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莱阳历史人物》载于氏名录(二)

《莱阳历史人物》载于氏名录(二)

《莱阳历史人物》载于氏名录(二)于守礼于守礼,字仲仪,莱阳城里人。明洪武初年举明经(贡生),官至陕西按察司佥事。于守礼世家出身,父亲于视远,

二凤是哪个历史人物_历史风云人物简介_历史人物风采手抄报

历史风云人物简介_二凤是哪个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风采手抄报

于守礼

于守礼,字仲仪,莱阳城里人。明洪武初年举明经(贡生),官至陕西按察司佥事。

于守礼世家出身,父亲于视远,为元朝官员。于守礼博闻强记,读书勤勉,明练典故,最熟悉古今治体。洪武初年举明经后,授职山西道御史,为官期间所上奏章指陈时政明白剀切,屡屡获得洪武帝朱元璋的赞赏。后擢升为陕西按察司佥事,对怙恶不悛的凶顽罪犯严惩不贷, 对百姓则仁恕有加,深得民众称赞。他提典刑狱,公正严明,许多蒙冤入狱的人得以平反,很多已经被判了死刑的人保住了性命。

有一年,陕西发生大灾荒,庄稼绝收,流民遍邑,情况紧急。于守礼负责赈家,开启广惠仓放粮赈济灾民,并四处巡视灾情,废寝忘食,最终劳累过度,不幸病逝。殡葬之日,当地百姓万余人为其送葬,遮道哭泣。其为官清廉,为家人遗留的财产只有一些图书字画和衣物,别无他物。

康熙《莱阳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都有《于副使守礼传》。明清两代莱阳乡贤祠里皆有他的神主。于守礼大墓在姜瞳镇濯村, 其后者移居此村。

整理者注:莱阳城里谱书载于守礼,于视远子,登州知州于诚孙;濯村谱书载于守礼,于谭子,归德知府于天禄孙。二者不能承接,或为名重,亦或记载有误。又有谱书载今乾河头于氏实为此派之后,乾河头今为何村一时不得考。

于懋

于懋(1429~1488 ,字文勉, 世居莱阳城东关。历任明工部虞衡司主事、吏部文选司主事、河南省右参议、左参政等职,以忠直被贬任广西右参政,殉于职。

于懋年幼时聪颖过人,学习诗歌文章,熟读几遍便能成诵。年仅12岁就被选入县学,成庠生,从此更加嗜学不倦。当时县教谕周文教授他作文之法,于懋每次写作都妙笔生花,独出心裁。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惊异。不仅如此,于懋还精通经史,每当谈论起历朝历代政事得失,都能了如指掌,头头是道。明景泰四年(1453),于懋参加乡试,中举人;天顺元年(1457) 中进士,列三甲第72名,被授予工部虞衡司主事,派往临清负责官砖的制造和运输。

按朝廷规定,凡是从大运河经过临清的大小船舶,都要按照载重量载一定数量的官砖运往京城。于懋按章行事,不讲私情。有一次, 一个高官乘坐巨舟并携带数艘从船经过,但傲慢无礼,拒绝运载官砖。对此于懋毫不客气,依律严厉杖好主,而后强令他们接受任务。为此,大家都感到他这样做过于严苛,容易得罪各级官员,于懋则说:。“本人从来不屑于阿谀权贵,心里只知道有国法”由此,他在官场名声渐大。在临清任职三年后,他被调到吏部文选司任主事,不久升为员外郎。当时,吏部尚书王翱(盐山人)对待下属官员非常严苛,但他素知于懋公正无私,所以唯独对他和颜相待。

其时,有一位昔日好友赴吏部应选,便前去拜见于懋,想请他帮忙求得一个好的职位。于懋很严肃地对他说,您的职位只能按照吏部制度公平分派,我岂断损害公正的规则,触犯朝廷规章!后来,这位好友依照正常程序应选并得到了一个满意的职位,他却以为是于懋从中帮了忙,便携带一些银两前去登门酬谢。于懋不仅严词拒绝,并且对他说:“ 你的官职是朝廷根据制度选派任命的,你却在私下里酬谢我,请你从今以后再不要见我了。”那人深感羞愧,只好告辞。

不久,于懋的父亲去世,他按礼制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毕复官,改任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后又升任精膳司郎中。礼部尚书邹干评价道:于懋人品纯洁,就像冰玉,毫无瑕疵。随后,于懋被擢升为河南省右参议,在这一职位 上办了许多为百姓兴利除害的大事,政绩斐然。期间,有一个大宦官到河南去办差,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古墓, 料想其中肯定会有许多珍宝,便唆使人乘夜色进行挖掘。于懋知道后,极力劝阻,避免了古墓被盗。他在河南任职8年,衣食简素,就像贫寒的书生一样。巡按御史戴中上疏朝廷说:于懋为官操守正直,可以提拔重用。由此,于懋被任命为左参政,负责督办税粮。由于他办事公正,巧取豪夺横征暴敛者因之绝迹,老百姓不再遭受沉重税赋的困扰。

