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苏州东渚惠氏:经史传家,家风传世

苏州东渚惠氏:经史传家,家风传世

苏州东渚惠氏:经史传家,家风传世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渚惠氏因一门出了惠周惕、惠士奇、惠栋祖孙三代经学家而闻名,史称“惠氏三杰”。东渚惠氏系出百岁堂惠氏,奉惠元祐为“百岁堂”惠氏一世祖。惠氏一族的家风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渚惠氏因一门出了惠周惕、惠士奇、惠栋祖孙三代经学家而闻名,史称“惠氏三杰”。东渚惠氏系出百岁堂惠氏,奉惠元祐为“百岁堂”惠氏一世祖。惠氏一族的家风,有些是惠氏后裔口口传说的先辈事迹,有些是他人对惠氏寥寥数语的评说,还有一些蕴藏在留世的族谱、家训、族规、家联、堂联、祠联及字辈派语中,却犹如沙底沉埋的珠贝,讲着熠熠生辉的传家故事。纵观“百岁堂”惠氏的家族风尚,可以归整出五个闪光点:第一是“刻苦攻书”、“雅意做人”的崇文好学之风;第二是明辨是非、爱才好士的慧眼识人之风;第三是不畏强权、“崇尚节烈”的坚韧不屈之风;第四是“俱务行善”、“亲和乡邻”的兼爱无私之风;第五是“戒惕争讼”、忠厚谦忍的淡泊随性之风。

崇文好学

惠氏家规第六条言:兴文教,曰:“今天子振兴文教,雅意做人,吾族中子弟有志读书者,各支如有公款须给膏火纸笔以应试之费,以示奖劝。为子孙者亦当刻苦攻书,以期上进,不得虚延时日,致负祖宗栽培之意。” 而惠有声在教育上极为严厉,“令(其子)背诵九经,一字或讹,必予之杖”,足见惠氏崇文好学的家风。

惠氏四世传经,至惠栋时发扬光大,实为家学传承的积累。清代经学学者顾栋高曾赞其家学言:“先生原本家学,始自曾祖父朴庵公讳某,明岁贡生,隐居不仕,以九经训子弟,先生之祖周惕为汪钝翁高弟,父讳士奇,两世并以文章博学为海内泰斗北斗,列翰苑为显人。”

惠士奇生平博览群书,过目难忘。他曾与名流会客,有客前请问他:“听说你熟读史汉,能背‘封禅书’吗?”士奇听罢,通篇吟诵,竟一字不差,满座叹服。

东吴三惠是书香门第,家中有很多藏书。传到惠栋,已经收藏有不少珍贵善本,如《苍厓先生金石例》、《蜀鉴》、《麟台故事》、《唐音集注》、《吴郡志》、《乾象变易录》等,校勘也很精详。家中有藏书处“红豆山房”、“百岁堂”、“九龠斋”,藏书印有“小红豆”、“惠定宇手校本”、“红豆村庄”、“臣栋”、“松崖”、“红豆山房所收善本”、“红豆定宇”、“惠栋印信”、“惠定宇借观”、“红豆斋”等。惠栋更是曾为了购得一善本图书不惜倾囊,爱书惜书之情可见一斑。

慧眼识人

在《宋文渊阁学士惠公传》记载的惠元祐的故事中,有两则书的是百岁堂始祖的知人之明。

一说惠元祐游玩相州时,一日行走乡野,休憩在一片茂林中,见到一个“携酒带弓”的少年,在一个墓冢前接连射了三箭。元祐便问之,那少年答道:“我叫岳飞。这是我恩师周同的墓冢,他教会我射箭又把这柄好弓赠予我。我每个月到他墓前射三箭祭拜他,让他知道我并没有相忘。”元祐见他一眼看出眼前这个少年拥有结实的体格和臂力,又难得的重情重义,元祐惜才,与岳飞结为挚友。后来江山摇撼,元祐悲情归隐,有一天扁舟泛雪,听到有人歌唱道:“一寸江山一寸金,官家恢复将如林。精忠报国遭刑害,唯有皇天表此心。”惠元祐推窗询问:“这首歌唱的是谁?”对方道:“你不知道朝廷上的事!岳少保父子被人害死了!”元祐听罢大哭,双脚捶如鸣鼓,桨橹也脱手而去。被人扶回家中,日夜悲号,绝食而去,可见他对于忠臣良士的惜悯之情。

二说完颜昌率兵进攻山阳(今江苏淮安)时,秦桧作为俘虏随军同行。到十月间,秦桧忽然携带家眷离开金营,返回临安(今杭州)。秦桧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南归。惠元祐听后便前揖说,“那么多战俘死于战难,独独你生还归来,两千八百余里长途跋涉,河海阻隔,金兵重守,你拖家带口,一路畅通无阻,归来得如此迅速,不奇怪吗?”历史上秦桧南归之后,许多朝臣都怀疑他是金派来的奸细,惠元祐能体察秋毫、当庭质问,足见他的胆魄与辨人辨事的眼光。

