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明月几时有》,我的第一感觉是有些无所适从的,对于电影,有种抓不到重点的混乱,又有点怎么突然就结束了的慌乱。电影寡淡如水,133分钟的时长,讲了许多事情,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讲。
但事后回想,倒又有许多场景浮现于脑海之中,不曾忘记,片中周迅饰演的小学语文教师方姑甚爱矛盾的文章,有两场戏,方姑饱含深情的读着矛盾的那一篇著名散文《黄昏》:风带着夕阳的宣言去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而电影就像是一篇散文一样,没有那么多戏剧张力,却又有着无声的力量。
电影《明月几时有》改编自真人真事,周迅饰演的帮助矛盾等文人偷渡离开香港一事而参与地下工作的方姑,彭于晏饰演的抗日游戏刘月仔,叶德娴扮演的方姑妈妈,还有那些参与抗日的普通人,在真实的香港历史,确有其人。但尽管电影背景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讲述的也正是抗战秘事,电影却丝毫没有我们观影经验中的那些抗日电影的影子,反倒呈现出较之许鞍华过往文艺片更加冷静淡漠的味道。
电影以一个类似《虎口脱险》或《十月围城》的引子作为开始,即营救文化人士脱离日寇围剿,在这一段中,电影的确表现得明快和紧张。矛盾、邹韬奋、柳亚子、梁漱溟等一个个文学或思想巨匠在一帮草莽英雄的掩护下逃离魔抓,颇有种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感觉。但这个段落过后,电影迅速转为平静,犹如一滩水静流深的长河,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潮。
在《明月几时有》里,所有的抗战故事都是碎片化的、细节化的,整个电影也都是反高潮反戏剧化的,除了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三位重点演绎的抗战“英雄”以外,电影里还展现了不少抗战人士的剪影,他们甚至无名无姓,也说不上多么的深明大义,他们浮现于电影的镜头之中,又立马消失于故事之外。而看到最后我们也就明白了,这些在电影里展现的诸如打字员、村姑、小学老师、房东的平凡人物,才是那壮烈璀璨的历史下最真实的存在。
这不是一部我们印象中的抗战电影,他更像是一部展现那个年代香港抗战群像的历史片,如同一篇冷静客观的散文,电影白描着一些过去的事情,没有那些口号式的家国情怀,也没有浩瀚庞大的大场面,一切都是点到即止的。
除了讲述过往历史之外,电影也穿插了一些伪纪录片的手法,黑白镜头下,是梁家辉扮演的年迈的出租车司机,带着强烈的私人化情感,声情并茂的讲着那些曾跟随方姑他们一起干地下工作的往事。
他说他好想念方姑,那些曾经志同道合的伙伴们都不在了,现在只剩下他一人。梁家辉接受采访的伪纪录片段落穿插于整部电影之中,故事自梁家辉的娓娓道来而始,又在其步出冰室,开着出租车隐没于香港的车水马龙而终,这让电影多了一丝与当下连通的现实意义。
电影的最后有着这样的一个镜头,从水面一路扫过来,犹如白驹过隙,过去与现在无缝链接,世界渐渐有了色彩,城市渐渐有了灯火。想来,正是有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努力和挣扎,才铸造了今日之香港。
电影《明月几时有》,一开始总觉得是主旋律背景下的一道命题作文,现在看来,这更是许鞍华念给那个年代无数平凡英雄的一首长诗。
————————————————
封面图:《明月几时有》剧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