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一.《红楼梦》概述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内容和情节有其他三者不同,其描写的重点是一个大家庭的平常生活和在这种看似和谐表面下的家族斗争。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人物性格;写人艺术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与其它三者不同,是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在对人物性格的展现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人技巧。这些写人方法对于我们现作来说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在品位红学艺术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借鉴。下面结合自己读《红楼梦》的一些感悟,对其女性主义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红楼梦》概述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内容和情节有其他三者不同,其描写的重点是一个大家庭的平常生活和在这种看似和谐表面下的家族斗争。我们在品读《红楼梦》时看到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里的打打杀杀,也不是天外神话,是在一种柔情描述里的诗情画意。一般的作品都是通过对人物间冲突的描写来使人物鲜明的性格得到展示,但《红楼梦》更多的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叙述,这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但在作者笔下却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并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谓是入木三分,我们不得不称赞曹雪芹写人手笔的高超。

二.《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特点

1.林黛玉的女性特点

在对林黛玉的介绍首先是借助于其他人看见黛玉时反应 “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接着又借助于宝玉见到黛玉时的反应“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将黛玉的形象借助于他人进行了很好的展现。在贾宝玉还没有出场时,首先是他的母亲王夫人对其日常的一些行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黛玉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描写,借助黛玉对宝玉的推测,丰富了宝玉的形象,在贾宝玉出场后,又借助于黛玉对其的观察,借助于黛玉之眼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完整的描绘了出来。对于王熙凤的出场介绍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在其没有出现之前,曹雪芹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透漏,在他人进行谈话的过程中,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到。

2.不同阶层的女性特点

在第六十五、六十六回,兴儿生动的向尤氏二姨介绍了平儿、王熙凤、迎春、探春、贾宝玉、薛宝钗以及林黛玉等的性格特点,兴儿本省是一个下等奴仆,其形象朴素,讲话幽默风趣,在介绍的过程中不仅使读者对其所介绍人物有了更好的了解,还准确的认识了兴儿这个角色,一举两得。由于主要是对王熙凤的介绍,所以这可以看作是从侧面对王熙凤这个角色的具体展现。通过兴儿的介绍,人们对其在贾府中的身份和地位有了了解,滤清了其余他人之间的矛盾,了解到了她为人的刻薄,对其人物的品性有了认识。在其他的回合中,对于王熙凤人物性格的描写主要是一种含蓄的方式和一些褒扬的写法,有时还借助于一些与其相关事情的描写。通过兴儿的描述,使大家对王熙凤有了整体而清晰的认识。兴儿这部分在书中没有占用过多的字节,但是却完整的呈现出了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红楼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手法

1.铺垫烘托手法的运用

《红楼梦》中的人物,其性格十分丰满,内心活动也十分复杂,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强化人物的真实性,曹雪芹在书中运用了较多的烘托写法。他运用自己精湛的语言艺术,在人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个场景和人物。由于《红楼梦》中的人物较多,其文章结构十分复杂,内容较为丰富,要想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描写是不可能的,曹雪芹为了使人们清楚的认识每个人物形象,在描写中使用了大量的铺垫和伏笔手法,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人物的具体形象。从书的整体上来看,前五回可以说是对人物描写的一个铺垫,在当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都逐个出场,其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展现。在他们的出场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铺垫手法。在《红楼梦》中关键人物,在其出场时,几乎都是用来铺垫的写法,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通过大量的铺垫,使得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大幅度减少,只需简单的介绍。

2.正反结合

如对于薛宝钗和王熙凤,曹雪芹对他们有着明显的贬意,但是在文中大部分时候是对其的褒奖。作者通过在关键处设置暗点以及通过一些非主要的情境,将自己的真是情感进行表述。例如在金钏之死的章节中,描述了薛宝钗对王夫人的同情和安慰,并且主动献上自己的衣服,表面上是对薛宝钗的赞扬,但实际上是对其虚情假意的批判。

总结:通过对《红楼梦》写人艺术的分析,曹雪芹在写人的时候在平凡中进行创新,整本书中都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此外还加入了一些神话色彩。使得每个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种写人的艺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读和借鉴。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红楼梦》写人艺术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具体,要想更好的做好红学的研究,最大程度上发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还需更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梁归智.曹雪芹“写人”的二纲八目与痴、常二谛、三象合一[J].晋阳学刊,2012(3):65-66.

