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大通河是同一条河,即元代京杭大运河连通大都城和北运河之间的通惠河。通惠河在明代有了大通河之称,北京城内的原通惠河河道沿称通惠河的另一个名称——玉河。玉河是已被圈入皇城内的通惠河,不允许通漕船。漕船只抵通州,清代漕船的皇家粮船才又可到大通码头,然后用驳船走护城河或用车辆把粮食运到朝阳门,再分入到京城内的各个皇家粮仓。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皇城内的玉河河道大多已废弃,最终隐于地下变为暗河。玉河河道遗址从什刹海东端的后门桥到北河沿大街,自2007年起,分两期工程重见天日、再现于世。水穿街巷的秀丽风景回归,东便门以东的大通河段亦以新的面貌示人,深凝着大运河的苍古文化,彰显异彩。
积水潭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漕运大码头,在明朝初年就已渐成过往,经明、清两代,积水潭那片水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水体至今都成规模地存在着,只不过名称有了变化,叫了什刹海。还有一座元代就有的桥,形貌和名称已几经变化,至今也是守着原址原位,发挥着桥梁作用,而且享有盛名,那就是万宁桥(后门桥)。
万宁桥是元代的名称,2000年底恢复其名称。它有过好多名称,名称都有含义。元代时的别名是海子桥,因积水潭那一片水域被称为海子之故。明代以后桥在皇城地安门之北,正对地安门,桥被称为地安门桥或地安桥。地安门是皇城的后门,因此习称此桥为后门桥。元取名万宁桥,据说是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桥,它是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阅读史料,发现它在元代就位居大都城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与子午线有密切的关系,子午线是地球上通过某点,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建北京城,不敢用子午线方位,而是稍偏东一点点取的北京正子午线,也就是北京的中轴线,专家们为此专门做了测试,进行了验证。上世纪的50年代,在万宁桥下的西侧和正阳门护城河的西侧,分别挖出了石鼠和石马。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午为马,子鼠、午马,两者的连线正好是北京的正子午线,也就是中轴线。而石鼠的位置,是在元代建的万宁桥下,也由此证明了元代大都城的中轴线和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同一条线,万宁桥在这条中轴线的北端。
如今的万宁桥东西两侧都是有石堤岸的玉河,西侧的玉河很短,与什刹海前海通连;东侧则是通惠河遗址公园,习称玉河遗址公园。玉河遗址公园分为两段,两段以平安大道为界,东不压桥以北,从东不压胡同南口偏西,到帽儿胡同西口,也就是东不压桥北和万宁桥东的这一段河道以及河道两岸,为北段玉河遗址公园。玉河遗址公园南段,并没有确切的名称,它是隔着平安大道与玉河遗址公园北段相对的,河道与北段一样,有个大弯。北段河道从万宁桥下先向东,过曲桥后向南到东不压桥;南段河道则先向南,不远再向东,到北河沿大街的西侧。岸南是吉祥街道办事处,隔着北河沿大街的那条公路,是北向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而那条公路,应是在仍填埋于地下的旧玉河河道上修起来的,从北河沿、沙滩、南河沿之类街名、胡同名可以推断出来。其间,原玉河的河水汇集了金水河、筒子河的河水,从南河沿大街向南再向东汇入到大通码头一带的水域,过大通闸入大通河河段。
玉河遗址公园北段,东边是名扬国内外的南锣鼓巷,是保护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众多,终日游客不断。河道两侧的建筑,也再现了明清旧貌,古韵悠然,河上架着几座古桥,还建了一座木质曲桥,漆着棕红漆。桥畔临河建有水榭,沿堤岸植茂柳、剑兰、花木、芦苇,河堤上叠立假山石,游走其间,仿佛穿越回古代。在福祥胡同的西面、一座汉白玉石桥下,新补的玉河水被隔断,桥南到东不压桥下,一段宽宽的旧河道被袒露出来,像个大坑,但这却是个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坑。它是由东不压桥桥洞券脸、引桥、旧河道泊岸、用砖块铺出的河底、用石块铺出的引桥桥基等混搭成的,能看出明清两代叠加的河道历史遗迹。所有的砖瓦石块都深贮着岁月的印痕,呈沧桑之貌。它是2007年重新面世的旧玉河河道遗址,在玉河遗址公园内特意保留下来的一段。东岸有复建的玉河庵、出土的石碑和东不压胡同建筑群,那组房屋高低错落,是北京旧宅院式,守着河道河堤和东不压桥引桥遗迹,守出了苍古枯河的味道。
东便门,北京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但它究竟什么样,具体在什么位置,又有几人说得上来?除非您在1958年拆除它之前见过它。几十年过去了,它也就是个遗留下来的地名、立交桥名、公交车站的站名。
我们在说北京段的京杭大运河,说东便门干什么?东便门和大运河有什么关系?您走到东南角楼的明城墙下,略靠西边一点的休闲广场一角,立有两方人造大理石碑,一方写着蟠桃宫,一方写着漕运码头。说明文字为:“京杭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时期,南起余杭,北至通惠河。内城东南角楼城墙脚下东北侧河道,是为通惠河北终端漕运码头。”这段文字表明,这里不仅曾有河道,而且是通惠河北终端的漕运码头。
