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文(论文资料).doc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文(论文资料).doc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文(论文资料).do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论文作者:证号作者单位:主考单位:2012《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内容提要】在罗贯中的笔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论文作者:**证号作者单位:主考单位:2012《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内容提要】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无疑是最为光辉的。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本文从他经天纬地的才华、神鬼难测的智慧、淡泊宁静的志趣、高风亮节的情操、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擅长建设的才能等方面表现出他的智者形象。而从其忠于正统,蔑视乱臣、任人唯贤、执法严明的言谈举止和性格特点来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最后从其用人方面的缺陷和历史、天下大势等方面深入分析诸葛亮悲剧形象的原因所在。本文从《三国演义》中的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中总结、归纳出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性格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描绘出他形象中光辉的一面也总结出他最后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所在。不过无可置疑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对中华人民和本民族的民族气节和性格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希望本文可以为《三国演义》的读者提供一点肤浅的借鉴。【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智者悲剧英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那么首先,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自小父母双亡,于是与弟诸葛谨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下成长。

十五岁随诸葛玄到豫州,后投靠荆州刘表安家于襄阳,后来两兄弟便躬耕于南阳,过着闲人雅士的生活。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的风流飘逸的雅士形象勾勒的无比鲜活。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孙抗吴,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刘禅即位,朝廷事务皆听于诸葛亮裁决。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伐南蛮,以刚柔相济的手段,七擒七纵孟获,终将其降伏。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军北伐,欲恢复中原,六出祁山,收降姜维,但终因缺乏良将而失败,又因错用马谡,失却街亭,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等。期间又摆下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等。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在五丈原卧病吐血病逝,享年五十四岁。纵观全书,他光彩照人的形象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谋略无双的智者形象(一)经天纬地的才华,鬼神难测的智慧我们说,诸葛亮绝对是中国古代智者的典型。而《三国演义》则将诸葛亮作为重点人物进行描写。

在罗贯中的偏爱之下,诸葛亮可以说是无可置疑的第一智者。首先,诸葛亮充分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乱之际,他在隆中隐居十几年“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事实上,他刻苦攻读而且观察时势,完成了人格的修炼和才识的积储。在他审时度世、深思熟虑,认为自己期待以久的可以辅佐的明主终于出现了,才毅然决定出山走上政治舞台,表现出了一位战略家的智慧。【1】他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取荆州、夺西川、成鼎足、图中原四个阶段性战略目标,诸葛亮可谓是一位“国际形势的预言家”。他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放弃了依靠权势,依靠强者的原则,把命运押在一个屡遭挫折寄人篱下的落魄将军刘备身上,他这种大胆的选择,也体现了胸怀大志的诸葛亮的卓越远见和胆量。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

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干。(二)淡泊宁静的志趣,高风亮节的情操所谓智者,不单单要在头脑上的聪慧,也要在志趣、为人方面的拥有高尚情操。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智者的典型。他生性淡泊明志、温文尔雅,正如其门上之对联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2】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国家兴衰高于其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他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诸葛亮饱读诗书,精通天文历法,能夜观星相,能预测天时,因此在行军打战中能运筹帷幄,他的才干得到了众人的肯定。(三)高瞻远瞩的谋略,擅长建设的才能“隆中对策”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充分体现。他指出刘备的斗争目标应该是先取荆州战略要地,后取益州,以作为统一天下的根据地;主张改革政治,吸收人才,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并积蓄内部力量;在外交方针上结好孙权为援,孤立曹操,形成鼎足之势。

