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概况
邢台市邢台县南石门镇崔路村,地处河北省南部的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西距邢台市区10千米。属邢台县南石门镇辖。镇政府位于崔路村的东北向4.3千米。东距大桃花村1.1千米,大陈庄村1.5千米,南距西侯兰村1.7千米。崔路村南有邢左公路(S323)从村边穿过,东吕高速G2516南距崔路村约5千米。崔路村现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全村总面积700000平方米,现有人口960户,2800余人。均为汉族。村落周边有耕地6000余亩,其中山坡地1000亩,林果地约2000亩,其余为农田用地,水浇地占耕地的三分之二。全村务农,农作物种植小麦和玉米及蔬菜(大芋头,辣椒,樱桃,小包菜,绿叶菜,欧洲萝卜,西兰花)。村民年人均收入6000余元。
崔路村在地质结构上属于中国东部新华构造体系太行山穹褶带中部,赞皇隆起的西南部边缘。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呈东西长、南北稍窄的长方形盆地状。西部、西北部为太行山脚下余脉的山岗,山峦及河谷两岸裸露出石灰岩,下部为石灰石岩层。东南部岗丘为粘性土,混有粉红色的沙性河卵石。南部、东部、东北部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广阔原野。在西北部有发源于太子井乡的太子井河,自该村西南方向入崔路村境,在村西山岗间向东北与发源于太行山的七里河汇流。此外在岗前村东有自然形成的季节型河流东小河,平时干枯无水,遇丰水期时泄洪。
沿革与现状
据《邢台县地名志》记载:“崔路村位于南石门公社西南部,在公社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地处七里河南岸,紧靠邢左公路,属浅山区,有2258人,均为汉族。耕地6069亩,以农为主。”
崔路村建村较早。传说建于隋唐,兴盛于明清。相传:隋代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征民工自河北凿太行,修筑河北至太原西北的“驰道”,过龙岗县,在邢州城(亦是龙岗县治所)西30里处的“驰道”北侧、太子井河(七里河支流)东岸,形成一个由筑路民工居住的村落称为路村。又因路村的民工大部分为崔姓,人们就将其称为崔路村。后来,在明代“靖难之役”时,崔姓村民被杀,只剩下李、于两户,但村名一直沿用下来。明移民时有刘、王、赵、姚四姓先后迁此居住,后逐渐发展成多姓氏村落。
在实地调查中,据村中老人口碑相传,说崔村建于隋唐时期,在村南官道上有城隍庙,庙旁有官设茶棚,由今村东周公村崔姓人在官道茶棚管理事务,其后人在此定居,因邻靠官道大路而名为崔路。而今村中无姓崔之姓。
为什么村中没有崔姓?在很早之前,在通往山西官道上经常发生劫道事件,有山匪潜伏在路旁对过往行人进行抢劫,位于大路旁居住着几户人家,常常提醒路人提前赶路,久而久之大家对好心人催人上路以避劫灾的地点称之为摧路。后来慢慢又将提手“摧”改为姓氏崔。
据地方史专家研究和地方文献的记载:明代永乐初年,明政府为解决因战争造成的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问题,颁布实施了“屯田”“移民”政策。明永乐年间(1403-1424),刘、王、赵、姚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刘氏家谱》记载:明代永乐初,始祖讳刘英从山西洪洞迁居崔路,至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自1949年代后,以村中老街为中心向南北发展,南北各约1000米,现村子平面形状呈方形。全村以刘、姚、王、赵四姓为大姓,村中老人称之为崔路四门,另有土著于、李两姓。刘姓为崔路村大姓,约占全村的二分之一,各姓氏居住地分界明显。在明清版本《邢台县志》中记载有崔路村,以清代志书记载更为详细,清代道光(1821-1850)、光绪(1875-1908)年间,崔路村属侯兰社辖,并记载崔路距县城三十里。民国时期属大陈庄乡辖。建国之后,崔路村属南石门公社辖,后南石门公社改为南石门镇,崔路村仍属之至今。