明代,通惠河有了大通河的名称,通惠河之所以叫了大通河,是因为东便门有大通桥的缘故吧?大通桥是城区内的玉河和抵达通州的大通河之间的一个节点。
东便门一带,在城区的河道,都变成街道和公路了,观景、休闲仍是好去处,除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还可登城入东南角楼参观。楼内的结构,因为古老、原始、特征鲜明而让人备觉亮眼,其中老北京的城门、城楼历史照片展,更让游客心情振奋,一张又一张的陈旧老照片,再现着已消失的城门、城楼风景和城下风情。明代古城墙,在东南角楼那一段是修复得很完整的,有雉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失去北京老城墙的缺憾,居高可俯望老北京车站。登东南角楼和城墙是收费的,也不过才10元人民币。东南角楼北的公园,古典的长廊很气派,绿荫遮围,休闲静谧而舒爽。沿二环路的河道,也是观景休闲地,河上坡地也是个小公园,隔河望东南角楼,能望出另一种韵咮。傍着碧河清流,沿河游走,立交桥、明城墙、东南角楼均在画面中,城依碧水,水借城影,爽心悦目。此间的游人,由不得会联想起东便门的历史,怀念起大运河大通码头时代的水上盛貌吧?毕竟曾是明清两代运河漕运的终端,明禁漕船,但清代,则运粮船可达到这里而后改用驳船,走护城河运粮到朝阳门,再分入各皇家粮仓。大通码头也是客运码头,走水路来京的客人要在这里下船入京,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城”中所写的林黛玉入京,就是在这里下船的,作者曹雪芹应有切身的体验,现实中的很多历史名人曾在大通码头留下过送别诗。
我是看过大通桥、大通河、大通码头历史老照片的,老照片上,河道很宽,驳船密集,城墙、角楼、东便门历历在目。物非人非的感觉非常强烈。东便门大通码头,已成历史的记忆。
南新仓是明、清两代于北京内城设置的一处专贮漕粮的官仓,俗称东门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是大运河风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略。而且曾以600年历史文化遗产与60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组合的文化创意而风靡京城,成为热点休闲体验区,想不关注也做不到,在时尚圈的诱引力超出想象。
很多人是为品尝时尚、特色的美食,为欣赏“皇家粮仓”的精彩演出而知南新仓,而到南新仓来的。
“皇家粮仓”曾上演过厅堂版《牡丹亭》几百场,有过观赏体验的,肯定难以忘怀。
高碑店地铁站、公交车站南侧有一座石桥,桥东一座水坝,坝槽里的流水速度惊人。而桥西的那片水却像座湖,水面很宽,宽到南北两侧的现代摩天大厦和仿古建筑显得那么低矮渺小,都成微缩版了,而它的长度,西望下去,真不知何处是尽头。它竟然是通惠河。通惠河如今还有这么浩淼宽广的水面?
通惠河是闸河,设闸助漕运并不是郭守敬的原创,但郭守敬显然比别人更通晓设闸的好处。北京到通州之间有两条支运河,北支运河是坝河,坝河又叫阜通河,河道自积水潭北部出口,沿今北护城河,出大都城的光熙门,走东北郊到通州城北入温榆河。其上共设拦河坝七座,船运是逐级而上的,漕粮越过最东端的深沟坝,用船运至上一级坝下,再由车户搬运到坝前的船户,就这样逐级而上。这叫分段驳运制,是解决漕河缺水的唯一办法。积水潭至通州的南支运河就是通惠河,使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內的积水谭。
明清时代,通惠河大通河段的闸数有变化。通惠河全面停止漕运是在清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
高碑店是个古码头,其东有平津上闸、平津中闸、平津下闸。此处的水闸离大通码头的水闸是八里地,也就是四公里。
傍高碑店村而过的通惠河水是平静的,河道清理整治过,望河观之,沿河堤设了石护栏杆。它也是道景观,让古河有了当代的精气神儿,还可以让人凭栏望河景。河两岸过多过密的高楼大厦与古河的韵味会让人感到不协调吧,高碑店村就把辖区内的楼全建得古香古色,不管是多少层,都是古典大屋顶,楼底商店的门脸装饰也是古典式。这可能和高碑店运河文化的底蕴有更深的关系,河北岸的一座紫檀博物馆就建得像雄伟高耸的宫殿,与高碑店古楼式的民居与商业楼遥相呼应。河东南的河岸曲拐处向河里探出了一段和缓的沙坡,坡脚长着绿草,和堤岸的高大杨柳构成的画面野味十足,天然的河湾一样,让人想到旷野、旷野上的河岸。这一点野性让人欣慰,让人感动。
高碑店村把东南面和南面河岸都变成了休闲公园。东南面是个小景园,园中立几尊高耸的观赏石,植些灌木和竹子之类,顺公路转过去,则见气派的完全可与中国四大名楼有一拼的腾隆阁。腾隆阁黄琉璃瓦顶四重檐,雄伟瑰丽,阁西阁北是广场,广场临河处有古典式的休闲亭,筒瓦歇山顶,红漆大柱,三出阶的石台基,还有新修的古庙。临水的将军庙、临惠南街的龙王庙,是复建还是新建不得而知,但庙容绝对让见过古庙的人大为赞佩,它们无一处不经典。两庙间是孝悌园,传统二十四孝故事都用石雕刻成像,分布在青石板铺的通道和庙前广场两侧,绿树掩映。河畔还有古柳,柳干粗硕,几百年岁月之姿,当是古通惠河的见证。见证着古通惠河的还有拴船的方石柱。公园立有石坊和郭守敬石像。
作为村建的公园,它的观赏性很强,更适于休闲。年节时村里还会举办民俗活动,如漕运庙会、民间的小车会独有一番风韵。来此感受古老的运河文化,不会虚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