再等待有利时机,由荆、益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这种科学分析和果断决策,反映了当时形势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向,是正确的斗争策略。后来三国鼎立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既团结又斗争的曲折过程,证明了“隆中对策”的正确性,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过人智慧。在蜀汉的前期,诸葛亮打了一系列的胜战,然而这些战只是在为以后统一大业做准备,而打战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牢固自己的力量。当刘备占据了益州和荆州后,他一直在告诫留守荆州的关羽,荆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还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孔明深知那时刘备一人之力无法与曹魏抗衡,东面的孙权也一样,因此联合吴国一起抗曹对两国都有好处。荆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它是以后统一大业的最关键的一环。因此诸葛亮坚决的要帮助刘备得到荆州。并在荆州大力的发展生产,并致力于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在蜀汉后期,当刘备忙着为兄弟报仇时,诸葛亮挥军北上直取中原的构想就已经破灭了。此时蜀汉的实力别说曹魏,甚至连东吴的孙权也不如,于是又被迫和孙权再次结成同盟,而要完成刘备嘱托的统一大业,必须壮大蜀国的整体实力,因此诸葛亮开始休养生息,准备在国力强大后再攻打曹魏。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

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其一系列政治策略,充分的体现他在生产建设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二、死而后已的良臣形象(一)忠于正统,蔑视乱臣诸葛亮,其根本上是一个以“平天下”为最终目标的士大夫。他坚决追随刘备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汉室的正统,而他则对曹操表现出强烈的蔑视和敌意。他为为刘蜀江山呕 心呖血,鞠躬尽瘁,生死以谋,其才其德,俱无与伦比,正如毛宗岗所言,是“古今来贤相 中第一奇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 言,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 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 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 诸葛亮曾说: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更是表达了他改变国家割据 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 (二)任人唯贤,执法严明诸葛亮的任人唯贤最大的体现就是千古流传的《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了。北伐出 师前,他上表后主,切切开导,殷殷叮咛,告诫刘禅“诚宜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义正 情真甚于严父慈母。《后出师表》说“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故冒危难以奉先 帝之遗意……臣鞠躬尽瘁、死而后以……”情真意切,报先帝而忠陛下之心光明磊落。两篇 《出师表》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蜀汉事业的无限忠贞。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 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 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 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后期的一个小高潮所在。这一节真实的 表现出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忠臣形象。诸葛亮在公元 228 年发动了攻击曹魏的北伐战 争。他没有把刘备嘱其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的忠告放在心上,认为马谡很有 军事才能,便任命马谡为先锋官。

由于马谡大意轻敌,违背诸葛亮的部署。结果,魏 军抓住这一薄弱环节围困、烧山,使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痛斩马谡 后,后悔自己没有记取刘备的遗言,重用马谡才铸成大错,立即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 信,检讨自己应负主要责任,用人不当,治军不严,他主动承担责任,自作表文进奏后 主,“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3】并要求将自己的严重错误向大臣们通报。足可见他是 个执法严明的忠臣。 (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在刘备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出山的。当时,刘备从徐州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寄 人篱下,兵只有数千,内受刘琮母子的暗算,外遭曹操的威胁。曹操大军压境,他惶惶如丧 家之犬。这个时候,诸葛亮接受了刘备“三顾”之请,毅然出山,把自己的一切与刘备的霸业 结合在一起,开始了对刘备的忠贞,并至死不渝。 为了促成孙刘联盟,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只身赴吴,并婉拒孙权挽留,坚决地回到刘 备身边帮助刘备据有荆州,收复西川,后又取得汉中,建立了蜀汉霸业。刘备白帝城托孤时, 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则诚惶诚恐,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乎!”诸葛亮牢记托孤之重,忠于职守,辛勤谋划。

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 获,平定南中;以法治蜀,足食足兵,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完成刘备未竟的大业。 死前,他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他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在死神即将来临之 际,想到的是蜀汉大军如何安全撤回国去,如何妥善安排自己的继承人,以使在自己逝世后, 蜀汉政权得以继续发展巩固。可以说,他的忠义流传千古,为人乐道。 三、无力回天的悲剧英雄形象 (一)用人不当的悲剧 诸葛亮虽然用人唯贤,而是他却不能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他在用人方面最大的

上一篇: 中国唱片博物馆落户鼓浪屿 观百年唱片史
下一篇: “一天一县读中国”之五 山东·潍坊·寿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