[2]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2篇

研究;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2—0067—01

一、走进文本,激发兴趣

比较不同版本《红楼梦》影视作品,化语言艺术为视觉、听觉形象。从阅读心理角度分析,高中生仍然处在追求新鲜奇特的形象感知阶段,他们对影视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小说文本的关注。针对这一特点,我选取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影视作品,供学生比较,选择观看。学生的爱好自然不同,但是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红楼梦》原著。

历来高中语文教材都将节选《红楼梦》作为重要内容,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行踪作为线索,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在写法上各有千秋,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王熙凤、贾宝玉的言行举止反过来又对林黛玉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使得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呼之欲出。小说就是这样以林黛玉的眼光来审视贾府中的人和事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那么学生自然会在情感上亲近《红楼梦》,并且会在课外独立阅读《红楼梦》原著。

无数文人学者都曾涉猎过《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众多的续书,浩如烟海的红学论著,璀璨夺目。鲁迅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由于语言的隔阂,加之缺乏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曲折离奇的惊险情节,学生对阅读《红楼梦》还是有畏难情绪的。针对这种情形,我通过介绍关于《红楼梦》的解析文章,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渐认识到研究《红楼梦》并不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事实上,学生对《红楼梦》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也曾经有过。想当年,不止一次地打开书本,但是仍然无法卒读。曾说,对《红楼梦》,读不够五遍,就没有发言权。后来,我不是硬着头皮往下读,而是选择自己喜好的人物去读,结合专家讲解去读,遇到不理解的诗词先弃之不顾,由粗读到精读,由片段到篇章,慢慢地就迷上了《红楼梦》。

二、引导研究,巩固兴趣

开展文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譬如复述书中故事情节、朗诵书中片段、用书法展示书中内容、《红楼梦》主题曲欣赏、排演小剧本、背诵书中诗词、《红楼梦》人物判词赏析、《红楼梦》人物关系介绍等等,通过以听说读写为方式的文学活动,学生逐渐走进了小说文本,对《红楼梦》的了解越来越全面。

课题实施之初,我就与学生商定把每周星期五作为《红楼梦》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所以每到星期五,师生都会按计划在课堂上探讨交流。周末我会给学生布置少量的阅读任务,以便他们整理成文字材料,为下次探讨研究做好准备。

这样,每两周熟悉一个主要人物,积少成多,联缀成篇,进而达到对《红楼梦》人物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譬如了解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其人其事之后,再渐次了解一些次要人物。

从熟悉小说文本,到分析人物,再到专题研究,这是《红楼梦》课题研究的大致思路。在熟悉文本阶段,要求准确理解原著旨意,从人物生平到典型事件,再到生活细节,再到诗词曲赋,都是一个不断深入完善的过程。在人物分析和专题研究阶段,特别要突出观点的新颖和深刻,避免落入俗套,又要言之有物,合乎情理。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表达的过程。《红楼梦》其人其事,《红楼梦》人物分析,《红楼梦》专题研讨,都是在阅读吸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作表达,期望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红楼梦》研究阶段,不同小组参与同一人物、同一题材的研究屡见不鲜,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得意之作。每个人都会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产生情绪变化。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在书中都有涉及,儒道释思想融汇书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大大活跃了我们的思维。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楼梦》 女性命名 名物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69-01

引言

很多研究学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类的活动大部分都是符号化的行为,同时,各种文化都是以其为基础向前发展的,文学作品就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就像是《红楼梦》中各个女性的命名,是人物特定的符号。因此,下文主要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概论

名物关系是指:具有一定意义的符号与真实内容之间的关系。《红楼梦》中,人物的命名和人物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通常会先给出人物的命名,才会塑造出人物形象与个性,并且人名本身的语言性质,也表明了人名必须首先设定[1]。它可以从以下三个特点分析,即神话性、寓言性、自然理据性。

二、神话性

《红楼梦》女性人名的设计,会适当加入一些神话故事,把神话元素放入人物命名,隐喻的表达。而这种神话带入体现的神话性,并不是把神话加入到人名中,而是加入神话因素,用于突显人物的个性,让意指的表达变得自然。神话元素的加入是意识的植入,即通过意指展示出作者对于人物的理解,以及自身情感上的变化[2]。对于《红楼梦》来说,它是由数个意指性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其中包括个人、家族与社会现实,体现了意指性内容之间复杂的关系。

同时,神话元素也是一种隐喻,通过不知不觉间的带入,把这种隐喻加入人物的意识,以此改变人物的态度与行为,影响命运的发展。而神话元素在人物命名中的应用,没有让作品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而是用真假混合的方式,表示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内容,展示出作品具有的内涵。作者正是用这种方式,在女性人物的命名中加入意指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用一半真一半假的语言描述,体现“神式”态度。

三、寓言性

《红楼梦》各个女性人物的命名,体现了作者给每个人物的性格设定,具有一定的寓意,表达最初的创作思想。寓言性是通过一个较短的故事,引导读者不再只关注表象,而是深度挖掘故事具有的意义。《红楼梦》所使用的隐喻,没有明确的分辨标准,是一种模糊的文字表现手法。

