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武皇瑄 文/图
天下蔡姓源于上蔡,是不争的事实。蔡姓是中国近万个姓氏中前100个大姓之一,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居第44位,尤以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居多。在3000多年历史长河中,蔡氏子孙不断繁衍壮大,如今犹如一株参天大树,根于上蔡,枝蔓全球。那么,蔡姓的起源、播迁及原因是什么,蔡姓的主要支系和蔡氏名人有哪些呢?10月27日,上蔡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文化学者武晋豫向记者详细讲述了蔡姓的起源、播迁的来龙去脉。
位于蔡国故城墙上的蔡侯望河楼。
蔡姓的起源
据武晋豫介绍,“蔡”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源自古代上蔡的地名和蔡岗及蔡国国名。蔡氏出自姬姓,为周武王的后裔。据古籍和蔡氏家谱记载,蔡人的姓氏来源是以国为姓。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蔡,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太史公《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克殷纣,封叔度于蔡。”《集解》引《世本》曰:“居上蔡。”班固《汉书·地理志》:“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故,成王填充其子胡。”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在转引《史记》关于蔡国的记载:“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就是蔡姓。”《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子孙以国为氏,晋有蔡墨,秦有蔡泽,望出济阳。”
蔡氏家谱也有同样的记载。1649年《通谱》:“盖自我周武王子蔡叔度为有熊氏,五十一代孙由武王封于河南汝宁上蔡,成王复封于新蔡,爰以国为氏。”《蔡氏世系源流》序:“武王乃令同母叔度封于蔡,国名蔡,是为上蔡,在河南汝宁上蔡县,后迁之郭邻,叔度有子胡,是始之祖而源流也。”明代的归震川《华亭蔡民新谱序》把蔡氏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更清楚。该序文记载:“蔡之先出于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同母弟,以武庚之乱迁。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驯善,周公举以鲁卿民,复封于蔡,尚书蔡仲之命是也。其后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来,今寿县是也,后二十六年灭于楚。”
以上表明蔡国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封叔度于蔡到蔡平候迁都于新蔡,在上蔡共历18位国君,长达500年,也说明蔡姓在得姓之初主要繁衍在上蔡一带。
蔡姓的播迁及原因
武晋豫告诉记者,蔡姓在得姓之初主要在今河南上蔡繁衍,之后,受楚国所逼,几次国破家亡、多次迁都。根据《蔡氏总谱》记载:“自殷以来,我蔡氏迁徙情况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济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春秋战国时,蔡国因受楚国所逼被迫迁都。 蔡人首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是在蔡国第一次亡国时(公元前531年)。当时楚军攻破蔡国都城,灭亡蔡国,俘获蔡太子友(隐太子)。而后,楚国又在陈地、蔡地和不羹筑城,以公子弃疾为蔡公镇守,同时将部分蔡人强行迁入楚国内地。后来,这支蔡人的一部分,于蔡国复建于新蔡时随蔡庐(平侯)回归蔡国,剩余的蔡人则辗转迁徙到楚国西境的群山之中。因其地偏远闭塞,久而久之,他们与中原故土失去了联系,后又寻机立了一个小国,在今天的湖北巴东县、建始县一带,直至楚宣王八年(公元前362年)复被楚国灭亡。