惠氏里出了不少举贤纳士的为官者。惠士奇主湖广乡试时,曾昭示天下,不取分文,不徇私情,以通经取士,又颁布条令,鼓励诸生诵习《五经》、《三礼》、《三传》,能背诵背写者,公家供给膳食津贴。士奇在任间,粤地学风大振,培养出的经史人才为粤地数十年之冠。

坚韧不屈

吴兴惠氏认为,节孝贞烈是最难得的品质,因此将“崇节烈”定为家训之七表之。并说,族中但凡出了贞烈的英雄人物,势必要嘉奖和称颂,绝不能使他的情操湮没。倘或有人为了苦志守节而难以糊口,族中能出力者一定要设法资助。

始祖惠元祐的一生,便可借高宗褒奖的“忠贞”二字概括。任国子监司业时,元祐见到朱勔办花石纲事,依势贪横,就上书弹劾,因此得罪了宰相蔡京,被罢官回乡,十多年以后才重新起用。在奸臣当道之际,元祐誓死不与之同流合污,选择了洁身自好,退隐山野。

这种不畏强权的坚韧品格在东渚惠家一支延续。有文字记载,在惠周惕年幼的时候,他还叫做惠恕。一日,他眼见自己的父亲惠有声被县令周某欺辱,刚刚懂事的惠恕问道:“那是什么人?”有人告诉他说:“那是位以读书而通达者。”小小的恕便自名为“周惕”,以欺负父亲的周某作为警惕和戒惧。

除此以外,享“吴门三惠”之称的惠周惕、惠士奇、惠栋一家三代还与红豆有不解之缘。惠周惕因为喜爱红豆,在自己的书院种了一棵红豆树,并自号为“红豆主(老)人”,其子惠士奇被称为“红豆先生”,其孙惠栋,人称“小红豆先生”。几位学家的住所也均与红豆沾边,如周惕有“红豆书庄”,士奇有“红豆斋”。红豆在古时,有着极其深邃的文化底蕴。除了借托相思外,红豆的种子经久不腐、不烂、不破、不碎,与惠氏坚贞不屈的家蕴可谓是一脉相通。

兼爱无私

惠氏训辞提到,凡我子孙者俱务行善,须得“友兄弟”、“和邻里”。

传说惠士奇在普宁飞凤山南岩寺隐居时,受乡绅父老所托,挑选了十七名弟子,设馆讲学。这一十七名弟子上省赴考,中榜者十六。惊动主考官,经问,方知是惠士奇的门生。考官急忙修本上奏皇帝,说惠士奇隐居在潮州。皇帝听闻,发下圣谕,并派三老下潮,召惠士奇回京。惠士奇接旨后,以红豆发芽为誓,当天祷祝,不日,红豆果然出芽长叶了。惠士奇收拾回朝,附近乡绅百姓备轿送别,惠士奇写一对子贴于轿门,曰:“一卷不看双眼瞎,半点有私四子亡。”一笔道出他的为人。

民国年间吴兴《惠氏族谱》又有所载,族中有个叫惠守义的人,“多才技而勇于善”。道光二十九年(1849)当地遭遇水灾、咸丰六年(1856)大旱四十五日蝗飞蔽天,在这两次天灾面前,惠守义与乡友纷发粟米,赈济一乡。庚申年战乱,他又与友人劝捐设粥,救助流民。他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晚年又帮助当地办电报局、主持修起节义坛,当地人尊敬他,称他为忧人之忧的“真善人”。

淡泊随性

吴兴惠氏家规九,曰:戒争讼。惠氏认为,争讼的结果是劳力伤财,即便赢了官司也会输钱结怨,贻害子孙。并且告示子孙,凡事要以忍耐为主,谨记“和平”、“谦让”、“忠厚”六字之训。遇事不必负一时之气,“宁为无用之辈,勿做逞强之徒”,彰显惠氏宽忍淡泊的胸怀。

惠士奇任广东学政时,四处云游,寻所隐居。至南岩寺,夜宿寺中,与主持扺掌甚欢,因见南岩寺钟灵毓秀,便将随身携带的红豆栽下问卜,翌日红豆果真吐芽,惠士奇便在南岩寺隐居,足以看出他不屑功名利禄、但求随性质朴的品格。惠士奇隐居南岩寺期间,又开馆讲学,梓育人才,向村野之间吹送文明之气,传承文化血脉,被远近村民尊奉为“惠宗师”。

上一篇: 人间好时节丨端午·竞渡
下一篇: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屈原和端午食粽是什么时候产生联系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