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市相关部门发了一个关于评选甘肃历史文化名人的新闻(启事),后面列了一堆人名,许多人偶老百姓都不认得,看得着急,便从网上搜寻一番,逐一整理如下,以供读者评判。
公刘,北幽(今庆城县)人,古代周部落首领,为周先祖不窋孙子(前文说了爷爷的事,现在孙子接着开张)。周国第一个称“公”的首领,周文王的祖先鞠陶子(公刘的爹,又称鞠,不窋的儿子,字德宣,袭爵邰侯。因为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他是周先祖奔北豳后的第二代首领,也是周人在北豳的真正开拓者,据史志记载,后世周人都尊称他为“周老王”,现庆阳城西60里有周老王陵,一直保存至今,明、清时还作过修缮)去世后,公刘继其位,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对庆阳川塬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尔后,公刘将其活动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一带,并移居温泉附近居住(功成名就后就要会享受呀,不像现在的某些人,事还没干多少,待遇先要行在前面,香车,豪堂,现代的高标准装饰加没文化也得挂几条幅自已认不得的字画)。
22岁时(多年轻,比起现在提的80后干部,网名把头都会打破),将首府迁移至南岗(今宁县城西庙嘴坪),史称“公刘迁囱(cōng)”(囱,炉灶出烟的通路),(这个事在历史上应该很重要,但不知为何叫囱)大大地开拓了周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庆阳市和陕西省的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及径川、灵台等16个县城。(所以,说这个先人是甘肃的,陕西人民不答应呀,再像老高丽人一样,整个文化遗产争夺,多不好意思呀)。
后来公刘又带领族人沿漆水(《山海经》曰:俞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沮水(《水经》以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礻羽县入洛)向南,渡渭水,取得石块与金属(这个就好比现代的人学了电脑,考了资格证那么重要)。制订了历法、建立了军队,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人口大增,四周人民也前来归附。孟子称“公刘好货”,肯定了他带领周族人勤劳致富的功绩。《诗经》称其为“笃公刘”,赞扬他勤劳忠厚。《诗•大雅•公刘》便是其后人祭祀时称颂他功绩的诗歌。(诗歌很长,也比较艰涩难懂,大致就是夸人,说他非常忠于本部族,勤于政务,不怕劳苦,事事亲临,同民众关系融洽,受到民众的拥护,是氏族社会中杰出的领袖人物。把人夸成一朵花,就像现在各单位的年终总结一样,感兴趣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公刘造福后代,惠及子孙,后人修邑建庙,尊为神圣。现时公刘庙已经成为松柏环绕、古木参天的公刘殿风景旅游区。有公刘大殿,塑有公刘父亲鞠陶、祖父不窋、公刘妻子、姐妹塑像,在此庙的像台下塑有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又是迷信),在西边大殿里塑有公刘挥泪斩白龙马(又不知为什么好好的马儿就给杀了呢?是不是又像马谡一样无能而惹领导生气了?是不是又像黄克功一样居功自傲犯了杀戒?)的像,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庆阳人及长武、彬县四方百姓赴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的开拓者。
公刘去世后,人们将他葬在了彬县龙高乡土陵村泾河北岸的山谷之间。现称公刘墓(注意: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位于咸阳城北彬县东40公里处,占地2.25平方公里,墓丘长1500米,高500米,南有泾水萦洄,山谷倒映,草色浮动;北为连绵不断起伏隐显的丘陵与村落,就像是用一条线穿起来的珍珠一样逶逦动人,东、西两旁是高山峻岭,峰峦层叠,因地形势如蟠龙,因有“周墓蟠龙”之称。(羡慕吧,所以,好好工作,多做好事,大事,有意义的事,等老死后,在八宝山会有一个好地的。)
后话:公刘墓临河的崖下有渡口,名石桥头。对岸亦山石壁立,惟山腰平处,有土垄两座,形状奇特,有如人工堆砌而成(说明不是人工的),旁有清泉一泓,深广(宽)各3公寸(1公寸等于1分米等于10厘米)许。相传公刘死后,他的两个女儿,各用衣襟包土,携着酒壶,欲渡河封土祭奠,适逢泾河水涨,不能渡,只好将土就地倾倒,将酒洒在地上;第二天,就已长成土垄,形成了泉泓……
是为解。
萧桐2010.04.24兰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