蔡人第二次大迁徙是蔡国迁都到下蔡(今安徽凤台)时。当时蔡昭侯为了躲避强楚胁迫,决定从新蔡东迁。此举遭到国人的普遍反对,有许多国民不愿移居淮南低温之地,于是纷纷出逃,有相当一部分人逃入楚国内地,一部分人留在上蔡、新蔡原地或迁居于中原其他地区。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蔡国亡国前后,这支蔡人迁入楚境蔡甸(今湖北汉川县一带)。
第三次是在蔡侯齐被楚灭亡后,一部分蔡氏迁到湖南常德市一带,重新建立高蔡国,80多年后被楚宣王所灭。现在常德市北仍有以“蔡”为名的地名,如蔡家岗等。楚宣王27年(公元前343年)再次重建蔡国,但被迫迁到湖北保康以东、南漳以北、襄阳西南的群山之中。
二是高蔡国的一部分蔡氏为了谋生,溯沅江而上,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融入,成为当地部分少数民族蔡姓先民。现在贵阳、安顺、黔西、水城和威宁等地都有蔡姓族人居住。
三是传说楚灭蔡后,部分不甘受楚国奴役的蔡人,远迁江西省上高县境,建立“望蔡”。
四是战国时,有些蔡氏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如燕国人蔡泽入秦国为相,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洧、蔡鸠,晋国有太史蔡墨,卫有蔡良等。
五是有些蔡国大夫因内乱迁徙出奔和外流他国,如蔡大夫声子入晋、、蔡朝吴出奔郑国、蔡侯朱出奔楚、蔡公孙辰出奔吴国等。
以上说明,今北京、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和贵州等省市在春秋战国时已有蔡氏居民。蔡国虽然有过几次迁都,但其生息繁衍的范围还是在现在的河南、安徽境内。
蔡姓的主要支系
在蔡国不断迁徙和漫长的历史长河进程中,蔡姓逐渐形成两大支系。据《蔡氏家谱》中载:“蔡齐,生泽,生淑。”“泽祖之后洛阳派,淑祖之后济阳派。”虽然只记载了姓名、世系,但这是最重要的历史佐证。北京图书馆藏《河南始祖蔡氏通谱》和《蔡氏仁派支谱》皆记载有姓名、世系及有关身世,连贯的二十四代。
这充分说明,蔡姓早已形成两个派系。但在蔡氏家谱中,大多数尊蔡泽为济阳蔡氏一世祖。因为蔡泽最早登上政治舞台,贵为秦国相国,蔡泽和蔡淑又是兄弟,蔡氏子孙都以他为荣,蔡氏家谱把他们的后代当成是蔡泽的后裔,应在情理之中。如福建省多数蔡氏家谱都记载祖先源出陈留,是蔡泽的后裔。如莆田《蔡氏族谱世系序》中载,“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故陈留蔡氏为盛。”
汉代洛阳蔡氏和济阳蔡氏合二为一,统称济阳蔡氏。但在蔡氏宗谱里称:姑苏蔡氏以蔡淑为一世祖;岭南蔡氏以蔡泽为一世祖并合以蔡襄、蔡元定、蔡用之为支祖。在莆田《蔡氏族谱世系序》中说得更为详尽:“帝为郿令,曾孙蔡携仕顺帝封蔡长,携有子曰棱曰质,棱谥贞定公,生汉左侍中郎将高侯蔡邕,邕无子。质生谷,谷生魏尚书蔡睦,睦生晋阴太守宏、乐平太守德。宏生建威将军豹,豹无子。德生从事中郎克,克生晋司徒文穆公谟,谟生永嘉太守、邵武将军长史系,系生司徒左西属綝,綝生给事中轨、礼部尚书廓,轨生淡,廓生开封府仪同三司兴宗,兴宗生从事中郎顺、太子詹事约、齐黉门侍郎宾、梁中书令撙,撙生宣城内史彦深,黉门侍郎彦高,彦高生陈驸马都尉凝,凝生君知,君知之后不能复考,宾生齐祠部郎履,履生梁仪曹郎点,点生记室将军大同,梁司徒大宝,都官尚书大业,大同生陈中抚将军景历,景历生中书令征,征生隋东宫学士翼,翼生知节,知节生唐职方中郎巽,巽生文表,大宝生隋城州刺史延寿,大业生唐文学馆学士允恭,文表传至曾孙剑为散骑常侍,剑生主管判官郊,景历亦陈留考城人,是文穆公谟之后。允恭江陵人,江陵本无蔡氏,大宝从梁帝迁江陵,因家焉。允恭之后,历唐五代,蔡氏无显者。本朝东莱则有文忠公齐,睢阳则有敏肃公挺,泉南则有忠怀公确,莆阳则有我高大父忠惠公襄,太师鲁国公京,太傅文正公卞,莆田之族,出浙之钱塘。同王潮入闽时徙泉之莆田,故世为莆田人。”
蔡姓发展虽然枝繁叶茂,但主根只有一个。正像《济阳通谱》对联记载的那样:“千只一本,万派同源。”虽然蔡民在播迁繁衍过程中出现很多有名望的郡望,如济阳蔡氏、南阳蔡氏、原阳蔡氏等,但在诸郡望中济阳郡望最为显赫,也最著名。
蔡氏发展演变过程
概括起来说,蔡姓祖根在河南上蔡、繁荣在陈留和济阳、南迁在闽粤、发展在闽台、明清时期蔡氏开始向外国开创基业。
武晋豫告诉记者,蔡姓的形成和播迁过程中有五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春秋战国时期,是蔡姓的形成时期,发源地在上蔡,代表人物蔡叔度、蔡仲、蔡泽。
