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山西晋城历史由来

山西晋城历史由来

山西晋城历史由来山西晋城历史由来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

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高僧慧远、名将陈龟、名医王叔和、天文学家刘羲叟、李俊民、郝经、荆浩、贾鲁、陈卜、孔三传、张慎言、王国光、陈廷敬等名人故里。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包括冶底岱庙、青莲寺、崇寿寺、玉皇庙、阳阿古城、海会寺、开化寺、程颢书院、崇安寺、炎帝陵、柳氏民居以及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长平之战遗址群、羊头山石窟、中华名山析城山、太行至尊王莽岭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

晋城市古为冶炼之都,有“九头十八匠”之称。是战国“阳阿古剑”产地,境内泽州铁器、兰花炭曾名扬海内 。蟒河、历山等保护区,生长有猕猴、大鲵等惜有动物,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称。

晋城的历史名人_晋城历史名人_名人晋城历史介绍

晋城古称建兴、建州、泽州与泽州府 。高都、塔水河、下川、和村、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据今两万年前,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流域即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远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尧、舜、禹汤,均活动于今晋南一带,而晋城属“京畿之地”,由此产生了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尧封丹朱、蚩尤冶铁、舜“耕历山、渔于获泽”,禹凿石门、商汤桑林祈雨等一系列神话。

三皇五帝时,黄帝划分天下为九州,晋城全境属冀州。

尧舜时期,舜建虞朝,划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之域,帝都畿内。《墨子》载:舜耕(沁水)历山,渔于获泽(今阳城)。

夏代时期,十二州复合为九州,此属冀州,《战国策》载:夏末汤伐桀,桀由安邑迁都于垂(今城区与郊区)。

商代时期,属冀州畿内陆,境内有商盖国(今高平境内)。《吕氏春秋》载:商汤桑林筹雨,获雨遂作桑林之乐。(桑林在今阳城境内)

周代时期,属冀州畿内陆,境内有原、郤等国(今城区郊区、沁水境内)。《穆天子传》载: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

春秋初期,境内为赤狄所杂居,后晋士会灭赤狄,境内各国为晋征服,属晋。

春秋中期,经过高都入晋,晋取泫氏、获泽,赵浣城泫氏等历史事件,境内形成高都、获泽、泫氏、端氏四大城邑,均属晋国封邑。

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末帝静公于端氏聚(今沁水)。

战国初,为韩上党之地,战国末兼属赵、魏(秦赵长平之战前,冯亭献韩上党17城于赵,本境东部属赵,西部近魏国都城安邑,属魏)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立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晋城西部属河东郡、东部属上党郡。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划全国各郡为13州,全境分属并州上党郡、司州河东郡。

东晋太元八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分平阳与上党,置建兴郡(郡治高都,辖高都、阳阿、获泽、端氏、泫氏五县)。

北魏永安二年,改建兴郡,为建州,州治高都,辖高都、长平、 安平、泰宁四郡。(高都郡辖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辖高平泫氏二县,安平郡辖获泽端氏二县,泰宁郡辖东永安西河西获泽高延四县)

北齐天保七年,改建州道行台,治高都,辖高都、长平、安平三郡。(高都郡辖高都县,阳阿县省入,长平郡辖高平县、泫氏县省入,安平郡辖获泽、端氏二县、西获泽县省入,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

北周建德三年,复建州,州治高都,辖高平、安平二郡。(并高都长平二郡为高平郡,辖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辖获泽、端氏、永宁三县)

晋城的历史名人_晋城历史名人_名人晋城历史介绍

隋开皇三年,文帝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省高平郡、安平郡入泽州。泽州直辖五县,即高都、高平、获泽、端氏、永宁,州治高都。泽州隶于冀州刺史。

隋大业三年,炀帝复改州制为郡制,改泽州为长平郡,义宁二年,复为泽州。

唐武德初年,分泽州置建州、盖州、泽州三州。贞观元年,盖、建、泽三州复并入泽州。泽州辖县六,即晋城、高平、获泽、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晋城。

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道,泽州隶于河东道,辖域不变。

唐天保元年,改泽州为高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时泽州仍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端氏,州治晋城。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改道制为节度使制,泽州六县辖域不变,先后隶于昭义节度、昭义军,五代末刘稹辖昭义叛,李德裕率军讨伐,割泽州于河阳节度使。

北宋太平兴国,宋师北征,泽州赐名高平郡,乃归入宋朝版图。

北宋至道三年,宋分全国州军为十五路,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时泽州高平郡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或郡治于晋城。

晋城的历史名人_晋城历史名人_名人晋城历史介绍

金朝,置5京14总管府共19路,将宋朝的河东路分为南、北二路。时泽州隶河东南路(今山西南部,治临汾),辖域不变。

金天会五年,泽州,因与北京泽州同名,改为南泽州,南泽州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晋城。

金天德三年,南泽州,复改为泽州,仍辖六县,辖域不变。

金元光二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辖五县一州三节镇,节度军驻晋城,忠昌军节度所辖五县即:晋城、高平、陵川、端氏、沁水,一州即勣州,三节镇,即巴公、周村、星邵驿。

元中统元年,忠昌军节度改为泽州司侯司,泽州司侯司辖县六,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司侯司驻晋城,直属中书省,为腹里。(勣州复为阳城县,隶属泽州司侯司)

元至元三年,复泽州司侯司为泽州,隶于中书省平阳路,泽州辖五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省端氏入沁水县),州治晋城。

元大德九年,因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路,时泽州仍辖五县,隶属中书省晋宁路。

明洪武初年,分中书省置山西行省,泽州直隶于山西行省,时泽州辖县四,即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省入泽州。

明洪武二年,升泽州直隶州,山西行省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泽州直隶州仍辖四县,直隶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复附廓置凤台,泽州府辖五县,即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府治凤台城。泽州府隶属于山西省。

晋城的历史名人_晋城历史名人_名人晋城历史介绍

民国三年,全国废府,废泽州府留五县,府治凤台复称晋城,时山西省泽州府所辖五县,划归于山西省冀宁道。

民国十九年,山西省冀宁道撤销,原泽州府五县改直属山西省,后直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查区。

抗战时期,我党于晋冀鲁豫边区成立临时政府,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五县划归晋冀鲁豫边区太岳第二、四及太行第八区行署领导。1945年6月,今晋城地区全境陆续解放。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10月,析晋城城关区,置晋城市,和沁、高、阳、陵各县一起划归华北人民政府太岳、太行区行署。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复隶于山西省。

1958年5月,今晋城各地划归山西省晋东南地区。

1983年7月,复设山西省辖晋城市,分设城、郊二区,由晋东南地区代管。

198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东南地区,置地级晋城市,直属山西省,将原晋东南地区所辖阳城、高平、陵川、沁水四县划归晋城市领导,为所属行政区,其管辖范围与古建兴、建州、泽州及泽州府版图一致。

上一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下一篇: 湖州历史名人园,有10尊名人塑像,看你能认识多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