根据调查,现村落中心几条老街基本上是明代初年形成的,由三条ㄚ字型街道组成。村内至今还保存着数通有关村史史料的石刻,通过对石刻史料的研究得知,崔路村的形成应当在明代之前。现村子中部保存着较多完整的古民居院落,其面积东西长892米、南北300米,总面积约267600平方米;其中以村中以东的面积最大,东西约280米,南北宽260米,总面积约70000平方米。
2013-2015年民革邢台市委组织专家对崔路古村落及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将撰写了《崔路村刘家大院调查报告》一文,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2014年8月,著名民俗学者、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郑一民先生带领中国传统村落专家对崔路村进行了专题调研。2015年5月邢台市旅游局将崔路村列为“游古村赏古镇触摸乡愁”古村落游览线路之一。
建筑与文物
崔路古村落位于崔路村的中心地带,东西仍保留着明代村落原有的长度。在古村的东西两端保留有古阁楼,虽经过翻修,村阁台基原位置没有移动。以南北中心街为界,村内大街两侧分布保存较好的院落60余座,村西以姚、王、赵三姓宅院为主,村西多为刘家院落,建筑形式为传统多进式四合院落,布空布局呈长条状,并具有典型的河北冀南地域民居建筑风格。即以正房楼式、东西配房平顶式建筑为特点,在入宅口建有门楼,较好的院落还有内宅门楼。院落以村东的刘家大院建筑最好、规模最大。
崔路刘家大院,是以刘可升永寿堂下的四门――永和堂、永保堂、永义堂、成业堂等组成的冀南民居庄园。建筑面积大,约占全村的古民居的三分之一。保存至今基本完好。
刘家大院以永寿堂、永和堂、永保堂为轴,并向两翼东西发展。有院落约30多座,房屋约500余间。
永寿堂:位于崔路村东部,永寿巷的北端,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50米,由一个三进式院落和配院组成,面积约1500平方米。在永寿堂前有一条古巷名永寿巷,因该巷直通南端的龙王庙,村中老人又称其为龙道。永寿巷宽约2米,南北长约128米,在南端建有大型石影壁,影壁墙中央有石雕神龛,其墙后有“泰山石敢当”石,石巷地面原为青石铺砌。
永寿堂是一座三进式院落。入口为宽大的拱券大门,再进为硬山式一间门楼,门楼与南厢房相连,南厢房计有5间,其中门楼走廊1间。门楼下原悬有邢台知县赠送的“七世同居”木匾。再进西行又有一内宅硬山式门楼,以青砖简作,朴素大方。两侧用砖墙与东西配房相连,在西墙砌有神龛,墙下有供台。再进为前院,共25间房屋。其东侧为五间硬山式二层建筑,共有10间,西侧为一层平顶式五间。其中间为穿廊式两层硬山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中厅阔3间,其西有通往二楼的楼梯。有前廓,廓下饰有栏板,刻在“福、禄、寿”榜书大字。
在栏板正中檩下有长方形木雕版,每个柱两侧有木雕雀替和垂花,正中雕花版刻有祥云、仙鹤、鹿及梅花,其内容为传统的祝寿图案――鹤鹿同春。“鹤鹿同春”也称“六合同春”,“鹿”与“六”谐音,“鹤”与“合”谐音而构成“六合同春”,古代时人们常把鹤与龟一同视为长寿之王,鹤龄、鹤寿、龟鹤延年都是民间祝寿时常用的吉祥贺词。鹤为仙禽,鹿为瑞兽,古人又以东西南北四方与天地共六合,意在颂扬春满乾坤,万物滋润的美好情景。《抱朴子》云:“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淮南子·说林》云:“鹤寿千年,以极其游。”唐代诗人王建在《闲说》中也有“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的诗句。
在栏板下面有格子门窗,饰有斜方格、前廓檩下有雕花木罩,共分三组。“禄”字下有斜方格门扇,规矩、朴实、大方;“福寿”两字下为一马三箭式门扇,在其两侧有灯笼锦窗饰。
大厅的中间为中堂,有木质隔扇,上有木栏板,呈三格芯,每格中间刻有一楷书大字,为“永寿堂”三字。自永寿堂中堂隔扇后而过到二院,建筑布局与前院基本相同,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原为起脊硬山式二层楼房,现改造为平顶,共20间。正门的东侧有石雕外置神龛和供台。一、二楼内部保持原样,室内有花棂隔扇,入东隔扇宅室有内置楼梯,木梯有寿桃柱头,下栏板与扶手之间用木雕荷花相连。二楼为木制地板,南墙开辟五个拱式小窗并在内侧设对开小木门。自此院可通往后院。