第二个高峰期是汉代,是蔡姓迅速发展时期,以陈留蔡氏为代表。陈留蔡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长盛不衰。当时蔡姓在湖南、河南都是名重一时的望族。在河南有济阳蔡氏,代表蔡邕家族,三代累官显赫。据《元和姓纂》载:“汉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的元孙义,义的元孙勋……勋的曾孙携。”蔡氏家谱也说蔡泽裔孙西汉肥如侯蔡演,其玄孙蔡义,昭帝时为相,蔡义的玄孙蔡勋,西汉平帝时为郿令。蔡勋之曾孙蔡携东汉顺帝时以司空封新蔡长。蔡携有二子,长子名棱,次子质。蔡棱有一子,即东汉文学家蔡邕。蔡邕家族已成为陈留的名门望族。”
在湖南有著名的耒阳蔡氏。造纸的发明者蔡伦就是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人。蔡伦(约61年~121年),字敬仲,永平十八年(75年),官至中常侍,封为龙亭侯。他在主管尚方时,不仅“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还成功研制用成本低廉的树皮、麻头、破布等做原料进行造纸的方法,生产出了既轻便又便宜的纸。这种纸后来被称为“蔡伦纸”。
蔡伦墓祠位于洋县龙亭镇。耒阳蔡氏后裔为了纪念先祖蔡伦,以蔡伦的封号“龙亭”作为自己的堂号。如浙江《河南始祖蔡氏通谱》云:“……秦汉之时,(蔡氏)聚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纪矣。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蔡氏首称焉。”
第三个高峰期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是蔡姓繁荣和成熟期。陈留蔡氏异军突起迎来得姓后的第一个辉煌时代。当时蔡姓已成名门望族,高官不断涌现,家族在陈留地位十分显赫。自魏至南北朝,任尚书或宰相的就有9人(蔡睦、蔡谟、蔡廓、蔡兴宗、蔡撙、蔡大宝、蔡大业、蔡征、蔡佑)。
济阳蔡氏世系发展脉络
济阳蔡氏世系按其历史发展演变可一分为二。早期从秦昭王丞相蔡泽至陈留蔡氏蔡质,代表人物蔡邕家族,六代官宦。后期陈留考城(今兰考)蔡氏蔡睦及西晋惠帝分陈留郡治济阳郡,济阳蔡氏后裔。后期济阳蔡氏世系中的人多见于二十四史中,《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及民国《考城县志》,但还是蔡泽、蔡邕家族的延续。
据蔡氏家谱载济阳蔡氏自蔡泽的第九世孙蔡和回迁河南后,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第十三世蔡琼迁徙河南陈留,第十七世孙蔡麒迁徙兰考。至东汉时,这一支蔡氏以济阳为自己的郡望地。陈留蔡氏被称为“世为著姓”,是蔡姓的一个重要郡望地。以蔡豹为例,蔡豹历任河南丞,清河太守、东晋建威将军。《晋书.蔡豹传》:“蔡豹字世宜,陈留圉人,左中郎将邕之叔父也。”这说明蔡豹是蔡邕家族之后,四代在汉、魏、晋为官。
最有成绩的是蔡谟。据《晋书·蔡谟传》载:“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也,曾祖睦,魏尚书。” 西晋永嘉之乱后,晋王室南移。陈留蔡氏也随之渡江南下。蔡谟“避乱渡江,明帝为东中郎将,引为参军。元帝为丞相,又辟为掾,转参军,累迁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代庾冰为吴国内史,入为侍中,迁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转掌吏部。”
位于上蔡故城墙上的八卦台,是中国第一座人工烽火台。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苏峻发动叛乱,蔡谟参与平叛有功,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因此,蔡谟又被蔡氏后人称为南迁始祖。蔡谟的曾孙蔡廓在蔡的发展中也取得非凡的成绩。《宋书·蔡廓传》载:“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曾祖谟,晋司徒。”已出土的《唐故定州司马蔡君长莫志铭并序》所云:“公讳君长(公元582~649年),字羲首,陈留济阳人也。自天命在周,广封懿戚,封叔于蔡,子孙周氏焉。刚武(蔡泽)入秦经并六国,侍中(蔡谟)匡晋,奄有七州。若乃德亚儒林,礼乐由其不坠;功参霸业,文武之道斯存,高祖兴宗、宋侍、右伏射、仪同三司……”这说明蔡泽后人世代为官,也说明陈留蔡氏和济阳蔡氏本同为一宗。
