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是山西省地级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晋城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至今名人辈出,今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晋城的著名人物吧,你都知道哪些呢?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名人。
王叔和(210年—258年),名熙,高平人,晋代医学家。
王叔和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个性沉静,博通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早年随族南下荆襄投奔王粲,与名医张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晋武帝时为太医令。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有两项:第一是整理编辑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重新编次成书,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第二是撰写中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专门讲求脉法的著作《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现代学者如刘渡舟认为王叔和可能是张仲景的弟子。
荆浩(850年—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五代后梁画家。
荆浩博通经史,博雅好古;曾做过一小官,在当时著名的双林院绘制壁画。大中十年(856年)罢官回乡,躲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洪谷 ,善于山水画,创立了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广泛研习了李思训父子、吴道子、王维、项容、张璪等人的画法及风格,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之法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了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除吸收前人技法之外,还经常携笔到山中写生,临摹古松尤甚,确立了山水画皴染技法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使中国的山水画大大前进了一步。
他是中国画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他开创了全景山水,与他的弟子关仝在画史上合称“荆关山水”。荆浩晚年所著有《笔法记》,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山水画画法理论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文的体裁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一个爱好对古松写生的青年与一个是自称“石鼓岩子”的老叟的问答,表达出作者自己的艺术见解。
匡庐图.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匡庐图》为其最著名的传世作品,另据《宣和画谱》记载, 荆浩曾画《写慧襄王遇神女图》4幅以及《秋景渔夫图》3幅等,已经失传。
刘羲叟(1018年—1060年),字仲庚,北宋时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人,天文学家。
刘羲叟精算术,当时历学首推羲叟为第一,欧阳修、司马光皆遵用之。刘羲叟的学识与著作是多方面的,尤其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曾任唐史编修官,与著名史学家宋祁、宋敏求、吕惠卿、范镇等共同编修唐史,嘉祐五年(1060年)刘羲叟将编完的《新唐书》送上朝廷,擢升为崇文院检讨,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去面见皇帝便去世了,年仅43岁。
李俊民(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山西晋城)人,金代文学家。
李俊民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李元嘉后裔,排行第三,幼年能文,少时得名儒传授程氏之学,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未及仕,已成名儒。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25岁的李俊民以经义举进士第一,授应奉翰林文字,文名雄于一时。因他厌恶官场应酬,弃官归田,以所学教授乡里,隐居嵩山,由于他学问渊博,加之状元声威,从学者甚众,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投师者不绝于门。金亡后,忽必烈想授以高官,但李俊民拒绝入仕,恳赐还山,忽必烈钦佩其气节,尊重其人格,便派专人护送返回。
忽必烈即汗位后,李俊民已卒于嵩山,享年85岁,葬于晋城崔家庄北,元世祖中统初,赐谥庄靖先生。著有《庄靖集》。
郝经(1223年—1275年8月9日),字伯常,陵川县鲁山(今属山西晋城)人,元朝官员,儒士。
郝经生于金末乱世,家贫好学,金朝灭亡后迁居河北,为守军统帅张柔和贾辅延为宾客,教育诸子,阅读两家藏书万卷,从学赵复,学习程朱理学。元好问称其“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盖亦鲜矣”。元宪宗六年(1256年)正月,郝经觐见时为藩王的忽必烈,应对出色,深受忽必烈器重,开始了追随忽必烈建功立业的政治生涯。
中统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开平登基称帝,任命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皇封文馆大学士。四月初十(5月21日)郝经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以国信大使身份赴南宋议和,要求宋朝履行鄂州城下之盟的承诺,九月抵达南宋后,为贾似道扣留于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十六年之久,狱中“讲学不辍”。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兴兵攻宋,迎接郝经回归,途中患病。至元十二年七月十六日(1275年8月9日)逝于大都,享年五十二岁,封冀国公,谥文忠。
作为政治家,郝经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思想家,郝经推崇理学,希望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精通字画,著述颇丰,收于《陵川集》中。
贾鲁(1297年—1353年),字友恒,元代高平(今属山西晋城)人 ,元代著名河防大臣、水利学家。
贾鲁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延祐、至治年间两度以明经科考中乡贡,泰定初年,授位东平路儒学教授,官至中书左丞;任总治河防使期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元廷下诏撰辽金宋三史,贾鲁参与了《宋史》的编纂。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贾鲁突然病卒,年五十七岁,月可察儿护送贾鲁灵柩返回高平。
王国光(1512年—1594年),字汝观,号疏庵,山西阳城县(今属山西省晋城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王国光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初授吴江知县,官至吏部尚书。官运坎坷,几进几退,前后从政四十年,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财政家和文学家,万历年间辅佐张居正实行改革,对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病逝。
张慎言(1577年—1645年),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泽州阳城(今山西阳城)人,明代官员、思想家、诗人。
幼年父母早故,由祖母抚养,自幼颖悟,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进士,初任寿张知县,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生性耿直,不事阿奉。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明都京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五月福王即位南京,张慎言理吏部事,但不久张慎言身患背疽,拒绝医治,以表殉国,终年六十九岁。
在书法上与董其昌齐名,明有“南董北藐”之称,著有《洎水斋文钞》《洎水斋诗钞》。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清朝政治人物。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曾经教导康熙帝。历任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户二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
陈廷敬工于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著有《午亭文编》五十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病逝,时年七十五岁,谥号文贞;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张敦仁《求一算术》
张敦仁(1754年-1834年),字仲篙,号古愚,亦号胡臾,泽州府阳城(今山西阳城)人,清代著名汉学家、数学家。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登第二甲第二十三名进士,授江西高安知县,官至官云南盐驿道、扬州知府。宦海生涯40年,为官公正廉明、卓有政绩,更难得的是他从未中断一般为官者不屑一顾的数学研究,称得起杰出的数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献学家,曾主持刊刻《韩非子》、《仪礼注疏》等颇受时人重视。
祁贡(1777年-1844年),字竹轩,又字宗庵、寄庵,山西高平人,清朝官员。
祁贡是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三甲第二名,初授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主事、河南粮盐道、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官至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离任,琦善革职,祁贡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此时英军已陷虎门,逼近广州,关天培牺牲,广州人口迁徒过半,城内一片凋敝,祁贡入城安民,招童生会试,“以示整暇”,稳定了军心民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病逝于广州,道光二十六年十月,灵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张穆为他作了墓志铭,清廷下令按尚书惯例赐恤,谥号为“恭恪”。
祁贡是个典型的“中庸”式官员,在禁烟问题上,受他人及朝廷影响,先后支持缓禁与严禁,而在面对英军时,既不如林则徐那般大义凛然,刚毅果敢;又不像琪善那样一味投降奴颜婢膝,就像他曾对梁廷枬进行自我解剖时说的那样:“我以小心谨慎作无事时巡抚尚可,总督则非其才矣,况有事乎!”可见其性格上确有缺陷之处。但在客观上来讲,祁贡在民族气节方面未失大节,在督粤期间也做过很多有利国家与民族的事情,不负“恭恪”之美谥。
阎捷三(1905年7月-2006年1月29日),原名润法,山西省晋城市南村镇东常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阎捷三于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副军长,参加了海南岛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后历任后勤学院政治委员、总后勤部驻西安办事处副主任等职。1982年阎捷三将军离职休养。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6年1月29日13点20分阎捷三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