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看看大家怎么说。
1、史学达人:世界上有很多事是难以捉摸的,打仗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此前并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甚至是连军校,兵法都没有读过看过。但是,他们上了战场,就能指挥百万雄师,就能披荆斩棘,取得一次,两次无数次的胜利。
韩信就是这样人物中的优秀代表。
那么韩信根本没有打仗的经验,他为什么在当了大将军之后,打仗就那么厉害呢?
我觉得任何一个打仗厉害的将领,他首先是一个心理专家。这样的人早已把各式各样的人给分析捉摸透了,无论是自己的敌人,还是自己的手下,早已对他们的想法了如之掌了。
我们就拿韩信打仗的真实事例来举例说明吧。
韩信在跟随刘邦之前,是不得志的。先是跟着项梁混,项梁战死之后,他又跟着项羽混,在跟着项羽的时候,韩信曾给项羽提过好几次意见,但是,并没有被项羽采纳。
韩信知道在跟着项羽,已经不能出人头地了。
所以,他开始投奔了刘邦。
到了刘邦这里,他还是不受重用,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他,刘邦看的萧何的面子,才给了他一个大将军的职位。
韩信要证明自己是个打仗的料,所以,他告诉刘邦,能带着刘邦杀出汉中,和项羽争霸天下。他告诉刘邦,只要刘邦肯用他,打败项羽那是迟早的事情。
韩信当上大将军之后,所打的第一仗,就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
这一战韩信就是用的心里战术,他故意做表面功夫迷惑敌人。当时把守汉中通向关中唯一的出口的人,是名将章邯。
因为章邯很能打,所以,项羽故意把他放在关中,就是为了防止,刘邦日后打出来。章邯好给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韩信知道章邯就在路的尽头等着自己,所以,他命令一些老弱病残,开始修理栈道,摆出一副,把栈道修好之后,就带领士兵打出去的样子。
可是,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障眼法。
韩信在让那些老弱病残,修理栈道的时候,他早已秘密地带着精锐部队,翻越秦岭去了。要知道翻越秦岭,这可是个大工程。
章邯作为老秦人,他对秦岭一代的地形太熟悉了。
在他印象里,秦岭就是一座翻越不过的鸿沟,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韩信会通过翻越秦岭到达关中之地的陈仓。
结果当韩信的大军到达陈仓,打了胜仗之后,章邯还在栈道的尽头等韩信出来呢。
韩信拿下关中的陈仓之后,迅速拿下了汉中很多地盘,当章邯听说韩信杀出来之后,在赶去和韩信打仗,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章邯被韩信围困在废丘城,两个人相持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章邯眼瞅着城池就要被韩信攻破了,所以就选择了自杀。
这一战韩信利用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越是敌人想不到的事情,你去做的话,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韩信就很善于把握这种机会的人。
韩信的成名之战,也就是背水之战的胜利也是如此。
他先是利用敌军的贪婪之心,让自己的士兵和敌军对峙的时候,故意丢掉旗帜,战鼓,佯装撤退,让敌人去抢,好让他们的队形出乱,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古代打仗的时候,若是抢了敌军的战鼓或者旗帜,都是可以分到丰厚奖赏的。
其次就是背水列阵,韩信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激发士兵的潜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在那种情况下,只有每个人,豁出命去和敌人硬拼,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也只有取得胜利,他们才有可能活下去,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最后韩信又成功了,打败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
你看韩信打仗永远都是用心里战术,让部下或者敌人,产生共鸣,最终取得胜利。
2、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被称为战神、兵仙,当初韩信弃项羽投刘邦,刘邦便筑台封将,拜韩信为大将军,可是在这之前韩信从未带过兵打过仗,可刘邦就敢让他做三军统帅,韩信也并未让刘邦失望,在垓下大败项羽。
韩信年轻时,率性而为不拘礼节,但熟读古人的兵书,精通布阵之法。后,秦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韩信先投项梁、项羽的军队,做了个执戟郎中,而自己向项羽献谋献策可并没有得到项羽的认同和采纳,志向远大的韩信便弃楚投汉。
来到汉地后,结识了夏侯婴、萧何等汉朝高层,且常与夏侯婴、萧何谈论天下大势,韩信的军事才能让夏侯婴和萧何等人相当信服。后来韩信被萧何和夏侯婴的极力举荐给刘邦,然后被刘邦重用,拜为大将军,统帅三军。
韩信被拜将有几个原因
1、萧何和夏侯婴作为汉朝高层,经他们举荐,肯定会引起刘邦的信任。(虽然有萧何的月下追韩信)
2、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秦末汉初天下大乱,在我国历史上逢乱必出豪杰,如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元末及清朝末年无不是如此。韩信自从汉中起兵到垓下围困项羽可谓是无一败绩。
3、韩信的个人原因,韩信曾受胯下之辱,被封齐王后却没有报复让他受辱之人,反而以德报怨让他做官。