值得一提的还有原阳蔡氏,原阳蔡氏是蔡氏郡望之一,始迁祖蔡绍,其世系:绍-护-袭-祐-泽-正。从所得的资料分析,这一支蔡氏从陈留圉城,大抵在南朝宋元嘉年前期徙居高平,在那里发展成为望族。蔡护在魏景明初即为陈留郡守。到了第三代蔡袭,即“名著西州”,袭被赐爵为伯,除岐、雍二州剌史。第四代祐、泽兄弟,使原阳蔡氏到达鼎盛时期,赐爵祐为公、泽为男,祐的采邑四千户。
这一支原阳蔡氏,之后就融入我国西部地区成为西部中华蔡氏的主脉。战国后期,流沛四方的蔡氏在燕国济阳(今山东菏泽)又显露头角。燕国济阳的蔡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登上政治舞台,贵为秦国相国。蔡泽自小聪颖好学,成年以后游列国。在秦国,他说动范睢向秦昭王推荐他做了秦国相国。他的部署下,秦国向东灭掉了周。蔡泽在秦国居住10多年,先后奉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王政。秦王因蔡泽家乡为纲成,而赐其封号纲成君。蔡泽后裔以“济阳”为郡望,尊蔡泽为济阳蔡氏一世祖。济阳郡的治所在今山东省济阳,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秦亡后,蔡泽的第五世孙蔡安于汉代迁徙至渔阳(今天津蓟县),传至第九世孙蔡和回迁河南汝南。
另外,南北朝时,迁居江陵的蔡大宝、蔡大业兄弟家族,已成当地的名门望族。据《周书·文苑上》载:蔡大宝,字敬位,原籍济阳考城。他的祖父蔡履为齐尚书祠部郎,他的父亲蔡点为梁尚书仪曹郎、南兖州别驾。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四年(555年),萧詧在江陵称帝,任命蔡大宝为“侍中、尚书令,参掌选事,又加云麾将军,荆州刺史。进位柱国、军师将军,领太子少傅,转安前将军,封安丰县侯,邑一千户。”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晋永嘉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北方向南方的大规模移民,人数甚众,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时期中原蔡姓家族也开始大举南迁,移居江南的济阳蔡氏一支独秀,子孙繁昌,后裔逐渐播迁到江南各地(主要在今江苏、江西及皖南地区),造成了蔡姓在江南更广泛的分布,从而为蔡姓日后在我国南方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蔡氏在南方的蓬勃上升期
唐宋时期是蔡氏在南方(特别是闽粤)的蓬勃上升期,也是蔡姓的第四个高峰期。蔡氏入闽始于唐初。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河洛地区申州、光州、蔡州三州府兵3600名入闽。同行有58姓军校。中原蔡姓族人也随军入闽,落籍于漳泉一带。唐光启年间(881年~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时,又有大批中原蔡姓族人随军前行,开基于漳州、同安、兴化等地,其后裔分衍于广东的梅州、广州等地。
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主流有二支,一为莆田系,一为建阳系。莆田系的入闽始祖为蔡用元。据莆田谱载:“族出淮西西路光州固始县,因乾符之乱,从王审知入闽据泉州。及后王审知为闽王,徙居莆田,遂为莆田始祖。”建阳系的入闽始祖为蔡炉,也是光州固始人(固始春秋时为下蔡)。乾宁四年(987)任建阳县令,同妹夫刘翱及西河节度使翁郜率领光州固始53姓入闽,定居建阳,是为蔡氏建阳始祖。蔡炉的第四世孙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的蔡元定。之后,这入闽的蔡氏二大支系,向福建各地播迁,并向广东、台湾发展。
潮汕蔡氏,多出自莆田系。也有部分以蔡炉为始祖的建阳系,如蔡用元六传至蔡襄,襄传至第七代,有蔡规甫者,南宋末来朝为官,先任通判,后任州知事。蔡规甫卸任后不回莆田老家,定居海阳辟望,至今后代播迁潮汕各地。潮汕的另一部分蔡氏系迁自福建的漳浦,他们的世系与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学士蔡新较为接近,但若往上追溯,仍属莆田系。今在漳传衍形成众多蔡姓派系,主要七个派系,大多是唐宋来自中原光州固始。
