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政风清。近年来,东海县纪委监委深入推进家风建设,挖掘本地优秀传统家风、名人事迹,积极整理、宣传、运用这些宝贵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重视家风建设、培育良好家风。近期,“廉润晶都”微信公众号对东海县部分家风廉政故事进行展播,敬请关注!
刘宗宾——水稻书记
刘宗宾(1920-1995),江苏涟水人。曾任中共东海县委书记。在东海任职6年期间、刘宗宾带领县委常委一班人,推行“旱改水”80万亩,解决了东海80万人的吃饭问题,改变了东海历史上传统的旱作物种植模式。
据刘宗宾长子刘增祥回忆,其家父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训的影响。因当年太祖父好赌,将家道败到生计难为地步,太祖父对自己一生,悔恨至极,他临终留言,令其子孙后代,要以他为戒,从孩提抓起,再不涉赌,不近赌坊,不玩赌具。但当时家境也一时难以改观,祖父只能让父亲跟他老人家自学一点启蒙读物。后兴洋学堂,父亲有机会读完初小和完小,后来学识来源,全凭自学。此间,适逢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父亲三兄弟悉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71年冬季,刘宗宾在水利工地上和民工一起畅谈“旱改水”的好处
刘宗宾在1969年10月调到东海县任县委书记时,依然保留着军人身份,他走到哪里始终一身绿色军装。
刘宗宾到任不久后,通过调研,他发现东海县在老县长朱群的带领下,水利建设基本配套,但许多农民却依然以地瓜干、红高粱、玉米糊为主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增加粮食产量,较好地利用水利资源,他提出了在东部平原乡镇进行“旱改水”的设想,得到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赞同。
当时也有抵触情绪,阻挠的人认为:一是东海种植模式有史以来都是旱作物,水稻不会种;二是整地劳动强度大;三是没有农机具;四是没有肥料。面对阻力和困难,刘宗宾采取得力措施,统一思想、培训骨干。整地没有农机具,就带领班子成员下到田里和社员一起劳动,拉犁整地,还发动干群搞绿肥。
1970年刘宗宾视察农业生产
那时,一切问题要靠自己解决,整田改地要牛没牛,要钱没钱,更谈不上什么机械化,刘宗宾在房山公社开现场会时有社员当场问他,“书记呀,没牛拉犁这地怎么整呀?” 刘宗宾无言以对,只有撸起裤腿下田帮助社员一起拉犁,笑着对大家说:“牛在这里。”刘宗宾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大家,纷纷下田拉犁整地。
对少数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思想苗头,为打消个别领导干部侥幸心理,刘宗宾提出“不收水稻收稻草,不收稻草收思想”的口号,即使第一年失败了,收获的是稻草也要干,收不到水稻只要思想认识到位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年,全县落实旱改水目标100万亩,产量是旱季作物的二至三倍,农民尝到了种植水稻的甜头,由强迫种、被动种发展到自发种,解决了全县吃饭靠救济的状况,东海县由原来的贫困县一跃而成为苏北的产粮大县。
刘宗宾儿子的著作《我的父亲》
1976年底,刘宗宾调离东海县到淮阴任职,1977年因身体原因提前离休。1995年12月在淮安去世。刘宗宾去世后,他的子女依照他的嘱托,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到东海县石梁河水库。
发表评论