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五千年,它的历史文化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其中建筑是它厚重文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穿越回当年,从夏开始到明代,为您捋一捋我国繁荣的建筑发展史。
【夏 】
在夏之前,不论是半穴居、干栏屋或者黄帝“发明”的合宫,其屋顶皆以茅草混合树叶、草茎和黏土做成,其材料并不能完全有效阻隔风雨霜雪,还会导致室内的空气质量较差。
这些缺点在砖瓦建材发明后被完全改善,根据《古史考》记录“夏禹时,乌曹作砖”,《本草纲目》记录: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可得。砖瓦在夏朝已使用在建筑上。可见到了夏代,制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房屋建材的进步。
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国保:3-V-17)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二里头宫殿建筑 ,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补充一句,二里头是不是夏,目前还在争论)
与此同时,夏朝的建筑还有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建造城池与开凿沟洫。城池有御敌护城之作用,沟洫有给水排水之功能,实为现代化城市之先驱。
【 商】
在湖北黄陂,有一个商代的盘龙城遗址(国保:3-V-19)
从复原图看,商代的建筑,延续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形式,这时的建筑已经开始初具我国后世土木建筑的样子了。
湖北盘龙城宫殿复原图(商代前期)
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国保:1-V-7)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商代建筑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
商代四合院的想象复原图
殷墟博物苑制作的复原建筑
陕北清涧发现商代建筑群基址
【 周】
【西周】建筑已经广泛使用陶瓦,建筑中使用木结构,采用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布局为特点。
岐山凤雏建筑基址(国保:2-V-5)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中轴线结构非常清晰。
建筑基址复原图
【东周】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国保:3-V-26)复原鸟瞰图
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成书于春秋末叶的《考工记》,追述了周代营造制度。书中记载,营造都城的时候,要规划成方形,每个方向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中纵横垂直交错九条达到,城内左边(东部)为太庙,右边(西部)为社稷坛,前面(南部)为皇城,后面(北部)为集市。这些记述对西汉以后各朝代(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的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
秦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南方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
阿房宫遗址(国保:1-V-16)复原建筑
内蒙秦长城(国保:5-III-248)遗址
【 汉】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而作为都城规划,从西周的四方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到了汉代又逐渐回归于规整。
汉长安城遗址(国保:1-V-17)平面图
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四川雅安东汉高颐墓阙(国保:1-III-9)
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形象
汉代墓葬出土的陶楼,非常清楚的显示了汉代的木构斗拱及屋顶的瓦作、鸱尾
【魏晋南北朝】
此时期民族大融合。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西方佛教种种生动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中华建筑的形象。
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的真实特征,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云冈石窟(国保:1-II-1)
建筑细节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南朝萧景墓石柱,流露出古希腊柱式的风格。
江苏南京南朝萧景墓石柱(国保:3-IV-4)
嵩岳寺塔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
嵩岳寺塔(国保:1-III-14)
北魏崇福寺千佛石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隋唐五代】
隋代创建了大兴(长安)和东都(洛阳)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伟的都城。隋建东都,吸收南朝建康的优点,把南朝先进的规划和建筑技术引入北方,促进了建筑的发展。
隋代建筑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过:“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国保:1-III-11),建于公元605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
山东济南的四门塔(隋,国保:1-III-15)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国保:3-V-36)复原建筑
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长安西内太极殿
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长安东北方的高地上兴建新宫大明宫。这是唐代所建最大的宫殿,比现存的北京明清紫禁城大四十四倍。
唐代大明宫想象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
明堂原为隋炀帝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易名。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则天下诏拆除了正殿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初号“万象神宫”。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毁之后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后曰“通天宫”。
武则天的明堂,就是“通天宫”,复原建筑
中唐壁画,可见绿斗,黑白雁齿板等
西安大雁塔(国保:1-III-16)
唐惩于隋亡教训,建国之初在宫室建设上较为谨慎,宫室沿用隋代之旧,新建离宫用草顶。唐代为控制建筑规模,订立了法规,称《营缮令》,其中规定哪一等级的官吏可以建什么规模的房屋,使用什么样的装饰,在居宅上表现出尊卑贵贱的关系。隋唐大规模建设也促进其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
南禅寺(国保:1-III-32)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宋、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葺,1973年又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豪放面貌。