蔡允恭派系。蔡允恭,唐荆州江陵人,为秦府参军兼文学馆大学士。根据现存旧族谱记载,是入闽开漳始祖之一。
蔡允恭子孙遍布漳州支霄、漳浦、诏安、东山、平和、龙海、长泰、华安等地,也传衍于厦门市区、同安、海沧等地。
蔡彧派系。蔡彧,字德明,唐初随陈政之母魏妈第二批入闽,为将校之一。初入闽时,蔡彧的职位是队正(队正管十伙,每伙士兵10人)。蔡彧在漳州之东四望山(今漳州龙海角美镇所在地)活动,在此开基,建立蔡氏宗支,繁衍生息,后代子孙遍布漳属各县及至海内外,其后裔确美镇洪岱村建有蔡氏宗祠一座。
蔡长眉,唐光州固始人,随唐将军陈政戍闽,时职务为校尉,因家在云霄之西,今火田镇开基传衍,至唐乾符时,兵革扰攘,家族分徙。后裔蔡元鼎,字国宝,号蒙斋,为漳邑著名理学家,于唐乾符年间(877年)避乱迁居漳浦北境大帽山下,著书讲学,是张坑蔡坑(在今漳浦赤岭乡前园村)蔡氏祖,后裔众多,分布于漳州、潮州及台湾、南洋各地。
蔡炉派系。霞山蔡氏为建阳牧堂蔡杭之后,于宁代从建阳迁到泉州,而漳州,止于长泰之霞岭。蔡文真为肇基祖,后裔在枋洋镇赤岭大埔中心点建立蔡氏祖祠,堂号“瞻依堂”,子孙传衍25世,600余年。分衍在枋洋镇坝口、内枋、汤内、草洋、径仑、大竹珪、大帽寨、鸡线寿、对口宅等村落,其六世蔡肇篡、蔡肇基迁居芗城区古塘村。
蔡芑派系。长泰县武安镇肇基祖蔡芑(1190~1264年),是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蔡氏二祖先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择居泉州青阳者后裔。蔡芑先居于长泰溪口,生迁居登科山,其六世孙蔡明叔再迁徙瀛山(今长泰岩溪镇上蔡村)肇基传衍。从蔡芑起传至今31世。
蔡翁庆派系。长泰县岩溪镇锦鳞村珪山社蔡姓,肇基祖蔡翁庆由仙游迁居长泰县城,四世惟贵,传四子。长伯仁开基方成里蔡山,次伯义开,基人和里寨头;三伯智开,基旌孝里珪山。蔡伯智又名蔡清和,为珪山蔡姓始祖。
蔡松涧派系。龙海市颜厝镇鹳林村蔡姓,明嘉靖期间,因受奸相严嵩之累,蔡松涧兄弟二人,从江西省吉水县来漳鹳林定居。
长泰县蔡芑派系蔡明叔支系
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上蔡村,肇基祖南宋蔡芑(1190年~1264年)迁居长泰武安。先至溪口,后迁居登科山。其五世孙蔡功之分居瀛山,次子蔡明叔扎根为瀛山始祖,传衍分布在山、崎交尾、圳仔、大学、上沈、四落当店、寨内等自然村。保存有较完整的手抄旧族谱,也编印好延续至今的新族谱。明成化十三年(1478年)在上蔡村圳仔社建“敬贤堂“。
宋朝是蔡姓在我国南方繁衍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蔡姓在南方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有一句俗谚称:“陈林王郑蔡,天下占一半”形成著名的“南阳蔡氏”,尤以蔡襄、蔡京家族最为知名。据莆田东沙《蔡氏族谱》和《仙游枫亭谱》(蔡襄族谱)载:蔡用元乃是这一支蔡氏入闽的始祖。
据当地族谱世系排列:蔡用元传蔡瑾,蔡瑾传蔡显皇,蔡显皇传蔡恭,蔡恭传蔡琇。蔡琇之子就是著名的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也就是说,蔡襄是蔡用元的第六世孙。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其书法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此他被列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蔡襄去世后被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熙宁三年(1070年),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蔡氏、蔡剑的第九世孙蔡京、蔡卞兄弟又同科进士及第。蔡京的书法“冠绝一时”,跻身于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蔡卞的书法圆健遒美。
蔡京、蔡卞的后裔移居仙游枫亭的秀峰、和平、辉煌等村庄。蔡谟自迁丹阳肇居后,其后裔于唐初移居浙江钱塘。
