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6年,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期间完成魏蜀吴三国一统,再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短暂大一统,定都洛阳。曹操儿子曹丕篡汉建魏,司马懿孙子司马炎篡魏建晋,晋代实施氏族管理,仍使得中华大地整体纷乱,百姓生活无甚改观。竹林七贤的嗜酒逃避时事背景的大环境依旧存在。经过五胡乱华、八王之乱后,晋王室东迁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史称东晋。百姓在此间经历各种变动之苦,也造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人口大变迁。
(洛阳纸贵成语故事场景画)
洛阳纸贵(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对整体社会的行进来看,人口大迁徙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南北交流,各种技术、设施、文化的大融合大创新背景形成。酿酒技术也在此大迁移中进一步向南方渗透融合,南北酿酒技术的交流创新了酒类的发展,北迁过来的技术从业者,根据新环境新材料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
(一统三国之后的西晋大一统版图)
人口的大流动也促进了江南区域的大开发,使得后世的江南开发和稻米的种植得以大规模的实施。并且稻米的丰产也为农业社会为主的封建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条件,粮产的丰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包括酒类的发展。后世大一统且社会稳定的繁荣隋唐就借了这些技术和交流的成果的力。也可以说,西晋时期在沿袭前朝酿酒的技术和缓慢的酒类发展,依旧是汉代“浊酒”的水平和北方黄酒的主导。但到了东晋时期,受原材料和技术的融合发展条件影响,以大米糯米为主的酿酒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和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才使得南方黄酒更进一步的实现大发展。唐德宗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后,唐上层社会已经开始以大米为主粮,也成为餐饮消费时尚,稻米酿造的黄酒也成为新宠,长安以南的汉中就开始向朝廷进贡大米酿制的黄酒。而此以后,唐国力衰退也无力再恢复中断的渭河黄河漕运,南方的大米进京成为难题,长安失去了建都的关键条件,后世再无建都长安的大王朝。
(洛阳纸贵想象图)
本期酒故事,讲述一个貌似不太相关酒的故事,但故事的种主角人物自身前后价值和所创造价值认定前后用到了酒的比喻,这既说明酒在当时社会上层的相对普遍性,还有酒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身影存在。我们以此简述道来,首先我们讲述一个我们熟知的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汉语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左思传》。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陆机曾视左思之文盖酒缸用)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然而,在《三都赋》成文之前,左思和他的文章却是被耻笑的对象,文章习作被喻作“当以覆酒甕耳”的鸡肋价值。不想在文成之时,却成为了“洛阳纸贵”的稀世价值。前后价值差别之大,方才成就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晋书·文苑列传》中记述,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其先齐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为氏焉。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思小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棻(fen)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
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连环画记述左思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
翻译过来的大意是:左思,字太冲,是齐国临淄人。他的祖先齐国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小时候学习钟、胡书及鼓琴,都没有学成。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同时擅长道家的阴阳术。左思相貌难看,不善言辞,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壮丽。他也不喜欢与人来往,有空就呆在家里。
左思写《齐都赋》,写了一年才写成。再想写三都赋,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宫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于是就去拜见著作郎张载,向他讨教四川的情况。于是构思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左思自己认为见识不广,就要求担任秘书郎一职。等到《三都赋》写成,当时的人并未重视它。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左思担心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会导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没,安定的皇甫谧在洛阳有很高的声誉,左思前往拜访,把《三都赋》呈给皇甫看。皇甫谧称赞赋写得好,为他的赋写了序。
(汉魏晋时期洛阳城布局)
起初,当时的大家人物陆机到了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三都赋,就拍着手直笑,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待左思的赋写出,陆机从心底叹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左思,就搁笔不写了。
这就是《三都赋》价值前后的对比,一个盖酒瓮只用和洛阳纸贵的显著差异。《三都赋》的写作水准和左思的价值,前后形成了天地之别,左思的一文成名们也是努力学习,奋斗之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