作者撰写《红楼梦》时,会通过人物的命名,在不同的人物之间建立联系,然后再对这些联系进行描述,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隐喻的表达出来,需要读者仔细阅读,才可以发现[3]。因此,可以说《红楼梦》是一个寓言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经过很多次的阅读后,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为此,人们解读《红楼梦》时,可以从女性人物的命名着手,根据对其的深度理解,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内涵。女性人物的命名,作者会把人物在社会交际中的特点以及人生的发展,隐晦的加入到命名中,运用半真半假的语言表达方式,确定作品的主旨,同时,这种文字的使用手法可以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增加作品的功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自然理据性

作者给作品人物命名时,会使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命名方法,有很多相同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其相同点为:起名时,会遵循起名的相关原则,区别不同的人物,让命名成为人或作品人物独有的标志。其不同点是:现实生活中,姓名是人们互相交流的基础,但作品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塑造形象,让人物变得立体化;并且,实际生活中大多是家里的长辈或父母给孩子起名,对孩子表示祝福,有很大的期待,而作品则是为了建立鲜明的人物形象,会按照美学的原则进行美化。但不管是人名还是人物命名,都会受约定关系影响,这在《红楼梦》中有充分的体现,每个女性人物的命名都有不同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展现人物的形象。

在古代,流行一种扎小人的做法,是指人们为了对怨恨的对象施加报复,会把对方想像成一个小人,用针扎小人身上的不同位置。虽然小人只是一个设定,但复仇者却把小人作为复仇的对象,此时就形成了神话思维。这种神话思维是指人们没有分清实际生活和思维,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半真半假的理解。这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是,通过人物的命名,让塑造的任务和人名建立直接的联系,形成两种符号,一种是神话符号,另一种是名物符号,把这两种符号统一体现在人物命名中,这也是女性命名最突出的特点。

结语

《红楼名》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女性人物的命名除了不同人物的区分外,也会展示出人物本身的特点,作者把它作为创作的基础,完成整部作品的创作。并且,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名,还可以表明其命运的发展,体现出性格特点,有多重理解,通过命运的翻转,可以展示出女性人物人生的曲折,表现出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高璇.《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张运全.论《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J]. 芒种,2015,04:69-70.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宝玉挨打;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分析综述

一、教学理念

1.课本中选用的《宝玉挨打》主要是为了学生养成评析和研究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思想内容,应该重点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和挨打之后的背景。赏析作品中写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剧情安排的层次等等。

2.教师要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革新,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改变传统教教材的方式。这是一场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本身,不应该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或者基本材料,并非唯一的教学依据。教师要通过教材承载的内容举一反三、类比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宝玉挨打》时应该采用研究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辅导和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探索的意义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学生通过主动地研究学习,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自身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布置课前作业,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以及故事情节。扩展阅读范围,阅读更多的《红楼梦》章节。

2.通过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了解曹家的相关家庭背景,并试着画出曹家的家族人物图谱。

3.参考曹家的家族谱系,画出《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

三、教学设计

1.问题教学、探究学习

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章的核心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怎么收场的等等,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精讲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1)设计教学板书

教学中板书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中的板书应该以核心事件为中心,通过核心事件向四周辐射,并且留出一些关键的内容,由学生完善。这种板书形式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效果体现。

(2)教学设计

第一步,引导学生精读文章,带着问题去阅读,着手解决课堂上设计的问题;第二步,学生寻找文章信息,完善板书中空缺的内容;第三步,选定主要的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形象;第四步,集体讨论,教师总结完善。

四、教学综述

《宝玉挨打》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了细读法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并且采用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为中心。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对重点人物的分析和研究人物之间的思想,把握文章的脉络。文章的故事情节是建立在贾宝玉和贾政这对父子思想的对立和冲突之上的,在对立和矛盾之外还包含了包括贾母、王夫人等一干人对贾宝玉的爱,其中有溺爱,也有贾政这样的对儿子未来期望的爱。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每个人对小说、对贾宝玉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需要去包容这些不同的见解。因为以自主探究和创造性的教学为目的就需要这种多元化的领悟。这正是《宝玉挨打》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设计要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结构;曹雪芹;“无――有――无”

前 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红楼梦从她一诞生就默默地接受着各方面的关注和评论。但由于作者所遗材料有限,红楼梦就如一个断臂的维纳斯,美得令人惊叹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曹雪芹的思想出发,重点分析了红楼梦的圆环结构以及其中的循环的哲学意蕴。

