接,也一直延續到現代中國。
簡而言之,「乞」乃「气」之省文+分化字,分化其叚借義「祈求、給予」。「乞」字形篆書未見,應該是隸楷階段才形成的省字。
所以「吃」字的小篆正書作「⿰口气」,而今俗作「⿰口乞」,也就很好理解了。
————————
另外說到「喫」字,我必須鄭重聲明,這个字我在我的年代是沒有見過的,所以我寫的《說文解字》中沒有這个字。
這个字是南唐、北宋的臣子徐鉉加上去的,稱爲「說文新附字」。
據此可以推斷,「喫」是个中古時期才出現的字。
淸代小學家鄭珍曾在他的《說文新附考》中「喫」條下這麼說:「《說文》:『齧,噬也。』即喫本字,从口猶从齒,契聲與㓞聲一也。唐人詩始見此字,蓋六朝以降俗體。」
且不論「喫」是否和「齧」有關,單從「唐人詩始見此字,蓋六朝以降俗體。」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知道此字的確是中古所造。
我們再來看「喫」字在《說文新附》中的中古反切,讀爲苦擊切,擬音作/khek/。與今天北京音的 chī 應該沒聮繫。此讀音反而和南方方言中的表示進食的詞彙有關係。
如粵語中有个讀/hɛk/的詞,組詞作「[hɛk]虧」、「[hɛk]苦」,對應的就是中古音苦擊切。
湘語中常見的表進食的詞,讀作/tɕʰia24/,調値爲入聲調,對應的也是中古音的苦擊切。(湘語中的/tɕʰia24/,可表示飲水、抽煙、喫東西,如「喫茶」、「喫煙」、「喫飯」等)
其他南方方言本人不太熟悉(我也是通過 @趙瑾昀 瞭解的),應該也有類似的詞語對應了這个中古苦擊切的「喫」。
因爲中古韻書所收的讀音(切韻體系)實爲作爲南朝六朝首都的南京的標準音,所以對北方方言讀音涉及不仔細。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肯定中古所造的「喫」字與北方方言中的 chī 沒有關係。
做一个小結:
「吃」,是很早就有的字,本爲「結巴」義,近古才被訛用來表示「進食」義。
「喫」,是中古才興起的字(至少唐代已有,因爲唐代的一個切韻增補本,已收「喫」(去激反)),表示「進食」義。
中古之後,北方有個義爲「進食」、但詞源跟「喫」無關的字,借用了「喫」來表示(至少不晚於金,證據是《中原音韻》已收)。
而北方這个 chī 音表進食的漢語詞,可能詞源上跟「食」族字有關聮,但是一直沒有造字表示這个漢語詞。而是先叚借南方進食專用字「喫」,後叚借表「口吃」義的「吃」來表示。
最後謝謝大家收看本期節目,我們有緣再見。
※※※※※※※※※※※※END※※※※※※※※※※※※※
主持人:谢谢三位来自不同时空的老师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回复,同时也谢谢观众朋友们的耐心收看。如果您有什么很好的建议或者意见,请与下方评论区进行留言。本期节目我们将评选最优答案,优胜者将从这三位老师中选出,拿起你的手机拨打10086即可参加我们的投票活动。票数最高者以及他的粉丝们将赢取「谢谢惠顾」年终奖励。再次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