永和堂:位于崔路村东部,东邻永寿堂,西邻永保堂,东西宽约70米,南北长约60米,由六、七座四合院落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
与永寿巷相同,永和堂前亦有一条古巷名为永和巷。巷宽2米,长约160米,在南端有青石影壁一座。
永和堂正门为青砖式拱券式门楼,拱券之上正中用青砖凹砌三个“吉”字。其下方有砖雕阳刻大字“竹苞松茂”四字。券门的外侧三面墙高约20米,使人站在巷口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大门内有东西两个独院,院各有拱券式门、东门的内侧有砖雕“三多”二字,西院内侧有砖雕“九如”二字。
东院门楼两侧的砖雕和木雕非常讲究,拾阶而上两旁有门蹲石,上面刻有吉祥图案,艺术价值甚高,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起脊硬山式门楼,人需从两侧入院,院内地面铺砌规整,中间有条石甬道通向正房和东西厢房。院共有房屋25间,计南厢房四间,门楼通道一间,东西厢房各5间,正房为二层式起脊硬山房,共10间。在东配房上建有一开间硬山式吉星楼。此外还在东院的东侧建有工房数间。
西院大门相望建有望楼。门楼的建筑手法与东院相同,但与东院不同的是,院内采用大量的砖雕和木雕,雕刻手法细腻。
西院与东院的布局相同,不同的是正房为单层平顶房,共20间。院子用门楼分隔为内外院,门楼用十字花砖墙与东西配房相联,内院门楼为青砖作,建筑手法最为精湛,正面有“花开春富贵、竹报日平安”砖雕对联,对联砖雕的上部为两个砖雕罗马式门楼图案,刻有五色旗,另外还刻有荷花,象征着家庭一团和气。门楼顶为歇山式瓦作,正脊有吻,梳背式拱券顶,在顶的下方为“福鹿总集”横披四字砖雕作,门楼内侧与正面砖作相同,也刻有砖雕对联一付,内容为“张公书忍字,司马积阴功”。
东西厢房朴素无奇,北面有正房五间,外侧装饰十分华丽,有三组雕花木罩,刻工十分精细。
东西院后,建有房屋数间,向东有独院1座,房屋间数及内宅情况不明。其后为马厩和大车停放地。马厩院落建有门房,古井、料棚等,在东南角的工房内还有一个井窖,据村内老人回忆是为藏身或藏物之处。在马厩院西侧开辟拱券式北门通往后街。
在后街观察永和堂外墙,原地面已抬高近2米,外墙用精石条砌建,高达4米许,其上用青砖作。现存墙高达7米左右,各个地方还保留有防卫功能的女墙,为此推知永和堂后外墙原高在10米之上,在后墙的西侧有一便门,拱券式小门,从此观察外墙厚达1米多。
永和堂西院后另建一独院,有两座门楼相联,内门楼砖雕精细,上有“五世同堂”四字,在北房上门楼上两侧刻有“忍”“耐”两字。
永保堂:位于崔路村东部,永和堂西侧。两堂之间有永保巷胡同,胡同南北长约60米,宽约2米。永保巷的南端保存有古庙宇-虚黎堂。永保堂东西约30米,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永保堂由三座大院落组成,每座院落各20余间,计有60多间。永保堂前院外部已进行改造,内部结构尚好,在正房檐下有三格芯,原刻有“永保堂”楷书大字。正房后有拱券式大门,两侧以方柱石为基础,柱石上有高浮雕纹饰,刻有五色旗和宝瓶、花卉等。与大门相对有望楼,在望楼门下有砖雕大字“延年益寿”其上有砖砌圆形了望窗。从望楼中穿过向北有古巷通往另一座院落。
永保中院亦为平顶式,共有二十多间,再进有后院,后院与中院建筑布局相同,其北侧有楼,从现存情况看亦为硬山式布瓦顶。内部因已坍塌故情况不明。该楼北侧为刘家大院后街。
在永寿堂的东侧有一组独立大院,建筑精美,现保存一进院落,从前后的布局看,应该为三进式院落。在相邻的农院中发现有“建业堂”遗物。
除以上几组大院外,在永寿巷、永和巷、永保巷、永义堂等建筑两侧还保留着若干个组院落。多以复进式、三进式院落为主,建筑以主房硬山起脊、配房平顶为特点。具有鲜明的冀南建筑民居风格。
在崔路南北大街的西部,保留着大量的古院落,约有20多座。有独院式,亦有三进式。从建筑艺术上看有砖雕式门楼及雕花木罩,与刘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大致相近,建筑年代也基本上相同。