于懋生性耿介,不喜欢阿谀奉迎。凡是评论他人是否清廉贤达,总是侃侃而谈,从来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因此也招致了一些人的诽谤和排挤。成化二十三年(1487),适逢皇上召见外官。正值官员升迁的紧要当口,朝中当权者受到许多诽谤之词的迷惑,以为于懋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威信太低,将其降职,贬往广西任右参议。于懋接受任命后,没有抱怨,欣然登程。有同僚怜悯其行囊羞涩,路途不便,赠送他百余两银子,作为盘缠,他坚决不接受。他说:“我岂能因为自己官职的升降而改变气节,接受别人的钱财!”于是毅然乘坐小船,带着两个仆人,离京赶任了。此时,他的次子于凤喈已经高中进士,步入仕途。于懋尤其重视对他的教育,使其务必秉持人品家风。到达广西后,他写信给自己的儿子们说,我将会死在这偏远荒芜之地,以报皇恩。 你们要谨遵尽忠尽孝的家风,这是最好的处世为官之道。

弘治元年(1488)正月,于懋打算到广西各郡县巡查,却不巧感染了热病,同僚们劝他不要出行了,他执意不听,说人要是到了该死的时候,就是不出行也不能避免。随后就按计划启程了。二月二日到达梧州府,不幸病情加重,生命垂危。他慨叹道,难道我的命就到此为止了吗?然后以手抚心说,我也没有什么惭愧的了。说完合目安详而辞世,享年60岁。

于懋有三个儿子, 长子于凤鸣,为莱阳县学庠生:次子于凤喈,成化十六年(1480)中举, 十七年(1481)中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三子于凤嗈。 于懋去世后归葬于氏家族的墓地里。 明成化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周洪谟为其撰写墓志铭:其铭日:

文勉贤哉,鲁之君子。其平如衡,其直如矢。松柏之操,厥终如始。吁嗟何居,而止于此。 贞石勒铭,虽死弗死。

于凤喈

于凤喈(1462~1514),字世和,莱阳城里人。官至南京大理寺卿。为明成化间河南省布政使左参政于懋次子。

于凤喈出身世宦之家, 少年聪颖,能过目成诵, 时人称其为“少夫子”。10岁时中举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 20岁联捷成进士,列三甲157名。入仕后先授礼部行人司行人,后擢升刑部员外郎、郎中,又任嘉兴府知府、云南布政使司参政,转南太仆寺少卿,遂迁南太仆寺卿,正德八年(1513)九月升南京大理寺卿,正三品。于凤喈在朝廷和地方为官历时30多年,廉能超群,八度升迁。明正德九年(1514)六月,卒于南京大理寺卿任上,年仅53岁。

于凤喈为人亲善,孝顺父母,友爱弟兄,为乡邻称颂。其为官则勤勉公道,廉洁自警。在刑部为官时,曾经为一个蒙冤入狱的人平反昭雪。后来,此人怀揣十几两金子登门报答他,偷偷地把金子放在他后就悄悄离开了。于凤喈发现后,把金子原封未动交给了官府。

于凤喈为官仁惠,善于体察民众疾苦,一贯民事为先。在任嘉兴知府时,恰逢饥荒,每天都有上千人饿死。于凤喈立即下令打开官仓,发米济民。他指派府官员分别到各县去开展大规模赈济,由此救活的人口有八万之众。

于凤喈与明代著名理学家嘉定人王守仁(1472~ 1529)即王阳明,交往甚厚,二人时常结伴郊游,谈论政事,赋诗作文。在于凤喈主修的《嘉定志补》(正德)中,较为详细地也记载了王守仁的事迹,以及于凤喈与其交往的情况。于凤喈在当地赈灾救民得到当地百姓的赞颂,王守仁作为嘉定后学对他当然敬佩有余,于凤喈在南京去世后, 王守仁参与祭葬并亲自为之撰写墓志铭,倾陈痛悼之情。

于凤喈英年早逝,身后只留下一部诗文手稿《抱拙集》,后毁于兵火。清初,城内尚有为于凤喈建的“科举传芳”牌坊,清末已毁坏不见了。

整理者注:莱阳谱书载,于凤喈,懋子,先世居莱阳东北关坊(今东关周边),金莱州库使剡次子,于璋之后。

于训

于训(约1465~1530),字文教,莱阳城里人。明顺德府通判,授承德郎。于训少年时端方不群,学绩尤优,在登州府学中名声颇佳。明成化十九年(1483),以贡生入国子监为监生。正德初年,于训50岁时应吏部之选,任直隶无极县知县,授文林郎。正德十五年(1520) ,组织无极县的百姓捐款捐物,出动人工维修县城,备极艰辛。后以廉能有为,擢升为顺德府通判,授承德郎。任职期间,多有惠政,百姓爱戴。去官之后,当地老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以示纪念。

于训致仕家居期间,杜门谢客,淡泊自适,足迹不至公门,令德可嘉。嘉靖初年,县令在砖城上加盖城楼,气势壮阔。功成之后,经常与僚属在城楼上设宴饮酒娱乐,百姓无不侧目而不敢言。于训闻听此事,匿名题诗于城楼外壁上,诗中有句云: “共说楼中人更乐, 不知楼外有人愁。”题诗传到了县令耳朵里以后,县令和官吏再也不到这里聚饮了。此事载于民国《莱阳县志》中。

整理者注:莱阳城里谱书载:于训,于玠八世孙。祖跃,字宗起,宣德癸丑贡士,官泾阳丞。父承隐德不仕,赠文林郎,直隶无极县知县

(整理自2016年黄海数字出版、历史人物编纂委员会编辑的《莱阳历史人物》,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历史人物风采手抄报_历史风云人物简介_二凤是哪个历史人物

欢迎各位宗亲联系发布信息

上一篇: 描写人物的作文优秀范文
下一篇: 张骞:用双脚改变世界历史的勇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