南禅寺大殿内的彩塑,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未经后代补塑,可以看出当时的美感。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国保:1-III-33)历史悠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公元857年),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明代补过)、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唐代建筑发展特点:
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
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
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
四、此外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
广仁王庙(国保:5-III-54),俗称其为“五龙庙”。正殿坐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年)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广仁王庙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国保:3-III-53)建于唐,明清重修,是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实例。钟楼的始建年代未发现确切记载,但从建筑结构用材及制作手法分析,当为晚唐遗物。背后的须弥塔四角九级,全部砖砌,塔高40.82米,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以上为目前已经确认的全国仅存的三座半唐代木构建筑。
平遥镇国寺(国保:3-III-59)万佛殿。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庞大的七辅作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2/3,使殿顶形如伞状,始建于五代,殿内中央为佛坛,长与宽均为6.09米,正中设立须弥座,上塑释迦牟尼坐像。旁边站立二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共有11尊塑像。这些塑像,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躯干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风格,饱含五代时塑像的风韵。
万佛殿转角铺作
连同这座万佛殿,再加上:山西长治平顺天台庵(3-III-55)、平顺大云院弥陀殿(3-III-60),平顺龙门寺西配殿(4-III-14),长治长子布村玉皇庙(7-III-77)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4-III-13)。目前国内确认现存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共计6座。
【宋金】
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清明上河图》里的城楼
《清明上河图》里的建筑
泰顺廊桥,传承了宋代建桥的技法(摄影:孙良),跟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一样。
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
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
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河北正定隆兴寺(国保:1-III-42)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唐改称隆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69年)赵匡胤扩建重修。
河北正定 隆兴寺
山西太原的晋祠(国保:1-III-38)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圣母殿
晋祠献殿(金代)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杭州南宋六和塔(国保:1-III-25)
河北定州开元寺塔(北宋,国保:1-III-23)
【辽】
辽代建筑,硕大恢宏。真正意义上继承了唐朝的鼎盛风格。内蒙、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现存八大辽构及数十座辽塔。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国保:1-III-24)。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天津蓟县独乐寺(国保:1-III-37)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八棱观塔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34.4米。塔座分上、中、下三节,上、下两节每面设三龛,浮雕蟠龙、力士、小塔和神仙人物,姿态各异;中节素面。塔身各面雕坐佛、胁侍、仙童蹈云等。各层密檐均有砖雕斗拱,风格独具,形式特异。
天宁寺塔(国保:3-III-98)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1992年大修时发现的辽代建塔碑可知,此塔建于辽天祚帝天庆9年至10年,即公元1119-1120年。
天宁寺塔塔高57.8米, 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
【元】
元代建筑承金代建筑,因蒙元统治者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故依赖汉人工匠营造。元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在金代盛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元代木构多用原木作梁,因此外观粗放。因为蒙古人好白的原故,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为一时代特色。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藏传佛教,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北京的妙应寺白塔就是一座由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寺(国保:1-III-27),元代建筑
临汾牛王庙元代戏台(国保:4-III-38)
永乐宫修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元代(国保:1-III-46)
【明清】
明代建筑,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清代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
南京明孝陵(国保:1-VI-16)
北京昌平十三陵(国保:1-VI-17)长陵陵恩殿,明成祖朱棣时期建造的地面建筑,以36根金丝楠木大柱享誉华夏。
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地宫
明代建筑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山西平遥古城明代城楼
安徽徽州马头墙
清代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西安钟鼓楼(明)
北京故宫(国保:1-III-5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