到南方开创基业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家族即蔡源家族。据《新蔡县志》和《德清蔡氏通谱》所载:“蔡源,字济夫,河南新蔡人,北宋末任秘书郎,直焕章阁大学士。后随高宗南渡,被誉为入杭始祖。自汴梁徙临安(今杭州),其三个儿子维孟、继孟、承孟,分别居于洞庭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乌程(今浙江吴兴一带)、漓德(今浙江清德县)。其后代或迁安徽凤阳、毫州,或迁福建、广东等地。后来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创进基业。”
明清时蔡氏开始向海外发展
第五个高峰期是明清时期蔡氏开始向海外发展。明代,福建、广东的蔡氏族人开始向海外迁徙。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年),福建严重灾荒,漳泉两府灾民相率渡海到澎湖谋生,当时同安的蔡鸣震迁徙至澎湖。据专家考证,明代“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之一的蔡氏始祖蔡崇,是蔡襄的裔孙。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时,不少泉州、晋江、石狮蔡姓军校入台。当时,郑成功军中有礼官蔡政、掌稿参军蔡鸣雷、察言司蔡济和蔡汉襄、右卫镇蔡文,水师五领蔡仲琱、卫理蔡云、中提督右镇右营蔡穆、副将蔡恺、内司镇蔡翼、果毅后镇下司总蔡明、侍卫右协蔡智、侍卫骄翌营蔡添、果毅中镇下守备蔡兴,果毅后镇下都司蔡珀等,许多人都留居台湾云林、屏东等地。
至清代,有更多的沿海地区蔡姓族人相继迁徙台湾。据当地族谱载: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年),金门人蔡相将、蔡道宾兄弟等由金门迁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间,又有南安人蔡为谢、蔡廷、蔡构等入台开垦。台湾许多书籍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云林沿革志》载:永历年间,一位蔡姓的郑氏屯弁,与蒋姓合垦于港东中里(今屏东县西势乡)。
《台湾文化志》载:永历年间,龙溪人蔡振隆,入垦更寮庄。《台湾篇》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安人蔡为谢,垦于大糠榔西堡岭仔庄。康熙四十年,晋江人蔡某,与陈、郑二姓垦于大丘田西堡。康熙末年,晋江人蔡某,与黄、吴二姓垦于茑松堡鳖鼓庄;蔡廷开垦打猫东堡淦楼庄(今嘉义县属);蔡搆居于大丘田西堡,经营鱼塭。
据统计,蔡姓人口是在台湾姓氏人口中排列第八的大姓,有近百万人。台湾的许多历史都与蔡姓有很大的因缘。如清水镇原名牛骂头,居住此地的蔡姓族人为了纪念其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入台的开创基业始祖晋江青阳的蔡清水,特将牛骂头改称清水街(现称清水镇)。高林一房的蔡氏后裔迁居台湾艋;其在台湾的堂号“青阳衍派”。晋江金井塘东村的蔡氏后裔迁徙台湾,繁衍了台湾塘东派蔡氏等。也有许多蔡姓族人迁徙世界各国,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地以及日本为最多。
如今,蔡氏名人辈出。据统计,《二十五史》中列传的蔡氏名人,一共有112位,在所有姓氏中排名50位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郡望地除了济阳、汝南之外,还有丹阳高平、南阳、朔方等;主要堂号有:九峰、龙亭、济阳、福谦、九贤、惟寅、承启、亲贤、贺岁、克慎等。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4省蔡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蔡姓人口的44%。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蔡氏在得姓之初主要在上蔡一带活动,后为楚国所逼不断迁徙。武晋豫认为,正是蔡氏的不断迁徙,才使蔡氏不断壮大。每次迁徙都给蔡氏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带来了蔡氏的大繁荣。蔡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古代文明。蔡氏的迁徙大都出自河南,从而证明了河南历来是蔡姓的主要繁衍与聚居地,蔡姓的主根在上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