在崔路村内随处可见马厩,以及宅院外墙拴马用的拴马石锁,有的墙上多达五六处,除此在沿街两旁还有大量的喂马用的石槽。
在崔路村内还保存着二十余通古碑刻,时代自明、清至民国时期,这此碑刻是研究崔路村落的十分珍贵资料。
街道与交通
崔路村位于东西走向的邢和公路、邢左公路中部。民国之前,村子位于通往山西的官道上,并且古官道穿村而过,解放以后,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在村南0.5千米修建了邢左公路,在村南北老街和村东口向南新辟南北向村村通公路3条与邢左公路相交。
古村现保留有东西村寨门楼阁和西寨门的部分寨墙。东阁门向东北向可通大桃花、小桃花村并与邢和公路(S322)相联接。
崔路村中的南北街南头修建有一个大水池,面积约800多平方米。水池的修建应与村子传统风水有密切关系。
村子内的交通道路网络也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原状,村中央有南北街一条,以南北街为中心,其东部有刘氏老街和前街、刘氏“丫”型后街。西部居住姚、赵、王三姓的前街、后街及“丫”型街。沿村中主要街道分布着小巷,民居住宅分布街巷的两侧。
在主要的街巷的丁字口都有庙宇,共计14座。这些庙宇多着建庙时的碑刻,根据记述碑文庙宇的修建年代较早,较早的建于明清之际,多数建于清代中后期。
(037崔路村民居街巷之一)
(038崔路村民居街巷之二)
(039崔路村民居街巷之三)
(040崔路村民居街巷之四)
(041崔路村西阁外寨墙及道路)
生产与生活
在民国之前,崔路村因地处邢台城的近郊,又临靠官道。虽然以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为主,以林果业为辅,粮食作物种植小麦、玉米、高梁等,林果业有苹果、梨、山楂等。但更多的人在农闲时节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以崔路刘家为例,他们在邢台城内开辟了多家的商铺,以熟皮为主业,通过邢台与和顺、左权、昔阳的关隘通道进行贸易往来。
随着时代的变化,崔路村的经济发展也日新月异,现以发展为以传统农业为辅,林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民间文化与艺术
崔路民居建筑为北方冀南地区建筑风格。即以正房为起脊硬山式楼房,东西配房为平顶房,有内宅门楼,大门前外有影壁,内有神龛,在起脊屋顶正脊、垂脊装饰有吻兽,顶饰施板瓦和筒瓦。在院落装饰上采用有大量的石雕、木雕、砖雕作品。
砖雕有门楼上的盘头、神龛、吉语、对联等;木雕以门楼上的木作门罩、正房檐下的大型花罩、内室中的隔扇装修为主。石雕作品以抱鼓石、门蹲石、上马石为主。
崔路民居建筑中以各种门楼最多,主要有砖雕式仿木作式门楼、平檐式门楼和起脊式门楼。在门楼盘头上采用了砖雕处理手法,通常以吉祥用语、治家格言、儒家名句、道家语录、佛教偈语以及牡丹、菊花、葡萄、荷花、八仙等花卉纹饰进行装饰。个别门楼的砖雕采取了了镂空手法,使之更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崔路民居门楼刻有大量的吉祥语录和治家格言,如“详明品节”“紫气东来”“安分守已”“三多九如”“义路礼门”“周规折矩”“居仁由义”“竹苞松茂”“备至吉祥”“居仁由义”“光前裕后”“积善余庆”“安土敦仁”等等,这些辞句语录多源于《周易》《尚书》《周礼》《论语》《孟子》《庄子》等传统经典著作,如“居仁由义”出于《孟子˙尽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基本解释是内怀仁爱之心,行事遵循义理。“详明品节”出于明代李东阳《孔氏四子字说》:“人能学礼,则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而能立。”又如“惠迪吉”出于《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孔传:“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后因以“迪吉”表示吉祥,安好。“义路礼门”出于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义路礼门”体现了孟子的儒家学说,意味深长。从中反映出崔路村家族文化受优秀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积淀以下选择部分进行简单的解释。