一、“无――有――无”的大圆环结构

在整个第一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曹雪芹构架的宏观结构,就是“无――有――无”。第一个“无”代表的就是一个神幻世界,是所有尘世之人不能到达的境地。第一回中所说的无才补天之石、一僧一道、空空道人、警幻仙子、太虚幻境、神侍者、绛珠仙草都来自这个世界。中间的“有”代表的是尘世人生,主要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第二个“无”代表的也是神幻世界,所有的“有”都要回到这个世界。在曹雪芹的宏观结构建构中,“有”与“无”其实是相对而言的,“有”中有“无”,如尘世人生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就来自神幻世界,是幻化的玉石和下世为人的神侍者的结合体,而林黛玉就是以泪还露的绛珠仙草。神幻世界的一僧一道也曾多次在贾府中现身。“无”中生“有”,如红尘世界中的女子都是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子那有备案,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来自那个世界;而“有”最后也是要回归到“无”,只是曹雪芹确立的“无”相对与红尘世界的“有”来说实际上是虚无幻灭的世界,是尘世间的凡夫俗子所无法控制的,这个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就有提及,只有来自幻灭世界的一僧一道和幻化成宝玉顽石才能拯救尘世间受魇魔所折磨的贾宝玉和王熙凤。现在我们回到《红楼梦》的终点,这个终点其实也就是第一回小说的起点,等于是打了一个圈又回去了。这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和人格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的跌宕的人生经历和受儒、道、释思想影响的人格,滋生的是一种充满悲剧气质的小说构思。而《红楼梦》中的“首尾大照应”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着曹雪芹的佛家思想,《红楼梦》从太虚幻境开始,经过世俗世界,最后归结为太虚幻境,非常符合佛家的前世、今世、来世的“三世说”。

二、曹雪芹的人格思想与《红楼梦》结构的关系

曹雪芹是有着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从对曹雪芹的才学分析来看,早期肯定是阅读过大量儒家经典、道家及道学著作、佛家典籍的。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来看,早期的养尊处优滋养的更多是道家思想;中后期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饥寒交迫启发了更多的儒家、佛家思想,而且有史料可以印证,晚年的曹雪芹更崇尚佛家思想,在曹雪芹的友人张宣泉写的《题芹溪居士》,《伤芹溪居士》诗中,均表明曹雪芹在西山著书后期,已皈依佛门。从《石头记》的文本来看,曹雪芹的思想是儒、道、释三家的结合。

1、儒家思想。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演说了一翻关于“仁人恶人”的评述,正是体现儒家“不能立功报国,亦要立德立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

2、道家思想。曹雪芹最为欣赏的秉正邪二气的异人,除了有儒家的“士人、君子、仁人、圣人”的品格,还有的就是道家的出世精神。

3、佛家思想。《红楼梦》的谋篇布局,人物命运设计均充满宿命论气味。甚至贾府的衰败都有前世命定的性质。《红楼梦》从太虚幻境开始,经过世俗世界,最后归结为太虚幻境,非常符合佛家的前世、今世、来世的“三世说”。

三、从“有”到“无”的小圆环结构

在“无――有――无”这个大结构中我们把起点的“无”和终点的“无”比成是重合在一起的两个点,但是在这个结构中,曹雪芹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从“有”到“无”这一段。我们可以列举几个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1)《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载体――贾府。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和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借冷子兴与焦大之口谈到了贾府的来龙去脉,贾府并不是本来就有,用焦大的话说是“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这个家族也有过兴盛之时,冷子兴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但现在贾家已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2)宝黛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在警幻世界所注定的“木石前缘”大背景下,在红尘世界上演了一番相知相许的纯真恋情,最后结局应该是伴着林黛玉的泪尽而亡结束的。曹雪芹重点向读者展示的是宝黛爱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为线索,为我们展示贾家的没落的过程。

四、“无”的内涵

《红楼梦》的终点是通向“无”,《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说了几个内容:可以窥见曹雪芹最原始的创作动机,即他的人生体验的一段话。“……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在这一回书中,写了无才补天之石的神话,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无才补天之石一块,央求一僧一道带着“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最后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在石头身上刻录了他历经人世沧桑的故事。这就是石头的前世今生。石头最后回归到石头,这其实是一个循环。大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处于这个循环之中的。首先,地球上的一切现实存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最后还需回归到这种形式,也就是说,世界的本原就是这些化学元素,无论人或者动物都只是世界本原的载体而已,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出现的形式不一样,但实质是相通的。

结 论

在研究《红楼梦》结构过程中,笔者不得不惊叹曹公过人的才学和敏锐的创造力。文章主要从探寻曹雪芹的思想观念入手,结合作品文本以及西方结构理论,剥离出曹雪芹“无――有――无”的结构思想和宏观构造。通过对《红楼梦》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分析,笔者加深了对曹雪芹写作这部伟大作品时的思想以及结构安排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境界,而且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红楼梦稀见资料汇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简介(一)
下一篇: 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