4、刘邦知人善用,刘邦曾经说过,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子房,治国方略不如萧何,所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韩信如鱼得水。韩信从汉中起兵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先迷惑三秦,最终兵出陈仓吞并关中地区。后来东经攻打赵国,采用背书之战,将赵地平定。最后兵围项羽与垓下,采用四面楚歌的战略,最终逼迫项羽在乌江自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正是因为于萧何、夏侯婴的举荐和刘邦的知人善用,才让韩信的统兵之才展现出来,在那个乱世之中大放异彩,最后以极高战绩称为兵仙、战神。
/3谢邀请,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师自通就学会打仗,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解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要学会创新和推陈出新。韩信当然也不例外。
说实话,如果没有秦末农民起义,天下重新陷入战乱,也成就不了韩信。早年的韩信家境贫寒,也没有居家职业的生存之道,痴迷于兵法、排兵布阵。整天寄人篱下,被人瞧不起。这样的人放到今天,可以说不务正业。整天腰胯着剑,手里拿着兵书,在市井里晃荡。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但是早年的这段经历为他在日后楚汉战争中的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军事理论基础。
自大泽乡农民起义的爆发,刚刚统一的王朝再次陷入军阀混战。韩信立即加入项梁率领的义军,可以说他不仅仅是想建功立业,更是想填饱肚子。但是出身低微的他既没有强壮的体魄,也没有高深的武功,当然也不会建立什么功勋,这当然不会引起统帅的注意。
项梁死后,韩信归于项羽兵团,经好友钟离陌举荐,韩信成了项羽帐下的执戟郎中,虽然是个低级军官,但是他能全程观察项羽的战略战术的运用,战役发展全过程,进一步了解天下形式。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军事理论。同时了解了项羽军事战略的基本思路和他的性格特征,为日后战胜项羽埋下了伏笔。
但是,项羽太过自信,对韩信这样的低级军官的计策根本听不进去。随着项羽巨鹿之战的胜利,入主咸阳。项羽的光芒太过耀眼,而韩信的梦想在项羽帐下难以实现。
以前韩信就听说了刘邦的一些事迹,在鸿门宴上,也一赌沛公的风采,他认为刘邦是个有抱负的,和他一样是不安于现状的,在刘邦帐下是个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他决心投奔刘邦,一展抱负。
再说韩信的运气,他接连遇到了改变命运的两个人生伯乐,那就是夏侯婴和萧何,被成功举荐,官拜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楚汉战争拉开了帷幕。从此也开启了韩信在军事史上的辉煌。
在接下来,虏魏,破代,平赵,下燕,灭齐,以及围杀龙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践自己的军事理论,最终在垓下,成功将自己的老东家项羽打败。
4、韩信虽然没有带过兵,但是他在落魄之时一直熟读兵书,而且其在项羽帐下做郎中时,也目睹过很多战争场景,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能够及时将军事理论与实战场景相结合、对比来思考。
而且他投靠刘邦之后的每一战,都有充分的时间来做战争准备和谋划,所以他虽然以前没有经历过实战,但是却每战必胜,这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韩信确实很有军事天赋,他虽然熟读兵书却不拘泥于兵书,他能够举一反三,根据现实场景和具体情况调整战术,比如垓下一曲吹散江东八千子弟兵,这就是兵书上所没有的神来之笔。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熟读兵书的著名人物,那就是兵败常平,成为纸上谈兵的笑料的赵括。实际上赵括完全有可能成为军事天才的,只是赵国的人才培养和用人制度误了他。白起在秦国是一级一级建立军功,通过实战成长起来的战神。而赵括空有理论和天赋,却没有机会在军中历练,终于给他一个机会,就是秦赵两国赌国运的倾国之战。遇到的对手还是百战将军白起,时机上又是朝野急于速决的时候,对于一个年轻的将军第一次挂帅就担起这么大的担子,实在是不堪承受之重。
如果他能够有韩信那样的机会,一仗一仗认仗认真谋划,慢慢的打,很有机会成为一代战神。所以一切自有天意,造化弄人,徒叹奈何,可惜了。
/5韩信成名前的记载有三件事:
1、在下乡南昌亭长家混饭吃,亭长妻子厌恶,不给韩信饭吃,韩信大怒,离开。
2、韩信钓鱼,一漂母见韩信没吃的,于是把饭给韩信吃,一连数月,韩信表示要报答。
3、韩信甘愿受一屠户的胯下之辱。
前两件都是说韩信没饭吃,也没有生活来源。而韩信既不愿劳作,又没本钱经商,那么他想做什么?
只能说韩信有远大志向,不种地又不经商,家里又很穷,推断韩信要么是读书人,要么是武士。从上述三件事至少能看出韩信的三个性格特点:
1、有愤怒的自尊。
2、有报答的善心。
3、有忍耐的毅力。
这难道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俱有的性格吗?
从投奔项梁、项羽不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也不受重用,要用就得拜大将军,可看出韩信有远大志向。
从犯事险被杀头,故意提醒监斩官员注意,从而保命,可看出韩信临危不乱。
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并极力促请刘邦拜将,可看出韩信的才能,得到萧何的认可。
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可看出韩信打仗靠的是谋略。
能说韩信不历害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