路民居中还反映出传统的家训文化,如刘家的“仁义,诚信,忍耐,和睦”八字家训。这八字家训支撑了刘氏家族200多年的兴旺发达,特别是在刘永和时期,刘氏家族“七世同居,五世同堂”上百年期间其家族没有分家实属难得,使其家族经济发展积累成为冀南一带商贾大亨,也与刘氏家族的家训文化是分不开的。
如果我们对刘氏家族的家族文化进行传统的诠解,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范畴,《礼记》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本意为仁爱与正义。“仁义”又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受到历代理学家的阐发和推崇,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信”许慎《说文解字》说“人言为信”,“以实之谓信。”“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做事要诚实可靠。“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信”要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和睦,《左传·成公十六年》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唐陈子昂《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广雅》说,和,谐也。谐是调谐的意思,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刘氏家训文化中还有“忍耐”两字。《论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家族中要“忍”小事,“耐”要禁得起,受得住困难的磨练,教育家族成员养成能忍耐、会忍耐的品性,以成就家族兴旺的大业。
民俗与信仰
崔路村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古民居,还保留下来自明万历到民国期间的庙宇,有关帝庙、观音庙、土地庙、马神庙、虚黎堂、五贤祠等。说明该村有着较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民间祭祀文化。
据地方志书记载:崔路村有庙会,最大的庙会和民俗活动集中于正月十五和十六两天。
每当进入正月,崔路村各家族就开始准备正月十五的提灯会和十六的花灯会。在这个时日,崔路村各街口布置了纸扎牌坊,牌坊上书写有各门家训对联和吉祥语,各家门前贴有春联,门楼上悬挂灯笼,迎门神龛贴有神码,各种民间乡艺活动和民间手工艺术纷纷展示在街头。正月十五全天,街坊巷头走亲串户,家庙内合族敬香,追忆前贤。年青的少妇身穿彩衣在庙宇前扭秧歌、打腰鼓,跑旱船,跳扇鼓舞。夜幕降临,大人小孩提着灯笼沿街走巷互致吉祥,庙宇前妇女们虔诚祈求来年的幸福生活。正月十六,各家族主要街口竖起彩扎花杆,白天活动亦然,晚上街巷上炮火连天,刘、王、赵、姚四个家族轮流施放烟火,一时间崔路村笼罩在一片灯火世界,彩弹烟花不夜天热闹非凡。
在崔路古村落中还反映出传统的风水观,除去封建迷信等糟粕内容外,也体现了一些科学实用的价值。如崔路村建村时重视山形地势,村址选在河流之侧的台地阳坡之上,村子街巷布置科学合理,在村中建有水池以调节村中不同季节的用水和环境湿度。院落讲究坐北朝南,整齐居中,门多建于东南向,门前建有影壁以以避风沙直入院中。在每座房屋与路口相遇的地方立“泰山石”以避邪气,宅院通过一些吉语、道家法器及一些传统的避邪动物等,通过心理暗示而起到扬正气,避邪气的目的。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也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崔路村的信仰与民间宗教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值得更进一步的文化挖掘和研究。
历史人物与事件
根据调查,崔路村四姓历史悠久,家族文化丰厚,特别是崔路刘姓有600多年的家族史,远自明初先祖刘英奉召来到崔路建业,现传繁育后代二十多世,四百多户,达千余人。现自崔路村外迁至河南、山西、北京、内蒙等省市自治区。
《刘氏家谱》记载,自刘英开山以来,聚粮裔八世养民传至刘建城三子(十三世)刘可升,字合志。娶妻甄氏,生有四子,即长子刘爱众、次子刘容众、三子刘化众、四子刘育众。次子刘容众官至正九品登仕郎,育有一子刘信,生育刘克谐,育三子,即十七世刘学道、刘学训、刘学董。刘学道持家有方,谨遵“仁义,诚信,和睦”的世传家训,勤劳经营,使之家族鼎盛。
明清时期,邢台称谓顺德府,为畿南重地。顺德府南关店铺如林,商贾如云,日进斗金,富甲一方。据清人谷鸣球《土寨纪略》,顺德府南关“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在南关有五大行,以东大街以麻行、山货、药材行为主,西大街以烟店、粮行、皮店、银号和日杂为主,北大街以绸布和土布行为主。羊市街和羊市道有上百家皮毛作坊,是南关各行业的龙头老大。
研究得知,皮毛业是顺德府南关的支柱产业。清代后期,顺德府南关有30多家皮毛经营商,有李家、张家、郑家、翟家、刘家等,都是邢台南关有名的皮毛富商。其中以万顺皮店、福泰皮店、广泰皮店、永茂昌、永茂盛皮店、同盛皮店、德益皮店、德昌皮店、永太兴皮店、兴泰隆皮店等经营最大,号称顺德府南关十大皮店。
邢台皮毛加工始于明代,兴于清代,至同治年间顺德府南关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其皮毛货源来自陕甘宁,青海及内蒙古等地。城西像先贤、石头庄、周公、崔路等村庄的人们大多都去宁夏和河西走廊一带收皮子,一人赶四个骆驼,叫做一把鞭,一个驮队有十几把鞭,一个来回要几个月,当年流传着这一个顺口溜:“往昔全盛期,广收天下皮;宁夏滩羊俏,甘肃绵羊肥;榆林黑化秀,西宁紫羔美;口羔似天成,象羔如麟生;狐狸黄鼠狼,猞猁扫雪稀;聚我顺德府,入我皮池里;男丁缸中翻,妇人灯下缝;细鞣作轻裘,化为御寒衣;美欧连洋庄,华夏走南北;贵妇红狐围,官人细毛衣;紫羔滩二毛,如珍藏箱底;穷汉少银钱,老羊遮寒体;顺德皮毛盛,四海共赞誉。”崔路刘家自十三世刘可升开始经营杂货,以诚义待人,逐渐积累,在顺德府南关开设永盛魁商号。后转入经营生皮,在南关设永茂昌和永茂盛两号,开始走西口从西北贩卖皮毛。
据张树林、杨洪超等人研究,顺德府南关“崔路村刘学道贩皮积累资金,开设了七、八个生皮店。他经营有方,致力于皮毛业,七代人不分家,资金不分散,皮店兴盛,都具有百年的经营历史。”(参阅《邢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邢台皮毛业发展简史》一文)其中的永茂昌、永茂盛即为崔路刘家所开。
清光绪十一年(1885),德商洋行开始来顺德府收购生皮,运回转销欧美各国,获利很多。此后,美商的新泰兴洋行、和平洋行相继来华收购生皮,并扩大收购灰鼠皮、貂皮、猞猁皮、扫雪皮等珍贵皮毛。当时顺德府皮毛市场是生意兴隆,购销两旺,据有关史料记载,顺德府南关每年皮毛贸易交易额达1500多万两白银,成为顺德府南关皮毛行业的兴盛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邢台县知县为了表彰崔路刘家和谐相处,七世同居,特合众为此挂匾“七世同居”。
崔路村是一座赋予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村落,不仅具有观赏性、民俗趣味性、商业旅游性。而在建筑上或建筑空间布局方面,也反映出河北及冀南地域文化的民俗、民风,显示出河北人的朴实,内敛,有“穷则坚守志,富而不张扬”精神特点。尤其是崔路刘家大院是明清顺德府商业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南关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代代冀商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传统修身齐家文化世代流传的典范,在今天也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